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智慧政务为智慧城市建设增添新动力
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新时间:2019-02-14
智慧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新”体现为政府在智慧的办公平台上,通过智慧的决策,为公众提供智慧的服务。其主要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通过监测、整合、分析、智能响应,实现各职能部门资源的高度整合,提高政府的业务办理和管理效率;加强职能监管,使政府更廉洁、勤政、务实,提高政府透明度;成为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和公众建立宜居的城市环境。
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政务效能
物联网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感知层,承担信息采集(通过智能卡、识别码、传感器等);二是网络层,承担信息传输(无线网、移动网、固网、互联网、广电网等);三是应用层,完成信息分析、处理、控制与决策以及特定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任务,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已由传统PC(个人计算机)端办公向移动端甚至物联网方式发展。
如今,市民乘坐公交车刷卡后,采集系统会自动识读并将信息发送给计算机,后者再将写入程序发回一卡通电子标签接收芯片,完成余额数据更新。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一卡通将实现医疗、公交、社保、缴费等常用事项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在方便市民的同时达到精简机构的目的。
未来,到政府部门办事再无需带着资料一遍遍地跑。例如,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看似只要去食药监和工商部门,但实际上因为单位层级不同,往往要跑更多地方。随着政务云发展,依托信息技术支撑,市民进一个门办多件事成为现实。此外,网上办证也不再是幻想,群众和企业将能随时随地用服务终端进行业务咨询、预约、自助式申报、进度查询、投诉、服务评价等,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群众办事的体验感。
对于政府办公而言,流程审批、工作委派、消息管理、工作安排、文书打印等日常工作未来将集中于办公门户,并带有自动提醒功能,不但方便使用,更能根据用户职责、偏好、使用频率等,优化界面和系统功能等。
另外,按照指定关键字和目标网站定时抓取相关信息,还能为政府部门搜集国内外主流媒体、社区、论坛网民真实的信息反馈,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它已经悄然渗入越来越多城市的社会治理中——小到窨井盖的电子标签,大到以海量数据支撑打造的智慧城市。当一项项便捷的公共服务通过人工智能科技“解锁”时,社会治理创新便获得了新路径,成为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建设新动力。
住房——公租房管理高效便捷。全国各地不少公寓推出了以人脸识别为主要手段、指纹识别为辅助补充手段的智能控管门禁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门禁刷卡方式,从技术上实现了对转租、转借、群租等违规使用公租房行为的管控。
城管——触角更“灵敏”。杭州市在窨井盖下安装了电子标签,其内置的前端传感器可随时监测窨井盖和河道排污口的排水情况,当发生窨井盖倾斜移位、河道口晴天排污、水位满溢等情况时,后台会自动报警。
交通——人工智能“巧”治堵。为解决拥堵,广州市交警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路口车辆运行情况分析,科学调整红绿灯时长。
医疗——“把脉”高价医药。四川省设立智能审核系统,通过大数据“把脉”千万份医疗费用单据的合规性,避免不合理的高价医疗。
政务——在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通过人脸识别排号功能,实时进行人脸采集与信息比对,有效避免无序混乱的状态。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政府部门资源逐步实现共享,办理业务将逐步从服务大厅转向终端。
因此,人工智能未来将实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去银行办理金融业务,还是乘坐高铁、搭乘飞机、出入境通关等,以前经常需要核查身份证件,以确保人证一致、合法的环节,未来大多几秒钟即可轻松解决,使社会治理朝着更科学、更敏锐、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让智慧城市更高效更科学
建设智慧城市、构建智慧社会,核心就是以人工智能服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城市运转已离不开运用数据实现科学治理和智慧决策的“大脑”,人工智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216.9亿元。自去年以来,广东、天津、辽宁、黑龙江、福建、四川、安徽等多个省市相继发布人工智能规划,人工智能正向医疗、金融、商业、教育、安防等垂直领域加速渗透,服务百姓日常生活,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互联网经济”的创新活力……新型智慧城市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当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不断深入融合,城市建设正融入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人工智能将全力推动城市社会治理进入智慧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