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来源:新民晚报 更新时间:2019-03-1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代表委员热议营商环境:实现指标对接 打破“五个不通”

今年春节过后首个工作日,不论上海、江苏,还是浙江,都把开年第一项工作,放在了升级营商环境上。实施优化营商环境2.0版、发布优化营商环境白皮书、上线“最多跑一次”官微等等,举措密集出台。
长三角不约而同关注营商环境,可见此事的重要性。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有没有可能在营商环境这个三省一市共同关心的问题上率先突破,打造成长三角城市群共同的“金字招牌”?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有话要说。
去年12月,长三角地铁一体化在全国率先走出突破性一步:沪杭甬启动地铁刷码互联互通,上海人到杭州、宁波,只需要打开“Metro大都会”APP,就像在上海一样刷码过闸。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五个不通”亟待打破
长三角区位优势独特,经济较为发达发达,GDP总量占全国22%。经过40年改革开放,长三角地区的交通体系、公共服务效能等都有大幅提升,已经成为中国营商环境较好的地区。
但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副主委邵志清发现,与广东比较,长三角区域的民营经济活跃程度始终不高,500强民营企业占比也不多,反映出区域整体营商环境的建设还存有改进空间。
首先是法治环境不通。上海率先于2013年设立了自贸试验区,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行制度创新,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并在自贸试验区暂停实施有关法律规定。浙江省也于2017设立自贸试验区。但江苏、安徽目前还没有设立自贸试验区。所以,三省一市在实施国家法律规定层面有差异,加上各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不尽统一,守法意识、执法环境、依法行政水平有差别,营商环境制度一致性有待加强。
其次是政策不通。目前各地设立的专项政策、专项资金扶持,只惠及本区域内的部分企业,政策倾向性明显,普惠性不足。各地政策多是面向竞争、少有合作,存在着衔接难、甚至“打架”的现象。
三是资源要素不通。各区域内地方利益保护现象还相当程度存在,致使企业存在搬迁、成立分支机构等有序流动难现象。区域内收费站众多、票价没有优惠,物流和人员出行成本较高。
四是公共服务不通。上海牵头建设的“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主体功能初步完成。但区域内的办事流程没有实质变化,区域间的数据信息共享进展缓慢,管理模式只是变“企业跑”为“部门跑”。虽然区域和部门间主动协调,但异地办理的公共事务事项少、办结率低。
五是指标体系不通。各区域围绕着开放、法治、政务、市场和社会等方面建立各自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的对接和一致性尚未考虑。比如法治环境存在着行政执法标准尺度不一、跨区域执法难现象;政务服务各有亮点和特色,“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但没有进行系统集成,形成标准化流程。
建立区域营商环境指标
邵志清认为,可以从率先探索建立区域性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入手,逐步推动长三角营商环境的共同提升。
他建议,在上海、南京圈、苏锡常圈、宁波圈、杭州圈、合肥圈“一核五圈”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内,对标世界银行标准,结合长三角区域实际,研究制定、分工承担相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率先实现指标对接、流程相同、要求一样、标准一致的营商环境。
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可以率先试点以企业开办、施工许可、财产登记、信贷获取、投资者保护、税收征管等为重点的市场环境指标体系。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尤其是统一制度环境,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邵志清建议,通过国家修法,对已经不能适应简政放权需求的法律、法规、规章作及时的修订。再由上海牵头成立长三角区域法治环境建设小组,负责各地区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协调,加快区域内的司法体制改革,发挥跨行政区划的巡回法庭作用,建立司法协助机制,尽力避免阻碍一体化进程的地方司法保护。
邵志清认为,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各地也应梳理各自的法规、规章,对影响一体化发展、具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规范做趋同操作。对于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如无人驾驶的发展,电子档案、电子签名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等,应加快联合立法支持创新。从而营造依法办事、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同时,继续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没有授权的各项行政许可和收费,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和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这一切对硬件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邵志清建议,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在政务服务领域的运用,用技术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和流程再造,打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加安全可靠的政务生态系统。同时以信用信息共享为抓手,率先在区域内实现“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互联网+市场监管”。
去年10月,江苏南通、盐城、徐州,浙江嘉兴、宁波、省本级,安徽滁州、马鞍山等8个统筹地区,率先成为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首批试点。 东方IC 供图
长三角全国政协委员眼中的营商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谢双成——
改善长三角营商环境,关键问题在于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减少区域行政体制上的差异,促进规则衔接,建议相关各方继续深化改革,降低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区域内政务服务水平一体化和均等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为。
2018年,杭州出台了关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指明了未来几年杭州在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舒适宜居的生态人文环境等六大举措、28条具体措施。
目前,三省一市正在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等改革。建议各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改革经验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集成推进各地的创新性举措,形成制度创新的叠加效应,提供更多长三角改革样本。
此外,还要发挥三省一市在人才、智力方面的优势资源,广泛汇聚各方专家的意见建议,形成聚智聚力、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助力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华——
九城事,一“网”通。去年9月,杭州、湖州、嘉兴、金华、上海松江区、苏州、合肥、芜湖、宣城这9个长三角三省一市城市(区),分别向企业发放了异地办理的11张营业执照和1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这是全国首批异地办理的证照。
以前,产业集群跨省市发展、企业跨省市投资审批办理,常常面临办手续需要异地跑多次等“中梗阻”问题。而且,不同城市的办事流程、材料要求不尽相同,企业往往要跑“冤枉路”。
这一探索为长三角地区打破行政区划、整合政务资源、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但尽管各地政务服务都各具特色,企业、百姓在长三角地区异地办事,流程和便捷性却没有革命性的转变。
究其原因,是因为各省市之间的政策不一致问题较为突出,一些政策相互衔接困难。各地的市场准入、监管的规则各有不同,且地方利益保护现象还相当程度存在,导致要素流通不畅。
眼下,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正在进行的尝试,首先便是要实现城市之间市场准入的互联互通互认,让企业足不出市就能在异地办成营业执照。一旦实现“一网通办”,宁波企业若要在上海办一家分公司,只需在宁波本地递交申请,网上办理,就能在本地领到证照。期待,G60科创走廊的改革能尽快获得突破,并形成经验在三省一市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丁佐宏——
去年在参加全国两会时,我提出希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店小二”精神,相互融合并花开全国,这样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短短一年过去,各地营商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变化成效明显。比如,浙江“最多跑一次”、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安徽“一张网一扇门”等,各地都在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企业获得感强的优质营商环境,让长三角的民营经济焕发出了活力。
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在北京表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编制好实施发展规划纲要,这让我们民营经济感到未来在长三角一定大有可为。尽管目前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但相信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新经济增长迅猛,新旧动能加速,加上区域分工优化、整体营商环境提升,未来长三角地区的民营经济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特派记者 潘高峰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