“多网合一”!惠州试点智慧城治网格化融合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18-10-23


河南岸街道马庄村给街头巷尾的商铺提供垃圾桶和夹子,负责好门前“三包”工作。惠州城管执法局供图

走进惠城区河南岸街道马庄村,可以看到在街头巷尾不少商铺门口,都摆放着一个白色的垃圾桶和一根一米多长的塑料夹。当门前出现垃圾时,户主可以用夹子将垃圾收集到垃圾桶里。

“这个垃圾桶和夹子,是我们采购后提供给商户的,促使他们执行好门前‘三包’的任务。”马庄村委会主任邱锦青告诉记者。所谓门前“三包”,即一包门前市容整洁,无乱设摊点、乱搭建、乱张贴;二包门前环境卫生整洁,无裸露垃圾、粪便、污水等;三包门前责任区内的设施、设备和绿地整洁等。相关商户执行不到位的,村委干部随时可以通过微信群或者电话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来处理。

由村(居)委会书记、主任牵头,环卫、城管、市政、爱卫、税务等部门配合,从2018年4月开始,惠州市城管办联合惠城区政府在河南岸街道开展“智慧城治网格化融合试点工作”。马庄村只是该街道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

试点工作的开展思路是什么?惠州市城管执法局12319指挥中心主任高陈首介绍,通过权责重心下移,实现基层网格人员力量、财政资金和信息数据的共建共享,在基层村居统一打造“人员共管、策划共商、机制共建、问题共治、责任共担、信息共享”的“社会治理网”。

●南方日报记者 叶石界 通讯员 钟仁兴

多网合一,合力治理

位于惠城区的河南岸街道,地处南部新城核心区,又属城乡接合部,出租屋多,流动人口多,人群结构复杂,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难点区域。“选择在这里作为试点,是因为有很强的针对性。”高陈首解释说。

该试点的思路,是由市、区两级指导,街道为统筹主体,市、区、街三级公安、城管、环卫、园林、市政、爱卫等多部门参与,共同探索和缔造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在基层村居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为推进城市精细化、智慧化和法治化和社会化治理提供实践基础。

试点涉及到的各部门,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共同构建有效的治理机制。

实际上,一直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着各行业、部门“多网并行”乱象,信息不共享、各自为战,形成不了治理合力。

此次在惠城的试点改革,就是在整合数字城管平台和惠城区网格化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基层“一张网”,推进城市管理网、综治维稳网和治安巡控网、社区服务网的“多网合一”,基层消除“多网并行”难以形成合力的弊端,促进基层治理资源整合的最大化。

通过权责重心下移和强化信息技术手段支撑,逐步推进基层网格人员力量、财政资金和信息数据的共建共享,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奠定了网格基础。

村居吹哨,部门响应

相比较而言,原有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更强调各管理部门“条”的分工权责,属地辖区“块”权限相对弱化,统筹协同不足,源头管理和执法协作推进难度比较大。

“试点前,村居发现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只能逐级向上汇报反映,处置效率低、效果差。”高陈首说,而试点推动各级人员和权责的重心下移的同时,也增强了村居的事权和力量,可以显著提高处置效率。

搭建了资源共享的“一张网”后,在人员配置上,惠城试点进一步构建“一格多员”责任架构,建立基层统筹的多元治理模式。

具体而言,便是将市、区、街道各级城市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各行业、部门基层管理人员“统一入格”,形成“一格八员”的“网格+”模式,即街道网格长、街道副网格长、网格领导、网格助理、网格长、副网格长、网格员和网格协管员。

“村居最接近基层,也最熟悉所辖地区的情况,因此我们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安排,便是由村居干部牵头统筹治理资源。”高陈首说,即实现村居牵头组织,各级“落格”部门人员参与的日常协同处置工作制度,推进“村居吹哨,部门响应”共治格局。

以河南岸的学府社区为例,由该社区书记任网格长,同时由城管、环卫、园林、市政、公安等派驻部门的班组长共5名同志担任副网格长,副网格长下设部门网格员共29人,并依托网格长定期召集的议事协调会议,搭建了一套社区牵头部门协同合力的四级联动平台,不仅强化了社区统筹能力,又促进行业部门源头管理责任的落实,加强了执法协作,大大提升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置质效及群众满意度。

除了相关部门人员外,村居还可以发展网格内的党员、老干部、物业管理员、业委会人员、社区保安及志愿者协会等加入网格协管员的队伍,协助网格人员完成网格内各项工作任务,发挥提供服务、凝聚民心、规范行为等作用。

三个一批,打造“小闭环”

在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时,惠城试点还积极统筹部门力量引导和支持群众开展“村规民约”的制定,让辖区群众参与到决策、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

“僵尸车”既占用公共资源,又影响市容市貌。但由于“僵尸车”停在停车格子内,按过去单一部门的处理方式,又很难处理。对此,邱锦青告诉记者,该村通过加强部门沟通,协同配合,推动社区村委设立“村规民约”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顽疾”。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召集村民代表制订村内公共道路汽车停放的相关约定,并成立拖车队,利用闲置集体空地修整为临时停放点,对“僵尸车”张贴告示,利用微信挪车平台、报备交警查询等方式联系车主,规劝无效或车主失联后,统一由拖车队将车移至临时停放点统一保管。记者了解到,此举极大改善了沿街市容市貌,消除了交通安全隐患,赢得市民群众点赞。

“这个过程,不仅加强了普法宣传,也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高陈首说。

此外,通过加强镇街平台的统筹组织力量,提升其对基层在业务指导、执法办案、技术协助、队伍支援等方面的支持能力,惠城试点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建立自下而上逐级筛减的问题处置机制,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通过发挥村居在信息采集、一般事务处置和工作协同联动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基层村居处置业务的“小闭环”,惠城试点可以将大部分城市管理问题通过“三个一批”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所谓“三个一批”,即通过调解自治解决一批、统筹行业源头管理解决一批、行政执法惩处解决一批。

据统计,截至8月31日,河南岸街道网格平台共收集城市事件总数1980宗,村(社区)自行解决事件413宗,街道协调处置563宗,基层处置率达72.84%。

■观察眼

构建精细化治理格局打造一流效率城市

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争创国内一流城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实际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相伴而来。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承受城市管理特别是基层管理的需求。

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更新城市管理方式奠定了基础。但另一方面,在城市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下,显然不仅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转变理念和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调整。

比如城市执法,过去一直处于分散执法状态。针对一个流动摊贩,可能公安、交通、卫生、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同时在独立执法,在管理上形成割裂的管理网络。这不仅消耗公共资源、降低了治理的效能,甚至还会出现乱处罚、乱收费等问题,容易激化矛盾。

而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通过梳理各部门的管理网络并整合成“一张网”,在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形成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格局,将大大降低各部门的执法成本,同时也让城市治理更加有序。

要打造一流效率城市,就要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堵点、痛点,提高政府效率。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学习上海等地区的做法,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惠州在构建智慧城管、实现智慧城治的试点探索中,将各条块资源整合基础上,下沉到村居这个最接近百姓的管理体系末梢,并由村居干部来统筹,这不仅将改变过去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限,还体现了政府、民众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是探索城市治理很好的尝试。

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各部门取得共识,而不能被眼前的部门利益所局限。实际上,如果没有在更高层面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协调,那么部门间的联动运作可能不畅,有可能导致解决问题不积极、不主动、不及时等现象。

在构建网格员体系中,各部门的落格人员日常工作和服务意识能否跟上,对市民诉求是否足够重视,会否敷衍了事等,也需要有更加精细化的考评机制来加以引导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