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等级动员”
来源:中国国防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等级动员理论是适应当前战争形态变化而产生的新型动员理论。按照等级动员理论,动员是渐进的、有序的、有组织的过程,可在一定时期分阶段实施;可针对战争预警期的各个阶段、战争范围和战争规模,直接选择适当的等级组织实施;在战争过程中,可改变动员等级来改变动员的规模和范围,满足不断变化的战争需求。

    等级动员产生的背景:

    战争样式和目的的改变

    战争样式的改变引发动员模式转型。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战争中精确打击能力的提高,战场上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可控制性大大增强,一定的作战消耗产生的作战效能空前提高,而且能被较为精确地量化。战争样式的这些改变使得动员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为特点的“新战争理论”使等级动员逐渐取代短期大规模动员。

    政治目的的有限性使等级动员成为需要。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现代战争的政治目的往往很可能在谈判桌上达成妥协,这就需要战争即时适应政治发展的需要改变规模或停止。等级动员由于紧跟战争进程,精确化地随时满足战争对动员的要求,因而成为现代战争动员理论的新宠。

    等级动员的前提条件:

    完善的体制和科学的手段

    等级动员是伴随战争进程的亦步亦趋的模式,对动员实施的及时性要求很高,一旦战争需要就要满足需求。因此,等级动员对动员的体制、组织手段及动员储备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要从多方面加强准备。要完善动员体制。在传统动员体制的基础上,要突出动员转换体制的建设,明确等级转换过程中各级动员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与行动计划等。要改进动员手段。等级动员是适应信息化战争样式的动员模式,对实施手段的信息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加大对动员手段改造的力度,可通过改造、重建、与地方相关部门共建等综合渠道,尽快实现动员手段的更新。

    等级动员的优势分析:

    控制规模,资源有序组合

    一是动员规模适宜。等级动员是根据战争进程而相应地推进动员的进度,需要与可能匹配,所需与所求相符,能在保证战争需求的前提下适时地改变动员规模,避免不必要的过大的规模。

    二是动员资源组合的有序。等级动员是针对战争需要而进行的动员,先动员什么后动员什么,该动员多少,都是在战争需求的指令下进行的,所以能保证动员资源构成比例的合理性。

    三是保持社会发展的平衡。由于等级动员避免了一次性的大动员,使作为战争潜力基础的国民经济资源不至于在短期内迅速过度地向战争倾斜,从而保持了在社会生产和战争需要之间适当的动态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在战争中正常运行,为扩大战争潜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等级动员的过程展开:

    循序渐进,依战争进程推进

    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各国动员等级的划分也有所差异,但对动员等级都有着非常明确的界定,并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规定。以美国为例,将动员划分为六个等级,每级动员对应特定的军事行动范围,并限定了在本级动员中国家该采取的具体政策。如第四级为全面动员,规定这是在多地区意外事件下采取的动员等级,此时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或正式宣战后,可动员已批准的一切计划内的后备役力量服现役,工业部门转入战时生产。

    在战争形态急剧变化的今天,过去那种简单地把战争动员划分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两种等级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战争的客观要求。以局部动员为例,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涉及的范围、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可变性也相当大。若不对局部动员进行具体的细化,各部门、各领域在战争某一强度下该采取的动员强度、措施范围都没有具体的明确,操作起来难以找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