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创社会救助新模式
来源:人民论坛网 更新时间:2018-12-29

核心提示: 达川区以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为突破口,将社会救助领域作为电子政务服务改革创新试点,以“互联网+”打造社会救助大平台,成功构建远程办理、系统交换、网络监督和微信互动的办理模式,真正打造起便捷、高效、精准、全面、阳光、廉洁的社会救助平台。
 

“今年我申请了租赁补贴,没有到部门,也没有去开任何证明,只将申请材料交到了街道办救助窗口,不久,2000多元补贴款就到了我的卡上,好方便噢!”近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三里坪街道花溪社区低保对象许恩林深有感触地说。

2017年,达川区以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为突破口,将社会救助领域作为电子政务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整合各部门社会救助资源,以“互联网+”打造社会救助大平台,将全区所有居民家庭经济信息核对部门纳入平台统一核对,将全区所有承担救助的职能部门的所有救助事项全部纳入平台统一办理,成功构建远程办理、系统交换、网络监督和微信互动的办理模式,真正打造起便捷、高效、精准、全面、阳光、廉洁的社会救助平台。从2017年6月开始正式运行以来,全区通过“社会救助大平台”共受理办结救助事项14.5万件,发放救助资金1.3亿余元。该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一局信息专报采录;被民政部评为“2017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2018年4月作为民政部“数字民政”创新实践成果应邀参加由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在福州主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2018年4月26日—27日,四川省社会救助工作现场会在达川区召开,与会的省民政厅和各市(州)民政局领导参观了达川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区民政局直属事业单位)和三里坪街道、河市镇“进一家门、解所有难”社会救助窗口,就达川区创新建立的社会救助大平台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实地观摩考察。

整合资源,40项救助事项“进一家门”搞定

2013年7月,达川区建立并实施了“十大民生救助制度”,至今辖区共有43万人(户)次困难群众受益,发放救助资金1.42亿元。实施“十大民生救助制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这些救助种类仅为民政和残联的救助事项,其他教育、人社、卫计等多个部门的救助事项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因此,辖区一些困难群众在申请“十大民生救助”之外的救助,必须到县城相关部门去办理,且手续办理过程十分繁琐。

为进一步从制度上健全、规范、完善救助措施,达川区在“十大民生救助制度”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拓展,创新建立社会救助大平台,由区民政局牵头,区惠民帮扶中心(民政局下属事业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将车管、房管、社保、工商等27项居民家庭经济信息核对,以及民政、卫计、教科、住建等12个救助职能部门的低保、特困、医疗、助学、住房补贴等40项救助事项全部纳入区社会救助大平台统一办理。

在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救助窗口,所有社会救助事项由社会救助窗口统一受理。困难群众只需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提交申请和相关资料,而且只跑“一次路”,信息核对、救助审批部门都在平台网络上由各个部门完成,老百姓不需再到县城,不需再到任何部门,不需再多跑一次路,符合条件者其救助金直接打卡发放,不符合者则通过电话、平台网络、微信公众号告知。

简化救助手续,如困难群众申请低保救助,过去需提供房、车、社保证明等12项材料,现在只需提供个人申请、身份证、信息核对授权书3项资料即可;所有核对、审批全部由相关部门在网络平台后台办理,真正实现救助对象少跑路、平台系统“多跑路”。

网上联审,依托“互联网+”实现精准救助

“过去,我几乎每周都要到区民政局报送低保、特困等救助调查审批资料,有时路上遇到堵车,赶到时已经下班,还得等到第二天再去交,有的还要到多个部门核对信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达川区大树镇民政干部张浩感慨地说,“如今好了,区里建起了社会救助大平台,我们乡镇负责救助方面的工作人员不再为跑区级部门办事发愁了,只要将救助对象的申请资料上传到区社会救助大平台系统上就可以了,能腾出大量时间抓其他服务工作”。

达川区社会救助大平台专门设计了联审联批系统,社会救助信息核对、审批一律实行网上办理,各审核部门分工明确,协同推进,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和部门间的推诿扯皮,节约了人力、财力和时间。如困难群众申请住房租赁补贴,以前申请者需到公安、社保等5个单位办理证明材料,如今通过网上核对即可完成,不需要申请者和乡镇(街道)业务经办人员再来回跑相关部门办理。

社会救助大平台系统由政策清单系统、一门受理系统、信息核对系统、业务审批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政策清单系统主要展示40项救助事项的责任部门、法律(文件)依据、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程序、救助标准、办结时限等事项;一门受理系统主要用于受理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申请及资料上传;信息核对系统主要用于困难群众的申请资料和家庭信息等核对,并生成核对报告和救助建议;业务审批系统主要用于救助职能部门对救助资料、核对报告及救助建议进行审批。每个子系统有机衔接,并与救助热线连通,与微信公众号接轨,共同构筑起高效、精准、阳光的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同时,达川区还建立起社会救助应急机制,对特殊困难申请对象提供“绿色通道”,实行先救助、后审批。

全程公开,有效遏制“微腐败”发生

“现在的救助政策真的很透明,在我的手机微信上就能查到我申请的特困审批进展情况,还能看到全区各种救助政策。”达川区大树镇华阳村刚申请特困救助不久的蒋启辉,一边在微信上查询自己申请的特困救助审批进展情况,一边对身旁的人说。

为使社会救助公开透明,达川区将纳入社会救助大平台统一办理的40项救助事项的救助条件、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程序、办结时限、法律依据编印成宣传手册、资料汇编发放给基层干部和群众。同时将这些救助政策和所有救助事项在“社会救助大平台”运行中的每个环节,都与社会救助大平台微信公众号同步连接,群众通过大平台微信公众号,既可查询救助政策,又可查询救助对象的救助审核审批情况。为提升社会公信力,达川区惠民帮扶中心对所有发生的救助事项,在中心门户网站及平台微信公众号中进行长期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为使社会救助工作高效、便民,达川区还根据40项社会救助事项的不同性质,在救助大平台上对救助受理、核对、督办、审批、备案等每个环节规定了办结时限,并在每个环节设立了红色预警。

中共达川区纪委还将社会救助大平台植入全区民生救助监管系统,让整个救助大平台的运行全程接受监督。此外,纪检监督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号受理群众举报,根据举报内容从网上查阅办理情况,对超时办结、超时未办以及体外救助等问题严格问责追责。

达川区社会救助大平台的建立运行,是行政审批改革和提高行政效能的有力探索,使各种社会救助更加规范、高效、阳光,切实打通了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从源头上遏制了社会救助微腐败现象发生。

(作者单位:达州市达川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