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化到智慧法院 你不知道的历史
来源:中国法院网 更新时间:2018-12-21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信息化到智慧法院 你不知道的历史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互联网预约立案、在屏幕上观看庭审直播时,你是否意识到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寒暑?在改革开放第四十个年头的年终岁尾,让我们一起回顾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司法数字化之路。

   与中关村结缘,让海淀法院的信息化比别人起步更早一些。早在1996年,海淀法院就做出了“依托地缘优势,实施计算机联网,走科技强院之路”的决定,开始进行软件需求调研。同年10月3日,最高法院技术局批准《海淀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方案》。11月底,海淀法院完成了网络施工及软件开发,建设北京市法院系统第一个局域网和案件管理系统,并于1997年正式上线运行,时任最高法院院长肖扬等领导到场观摩。这套系统,在日后成为了北京市三级法院案件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

   进入21世纪后,海淀法院信息化的步伐日渐提速。从在全国法院系统首次进行跨省市庭审直播,到独立完成电子证据保全工作,信息化建设服务司法、服务法官、服务当事人的特点愈发明显。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海淀法院开发了法庭位置查询系统、案件监控提示系统、诉讼文书快速生成软件等一系列系统程序,涵盖起诉和审判的多种事务,其中不少软件还取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建设立足于时代发展前沿的“智慧法院”,这将是海淀法院信息化之路上的下一个关键站点。

   2016年12月,海淀法院启动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2017年1月开始使用。该系统可实现辅助执行法官智能分析执行难易程度,一键跨库查询现金可执行率,将每个案件的“四查”结果直接展示,对财产流转关键节点进行风险预警。

   2017年5月,海淀法院开通了北京市法院系统首个微信服务号和小程序:“北京海淀法院诉讼和执行服务号”,实现联络法官、提供财产线索、开庭提醒功能推送、投诉信访四大目的。

   2017年12月,海淀法院上线全国首个全流程自主立案微信平台,当事人不用到法院,通过微信就能完成身份验证、递交起诉材料、交纳诉讼费等全部立案过程。

   2017年里,海淀法院还在知识产权速裁案件中首先全流程适用各种信息系统,利用远程视频审理案件。网上立案、电子送达、远程证据交换、远程食品开庭、语音生成笔录,打出了一套信息化庭审的组合拳。自主研发“智慧小海”信息化建设项目,以人机对话方式为干警办案、生活提供辅助。

   在司法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海淀法院利用司法资源管理系统择取重要工作指标,并科学配置权重,准确、客观、全面反映法官工作质效,为法官入额遴选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据。

   海淀法院的司法体验,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更智能、更快捷、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