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区已实现“三个100”目标
来源:中国江苏网 更新时间:2018-12-18

五六年前,盐城大数据产业几乎还是空白。然而,短短几年,盐城人从零起步,躬身耕“云”,撒播“数”种,加快大数据与经济转型、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阵地,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中占据先机。

目前,大数据产业已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区已实现大数据载体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大数据重点项目数量超100个、总投资额超100亿元的“三个100”目标,闯出一片高质量发展新天地,在城市中打造了一座数字产业高地。

从无到有,大数据基地中心纷至沓来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跨界、跨代、颠覆性的创新,可以演绎出无限可能。十九大的新要求、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新部署,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时代机遇;国家推进数据共享开放、省市推动万企千企上云计划,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盐城申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大数据发展带来了试点机遇。

在新机遇面前,盐城人没有犹豫、没有观望,坚持以发展大数据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总定位不动摇,坚持高位推动、省市联动,形成上下一心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在市区主城区——城南新区启动30平方公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从顶层谋划发展方向和重点。

盐城全面接轨国家大数据战略,赢得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支持,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制造业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省内第一个部省市合作共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省内设立的第一个大数据产业专门园区;省内第一个在市级层面成立大数据产业专门管理机构,并出台扶持政策和意见的地级市;2017年位列全国大数据产业园区关注度第一。

招引产业,盐城带头先行,提供产业发展的舞台。全市建成市级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了57个部门的数据汇集,落户省电子政务数据备份中心,积极推进省级和国家行业数据集聚园区。组成全省首个市级大数据产业管理机构,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智慧盐城建设实施意见》《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实施意见》等7项文件,明确产业发展线路图,组织实施“一中心、一平台、五基地”重点工程,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调度机制,营造浓烈氛围,推进融合创新,全方位、多领域发展大数据。

大数据产业门类多、链条长、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在实践过程中,我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好接地气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利用沿海丰富的风光资源,推进华为、电信、移动、云端网络数据中心建设,主动强化和部、省职能部门的对接,推动国家、省级层面数据平台、数据资源、数据备份中心、云计算中心布局到盐城。

从有到优,打造华东大数据产业高地

通过抢抓申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契机,我市推进开放共享、应用创新、数据交易等多个方面先行先试。谋划工业、农业、民生等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应用市场吸引产业投资,以项目集聚深化数据应用。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以推动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各类数据融合,开发各类商用、民用服务。围绕数据服务业,发展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呼叫服务等低链产业,同时加强同国内数据资源丰富的机构合作,争取重要行业数据资源向园区开放,推动大数据应用增值服务迈向更高层次。

为了让大数据成果落地,我市抓关联拓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全市进一步做长做粗产业链,充分挖掘已落户的华为、阿里、微软等具有深厚底蕴的公司资源,招引上下游企业入户。聚焦资源、重点重抓,将兴奋点放在投入大、产出高、有市场、效益好的项目上,尤其注重培育本土化的龙头企业,向孕育“独角兽”企业努力。开拓思路、软硬兼施,积极谋划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智能制造产业布局,初步构建集存储、服务、应用、制造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截至目前,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先后招引落户华为、微软、阿里、浪潮等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前10强企业30多家,大数据产业链重点项目100家,各类企业总数超300家。

数据哪里来?数据怎么用?应用谁买单?是发展大数据的“三问”。我市立足政府主导,出政策、聚资源、引人才、造氛围、建生态、搭平台、搞创新,打造代表地方特色、具备可复制意义的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用的场景,政府首先带头购买大数据服务,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购买大数据服务,吸引各方资源向盐城汇聚,并向外辐射推广,形成产业传动效应和持续发展能力。

华为云服务数据中心是华为云服务业务在江苏的唯一节点,云计算中心项目被列入国家大数据重大工程储备库,微软技术实践中心成为微软公司在全国地级市的首个云孵化器项目,悦达数梦成为省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省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通过大数据发展战略引领,盐城不断集聚资源、吸引投资、汇聚人气,成为苏北乃至华东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高地。

优中争先,大数据产业新城加速发展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几年,通过不断优化环境,我市建成运营创新应用产业园、软通动力大数据创新园等一批特色载体,开通直连上海的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立产校融合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十分钟高品质生产生活圈”;建设江苏第一个以大数据为产业方向的特色小镇——“数梦小镇”,目前小镇已顺利通过创建验收,获评省级“优秀特色小镇”,大数据产业新城加速发展。

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在自然生态方面,注重水碧、天蓝、地净、绿植,保持“好空气、盐城造”品牌;在创业生态方面,兼顾创业者生活、商务需求,统筹园区功能布局,为创业者量身打造宜居宜业的创业生态圈;在产业生态方面,构筑“孵化—风投—加速—产业化”接力式产业链条;在政务生态方面,推行一张网、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打造一流的亲商营商环境。

发展大数据产业,创新是最强动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我市全面实施创新产业引领、创新成果转化、标志品牌创建、创新生态建设四大工程。树立长远战略,落实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地方的重大科技项目。营造硅谷“热带雨林”式创新环境,撒播丰富的创新“物种”,在相互竞合中共同构建创新生态圈。

发展大数据,投入很关键。我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各方资金多元化引入的投融资体系。成立2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采用无偿资助、支持大数据产业链构建、创新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与“两院”及北大大数据研究院、华为南研所等大院、大校、大所合作,鼓励在盐设立校(院、所)外实验室、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

发展大数据,人才很重要。注重刚性引才和柔性聚才相结合,我市探索在北上广深择址建设“飞地”,吸引人才、团队在“飞地”研究、合作、创新、创业,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引导智力成果向盐城输入、转化。在园区优质双创生态吸引下,近年来园区已吸引“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人,集聚员工近万人,每年新增产业人才1000人以上,呈现区域内数字经济人才加速汇聚的良好态势。

记者 江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