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一流新型智慧城市 深圳每日共享政务数据超2千万条
来源:每日商报 更新时间:2018-12-07
如今,生活在深圳可以说是非常智能了。出行地铁扫码进站,就医全流程一站式网上搞定,24小时刷脸办理户籍或港澳通行证业务,路边停车APP自动感应,餐厅用餐扫码追溯食品安全,300多项政府服务“不见面审批”……当智慧管理渗透到城市的细枝末节,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刷出市民“获得感”。

深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已经接入了36个市级单位和全市10个区,每天数据交换量超过2000万条,峰值数据交换量近8000万条,领先全国。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发布的《第八届(2018)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深圳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达76.3,位居全国第一。12月4日,深圳通报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提出到2020年实现“六个一”目标,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战略引领

到2020年要实现“六个一”目标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7》,深圳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88,已连续4年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一,是国内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发展中级阶段的城市。

顶层设计引领智慧城市发展。早在2016年,深圳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同时组建由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新型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由两位院士担任组长,国家级研究机构、深圳有关部门、知名高校和领军企业等各领域专家担任组员,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慧支撑。

今年7月,深圳印发《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要建成实现‘六个一’发展目标,即‘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和一屏智享生活’,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数据共享

让数据为城市增加创新动能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已形成全市统一公共信息资源库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治理等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目前深圳市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中的人口、法人、房屋数据量达到58亿多条,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已经接入了36个市级单位和全市10个区,资源目录共5200多类,信息指标项达到16万多个,支撑115项协同应用,每天数据交换量超过2000万条,峰值数据交换量近8000万条,领先全国。

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就少跑路。“这些数据每交换一次,可能就有1个市民少跑一次办事窗口,少盖一个章。”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胡晓清说。

早在2015年,深圳市印发《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文件,确立了“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原则,并提出全市政务信息共享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及政务信息共享监督考核机制,为打通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胡晓清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智慧化城市不仅仅是建设一些先进的系统,城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业务和技术融合的阶段,利用信息共享、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业务进行改革创新,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阶段。”

集约高效

构建信息化基础支撑

数据服务需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辅相成。深圳在宽带网络、感知网络、党政机关网络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国内一流成绩,获得“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最佳实践奖。

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光纤接入用户达453.46万户,光纤入户率达99.98%,4G用户达1931.0万户,全市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WLAN覆盖率达99%,基本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百米光接入”。

此外,支持感知城市实现的NB—IoT(窄带物联网)网络如今已经全面覆盖深圳,形成智慧城市的感知信息传输网络。政府网络延伸至街道和社区,其中政务内网覆盖到街道办,接入400多家政府服务单位;外网覆盖到社区,接入400多家政府单位及500多个社区工作站。

另外,深圳市已初步建成统一的政务云,实现政府信息化计算存储资源的集约化发展。政务云可为政府各部门统一提供虚拟计算、存储、数据库等服务,推动全市信息化建设由分散建设向集约化建设和云服务模式转变,提高信息化投资效益。

同时,深圳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有效支撑“全市一张图”,实现空间信息资源的上传、下载、使用的在线共享新模式,为政府部门空间信息共享、可视化辅助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已在规划国土、应急、教育、医疗、公安、海关、质监、疾控、气象及各区信息中心等90余个政府部门具体应用,年访问量达3000万余次,实现市区两级、市级部门之间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和统一管理。

未来规划

鼓励大企业参与大项目合作

依据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深圳将在未来3年实施高速宽带网络工程、全面感知体系工程、城市大数据工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工程、智慧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工程、智慧城市治理优化工程、智慧产业发展工程、网络安全保障工程、标准规范保障工程等十大工程,重点推进一批解决民生、治理痛点问题的重大项目,如精准政务服务、智慧医院、智慧城中村、深圳人才地图、雪亮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智慧多功能杆、打通数据共享、数据立法等。

未来,深圳将对标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的建设样板,继续推进公共服务、城市治理、营商环境等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在提升市民获得感方面,未来深圳市民的各类证件,如身份证、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银行卡等,只要是实名办理的都可合成一个账户,按照安全权限,通过生物识别+身份证号/实名手机号办理各类事项和享受各类服务。市民办事、享受生活服务无需到处找入口,可从统一的APP入口获得所需的服务,用户画像建立之后还可以主动精准推送服务信息。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企业在办理各类事项时,无需重复提交各种证明材料,只需使用社会信用代码+数字证书就可办理各类公共服务事项,尽量做到不见面办理、秒办。此外,企业能够便捷获取政府开放的数据和软件开发资源进行创新,也能享受“一站式”创业服务。

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方面,深圳将探索更加精细的城市治理路径。例如,城市的运行态势可以随时被感知,小到感知城市局部区域的人流快速聚集,大到通过大数据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和经济运行态势、城市某区域发生灾害风险指数等。当城市出现重大的安全隐患时,城市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指挥调度各类资源来消除隐患,将损失降到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互联网产业发达的城市,深圳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将有更多政企合作空间。记者了解到,深圳正在同步进行城市建设模式研究,未来整体上鼓励大企业参与大项目合作。


■数说

深圳智慧城市这样建

城市治理智慧化:

构建全国首个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体系——“1个市级中心+11个区级中心+N个行业中心”;

其中,市级中心以及福田、宝安、龙岗、坪山等区级分中心已建设完成,实现市、区中心互联互通,基本构成深圳城市运行管理“中枢”;

“智慧公安”先后推出“深目”“深融”“深穹”等13个警务信息化平台,在打击犯罪、治安防范、社会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137项民生服务事项六成移到网上办理,80多项业务只用跑1次;

全面构建城市的“交通大脑”,2017年深圳万车死亡率已降至1.07,比肩发达国家的城市。


民生服务智慧化:

打通10家公立医院之间的影像信息共享通道;

全市180多所中小学开展教育云项目教学应用试点;

建立“深圳智慧租房”住房租赁平台,提供线上房屋租赁一站式服务;

地铁公交扫描乘车、停车“易停车”、高速过路和停车缴费无感支付、交通信息查询“交通在手”等智慧应用投入使用,打造出行最便利城市。


市区共建新型智慧城市:

宝安区构建“1+2+5”总体架构,即1套感知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大数据资源中心和管控指挥体系2大支撑,在行政办公、公共安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发展产业五大领域开展智慧化建设,实现政府管理“一键知全局”和市民办事“一机通宝安”;

福田区构建“一中心、五平台、百系统”,打造智慧化“城市大脑”,实现福田区政府决策科学化、城区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