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超级App”怎么用?
来源:上观网 更新时间:2019-02-22
 摘要:App已对接16个区行政服务中心和220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拓展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办事预约全覆盖,用户数量也突破1000万。

作为上海“一网通办”的移动端载体之一,去年9月1日,“市民云”App “一网通办”试运行版上线。今年2月1日,“一网通办”App正式命名为“随申办市民云”。只需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办理各类事务——这是相关部门在App原名“市民云”3个字的基础上增加 “随申办”的寓意,也体现了“一网通办”的上海元素和服务特点。
目前,App已对接16个区行政服务中心和220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用户提供350余项便民服务,拓展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办事预约全覆盖。用户数量也突破1000万,占上海常住人口四成以上。这个App究竟有何功能?如何使用?记者进行了一番体验。
24小时不打烊
——App整合社保、医保、公积金、健康档案、信用报告、税单等23项个人数据,堪称用户的“个人数据银行”。
部分办事窗口不开放了,政务服务却“24小时不打烊” 。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不少上海市民体验了享受政务服务的“新姿势”——打开手机,滑动手指,许多办事项目就轻松搞定。仅春节7天期间,“随申办”App内各种公共服务的使用量就超380万人次。
“打开App注册完毕,想不到我的个人信息已全都进去,不用再去业务窗口,坐在家里就办好了。”市民于先生春节期间在亲戚推荐下,安装了“随申办”App,足不出户,便完成了机动车违法缴费办理。他发现,除了车管业务,连税务信息、公交到站、出入境证件办理等信息,都可以 “一站办成”。
打开App,通过市民云、微信或支付宝账号,用户都可以登录,由于这些账号都已完成实名认证,用户的个人信息都能自动接入。登录后,可以使用“随申办”“我”和“社区服务”3个频道的功能。
“我的社保、公积金去哪里查?”各类网上服务信息太多,零散的移动端、微信公众号,服务体验怎么优化?“明明我是我,怎么还要到处证明我是我?”以往,信息哪里查、服务碎片化的问题常常影响群众的办事体验。在上海推进“一网通办”工作对各类政务数据汇聚整合的基础上,“随申办”App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群众办事的困扰,让政务服务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在“我”频道中,App整合了社保、医保、公积金、健康档案、信用报告、税单等23项个人数据,比如,在“养老金/退休金”栏目,可以查看账单,了解缴纳/发放金额和累计缴费/发放月数;在“医保金”栏目,可以实时掌握每月医保金账单,有余额的还可以通过“医保惠民购”功能利用医保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通过“公积金”栏目,则可掌握每月公积金缴纳记录,了解连续缴纳的期限。此外还可以查询交通违法,以及水、电、煤账单等信息。堪称用户的“个人数据银行”,各个账户的信息都一目了然,不仅方便了用户查阅,而且在信息发生变化时也会主动通知提醒。
 
“随申办”频道,就是原先App中的“一网通办”频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面向个人和法人办事的指南查询、在线预约、亮证扫码、进度查询、服务找茬等5大功能。政务事项涉及交通出行、劳动就业、企业开办等多个公众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汇聚了市政府各委办局包括机动车6年免检、车管预约、出入境查询、结婚预约等在内的市民关注度高、使用频繁的200余项服务事项,并实现办事预约全覆盖。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查到所有办事指南、轻松完成办事预约、随时查看办事状态。
市民陈度对“随申办”提供的便捷服务赞不绝口。“去年有一次要自驾出差,出发前几天才发现车辆来不及年检了,就直接在市民云上完成操作。点完后马上就能看到每一步进展,连快递员是谁,从哪里出发,什么时候把免检贴标寄送到我家里,都显示得清清楚楚。”赶在出发前,他顺利拿到通过“一网通办”统一物流服务寄送来的新的年检标志,贴在挡风玻璃上,顺利出发。
“这不是一堆服务的‘超链接’,我们希望任何一项服务,你看到了、点下去,就能直接使用,不需要再次认证,甚至不需要再填个人信息。”App开发方、上海市民信箱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进表示,“随申办市民云”的目标,不是简单汇总的“网址导航”,而是“一键服务”,实现数据和服务的“通”。
线上线下联动
——对接16个区行政服务中心和220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汇聚了各区、各街道的服务,实现办事预约全覆盖。
在“社区服务”方面,App则拓展了线上线下的联动,对接16个区行政服务中心和220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汇聚了各区、各街道的服务,实现办事预约全覆盖,用户只需通过App,就可查询附近的办事场所,显示排队情况和当前等候时间,或直接进行在线预约,填写相关信息,当按照预约时间前往线下窗口办理时,只需验证身份,此前填写的信息都无需再重新填写。“‘随申办’有一个特色:横向到边,实现事项‘全覆盖’;纵向到底,对接各区、各街道。”市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App解决了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让社区治理“有抓手、有平台、有数据”。
每次办事,都要带上一大堆证照、材料,不仅繁琐,还容易遗漏,许多人的皮夹子也常常被各种证件塞得鼓鼓囊囊……这样的烦恼,也有望在“随申办市民云”的帮助下解决。
“随申办市民云”App创新电子证照服务,目前已上线电子证照17张,包括:身份证、出生医学证明、企业营业执照、驾驶证、行驶证、居民户口簿、居住证、残疾人证、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证书、申请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计划生育情况证明、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结婚证、离婚证、不动产证。在一些窗口应用中,目前已经可以实现纸质证照材料免交。
而在“卡包”中,还纳入了社保卡、读者证、交通卡、驾驶证、行驶证、志愿者证、献血证等证件,其中多类证件已关联部分用证服务,比如电子读者证关联的“市民阅读”服务,用户只需点击读者证,就可以在市图书馆和各区图书馆借书并线上续借。
“许多地方还停留在仅仅显示图片或数字的程度,但上海已真正可以扫码在窗口办事,无论是轻应用还是电子亮证,都引领了行业新的服务方式。”王兆进说。
相比于“一网通办”的网上总门户,“随申办”App的功能有所区别,更侧重于便民服务,不仅仅局限于政务服务。比如增加了天气、公交信息这类强调随身性、位置性的服务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只有使用手机时才会查看,而办事人通常使用电脑办理的复杂涉企事项则没有收录进来。
未来要做“最懂你的人”,“推送”服务将成现实
在网购时,用户往往会感到电商很“懂你”,它们会主动推送可能用户感兴趣的商品。而在“一网通办”应用中,这样的“主动推送”式服务也将成为现实。
“用户的感受是第一感受,我们希望把‘一网通办’平台的体验度做到‘极致’。”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说,基于大数据分析,“随申办市民云”还可提供更加精准、智能、主动的服务。市民可以方便地在“我的数据”“我的服务”中设置感兴趣的服务事项,就像个人的小数据中心,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定义、收藏、选择。

“场景式服务”是“随申办”的又一新亮点。“我们要把群众眼中的‘天书’变成通俗易懂的‘小人书’。”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池龙说,许多政务服务的名称非常专业,不便于用户理解,通过转换语言方式,采取主题服务进行场景引导,“随申办市民云”将繁复、专业的办事指南拆解、分析、优化,从市民角度出发,转化为“我要去港澳”“我要开企业”的场景,引导用户操作。
“‘随申办’永远要做那个‘最懂你的人’。不是数百项、数千项服务在这儿等你来找,而是主动推送、提醒与你相关的服务,涵盖从幼儿到年老,从早到晚的各种生活场景。”王兆进表示,考虑到许多用户查找服务不方便,甚至有残疾用户输入不方便,App还将通过机器人、语音客服等模式优化服务,在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库的过程中,智能客服将越来越“聪明”,未来有望直接用自然语言“像聊天一样把服务办完”。
办一件事下载一个App?今后有“超级App”够了
“原来在一个区里,光公众号就有45个。”随着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推进,各类政务App、微信号纷纷上线。“可能大家都有这种感受,现在App太多,几页屏都放不下。但群众为了办一件事就下载一个App,用完之后可能再也不用了。”在App开发方、上海市民信箱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进看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部门应用之间如不形成互联互通,反而有可能会形成新的“数据孤岛”。
数据就是资源,全市各部门信息系统数量超过1000个,此前的数据共享,多为“点对点”“一数一议”,市、区之间存在“只上不下”的情况。还有一些单位则打着业务不愿上网、数据不愿共享的“小算盘”。入口体验差、事项办理标准不一、前后台脱节等问题随之而来。
“不单单要打造数据的收集中心,更要建设数据的交换平台,数据只有流起来才会产生最大价值。”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表示。去年4月,市大数据中心揭牌成立,作为“一网通办”最重要的推进主体,该中心聚焦数据整合和应用,协调各区、各部门形成合力。近一年来,本市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四大基础数据库都已完成了上云迁移,全市统一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也投入运行,实现了与各部门的数据对接,成为政务数据交换、共享的核心枢纽,实现了100%按需共享数据。
“数据共享需要动奶酪、碰利益,这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市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通过打破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建立信息互认共享制度,“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已实现了审批事项100%接入。手机端的App,也成为了整合全市政务资源和公共服务的 “超级App”。
有市民担心,一个手机App掌握那么多个人数据,是否安全呢?市民信箱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凌力说,App中的数据都是每一项都需要用户授权才能使用,而且仅仅由政府部门掌握,绝不会流传到第三方,市民可以放心使用。
【记者手记】期待“网购”体验越来越好
“网购”好在哪?不外乎“方便”与“贴心”。方便,在于足不出户,下单付款,快递上门;贴心,在于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画像”。正有了这两个特征,网购才让“剁手党”们无法自拔。
政务服务要像“网购”,听上去很美,要实现起来却很不容易。
难在“备货”,各个部门的事项能否全都接入,实现数据共享?难在“服务”,习惯了“朝南坐”,能否当好“店小二”,得到五星好评?也难在“精准”,如何根据用户的习惯,推荐他们喜爱的“商品”?
就像网购的目的是获得满意的商品与服务,群众在享受政务服务时关心的,往往只是办成一件事,并不在意办成事涉及哪些部门、需要哪些流程。他们想要的是确确实实“只跑一次”,甚至“一次不跑”,把事情办成。
大数据分析、精准化推送、智能化服务,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提升用户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方便”与“贴心”,不仅仅是要压缩从递交申请一刻开始计算的办理时间,更是要尽可能减少在递交申请前咨询、准备的奔波之苦,缩短统计数字之外的“隐形时间”。
细细琢磨,其实“一网通办”这四字也颇有用心。两两切割是“进一网,能通办”,逐字拆分,“一”意味着统一门户,一口办理,“网”意味着线上线下的融合与服务事项的全覆盖,“通”则是办事的前提,孤立的、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整合,最终体现到结果层面的“办”。“一网通办”APP“随申办”的上线运行,让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自我革命的决心。我们期待,这样的“网购”体验可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