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辽宁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1月20日在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省长张文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的回顾和2005年工作

  “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重要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辽宁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振兴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万众一心谋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增幅比“九五”提高2.6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增长1.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9%,提高7.7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可用财力达到3308.4亿元,增加1631.2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10.7∶49.3∶40。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853亿元,比“九五”增长1.3倍。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3倍。粮食产量连创新高,跨入全国粮食主产区行列。林牧渔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5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信息、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阜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完成国家城镇社保试点任务,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新机制初步形成,近180万国企职工实现身份转换。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流通体制和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8.2亿美元,比“九五”增长1.2倍。外贸进出口总额1435.4亿美元,增长93%,其中出口803.6亿美元,增长79%。引进内资1256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农村电网改造、石佛寺水库一期等重点工程交付使用。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乡镇通油路。新增高速公路705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8800万吨。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5%。累计造林2283万亩,人工增雨108亿立方米。辽河水质恶化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82%。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沈阳被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大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鞍山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和8.3%,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3750元和1334元。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510.8万人。141.3万城镇贫困居民、65.8万农村特困群众被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生活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58万人。农村税费改革为农民减负60多亿元。城市人均住房增加3.1平方米。全省电话用户突破3000万,普及率达72%,行政村实现100%通电话。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00项,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83万平方米,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80所,高校在校生达到71.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稳步推进,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不断加强。“一宫三陵”和桓仁五女山城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苍原》、《父亲》、《凌河影人》连续三年获全国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辽宁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248个世界冠军。人口与计划生育、民族宗教、司法行政、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幼、老龄、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016件、政协委员提案2753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131件,制定修改省政府规章115件,清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4万件。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70%以上。大力推进平安建设,不断完善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监狱布局改造圆满完成,社会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是我省全面迈向振兴新阶段的承前启后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经济社会发展迈出了较大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15亿元,增长12.5%,人均达到18988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4亿元,增长4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4亿元,增长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分别增长12.8%和7.3%。

  二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出台了深化企业改革的具体意见以及配套政策,60%以上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80%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鞍本钢初步实现强强联合。大船与新船重工重组成为我国最大的造船企业。锦化、华锦、抚铝等国有大型重点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伙伴。依法对108户企业实施关闭破产。着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7%。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三是抓住双重机遇,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扩大区港联动范围;重点推进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和辽西锦州湾等沿海经济区建设。实际利用外资35.9亿美元(新口径),增长1.73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10.1亿美元,增长19.2%,其中出口234.4亿美元,增长23.9%。成功举办东博会、海外学子创业周等活动。扩大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引进内资300多亿元。

  四是实施项目牵动,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点推进了100个工业调整改造项目和145个工业国债项目,凌钢新区200万吨H型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船用曲轴研发制造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全年工业投资完成1959亿元,增长63.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07亿元,增长20.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4个百分点。开工建设100个高新技术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1%。争创10个中国名牌。积极引导扶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9亿元,增长13.5%。

  五是加大扶持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加速发展。财政对农业投入69.6亿元,增长26.3%。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直接增收13.8亿元。省财政转移支付19.8亿元,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不良贷款同比减少11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7.3%。转移农村劳动力24.5万人。战胜多年罕见的洪涝灾害,夺得历史上第二个粮食高产年,粮食总产量达1746万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平衡。造林4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3万亩。采取有力措施,将禽流感疫情控制在疫区、扑灭在疫点。

  六是打造融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234亿元,拉动投资2000多亿元。总投资2975亿元的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64项,新开工6条高速公路共769公里。沈阳地铁开工建设,大连港和营口港扩建工程、辽宁核电站等项目进展顺利,丹庄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交付使用。

  七是办好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和谐辽宁建设。经过积极争取,我省被国家列为煤矿棚户区改造试点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当年拆迁76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758万平方米,10万余户居民喜迁新居。基本完成CD级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建成居民楼243万平方米,可安置居民5.4万户。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86亿多元。全面推行实名制就业,开展就业再就业普惠制培训,为32万大龄下岗失业人员购买了养老、医疗保险,14.3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至少一人就业,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8.5万人,全年实现就业120万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放低保、医疗、就业、助学、救灾等资金30多亿元。扶困助学体系使全省45.9万贫困学生受益。农村开发式扶贫取得新进展,12万户、40万人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加大扶持力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八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新组建5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完成5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和10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任务。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强化岗位培训。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比率达到8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34个县(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全省城区街道的90%以上。辽宁出版集团完成整体改制。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屯创建活动,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领导信访包案责任制,一批多年积累的重点信访案件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省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辽宁取得的巨大进步,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深切关怀和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对此,辽宁各族人民将永志不忘!

  五年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辽宁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省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我代表省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我们监督与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辽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辽宁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有理由为“十五”的巨大变化感到自豪,对“十一五”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创新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区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明显;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不够快,改善城乡困难群体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还很重;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尚须进一步改善。对上述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回首刚刚过去的五年,辽宁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展望“十一五”新的征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在省委的领导下,省政府组织制定了《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请本次会议审议。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个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和谐辽宁建设为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标志:一是确保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增幅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二是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主要指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十五”时期的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我们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这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和前提。要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地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推动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型机械装备等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全面完成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支持民众创业致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辽宁的基本经济形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产权、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辽宁”。

  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创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五点一线”的对外开放,积极促进沈阳中部城市群的开发开放,形成沿海与内地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临港工业,推进“海上辽宁”建设,使我省成为环渤海对外开放的活跃区域。做优外贸、做强外资、做大外经,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到2010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00亿美元。

  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到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坚持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和运输设备,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比“十五”期末提高10个百分点。做大做强石化、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中国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和新型建材基地。以沈阳铁西新区为龙头,建设沈西工业走廊。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注重发展轻型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50个和40件以上。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旅游、会展、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沈阳、大连要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综合优势,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镇化,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强小城镇建设,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63%左右。

  构建三大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以港口城市锦州、盘锦、葫芦岛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阜新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工作,加快抚顺、本溪、盘锦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以城市带动农村,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按照适度超前、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快高速公路、铁路、航道、港口等建设,完善集装箱港口运输和民用航空运输体系,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接近40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突破5亿吨。增强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保障支撑能力。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重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至200年一遇。新增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建设好沈阳地铁1号线、2号线以及大连轻轨等一批项目,努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释放我省科技教育的巨大潜能,用科技创新支撑辽宁制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80家。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领军大学。构建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持系统,建设北方人才高地。

  以和谐辽宁建设为保障,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以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保体系为重点,两年内基本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5年累计新增就业350万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将符合条件的城乡从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消费产品。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高标准建设辽宁竞技体育中心、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多作贡献。

  充分发挥循环经济试点省的先行效应,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大力保护环境。以饮水安全、辽河流域、渤海近岸海域治理和减排二氧化硫为重点,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五年造林1500万亩。以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为目标,不欠新账、多还旧账,造福社会、惠及子孙。

  三、2006年的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省发展既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各级政府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1.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增强内在发展动力。一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型企业寻找战略投资伙伴,年内基本完成地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地方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粮食、商业等领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筹措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加快重点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工作。在中央支持下,积极做好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民营企业组建担保公司,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三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重点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抓好本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积极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农垦体制和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做好财税工作。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征收力度,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完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试点工作。五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六是继续深化投融资、流通体制、公用事业、科技等领域的改革。

  2.以沿海开放为龙头,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着力打造沿海经济带。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抓紧实施“五点一线”重点工程项目,围绕沿海开发启动滨海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体制创新,争取丹东、营口、锦州等港口和沈阳等城市的特定区域享受保税区的政策,使沿海地区真正成为振兴辽宁的先导地带。二是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重点推进国有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加快“走出去”步伐,抓好境外投资项目。扩大对内开放,全年引进内资350亿元。三是推动外贸增长方式向以质取胜转变。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出口品牌,全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有较大提高。

  3.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一是推进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我省相关配套措施,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投入,全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成套化、国产化。支持华晨、黄海、中顺、北盛等整车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零部件企业的整合与重组,增强全省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二是提高原材料工业的集中度和加工度。加快抚顺石化100万吨乙烯、鞍钢营口新区500万吨精品钢材、本钢500万吨热轧宽带、东北特钢120万吨精品钢、凌钢新区200万吨H型钢等重点项目建设,拉长原材料工业产业链和产品链,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好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和软件园建设,集中力量发展信息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工程,培植10个高技术特色产业群,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四是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开拓农村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1000个连锁农家店。办好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五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淘汰污染环境、耗能高的产品,确保经济效益好于上年。

  4.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支持15个经济较发达县(市)率先发展,扶持10个经济欠发达县加快发展。全年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0%。紧紧围绕建设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标准化畜牧、渔业、特色产品小区。进一步推进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五大特色产品向五大优势产区集中。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抓好优质粮工程。做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起抓,坚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一起抓,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建设与帮扶贫困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起抓,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

  5.落实科教兴省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发布《辽宁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启动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重点突破,开发一批重大装备和高技术产品。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的创新和研发平台建设,设立企业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专项基金,鼓励形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新建省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0个,支持提升原有创新平台50个,扶持建立重点企业技术研发机构50家。三是出台鼓励创新政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四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20个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吸引国内外人才以多种方式到辽宁创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鼓励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6.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抓好100个基础设施项目。加快铁岭至承德等一批高速公路、庄河电厂等一批电源、电网项目和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沈阳地铁1号线等工程建设步伐,开工建设朝阳至赤峰、抚顺至梅河口高速公路、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抚顺电厂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能源项目。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二是启动生态省建设。编制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继续搞好辽河、渤海水污染治理,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依法加大国土资源、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放手发展经济林,加强生态公益林、辽东水源涵养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完成造林300万亩。实施西部沙地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万亩。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加强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轧钢、洗煤、选矿废水和电厂冲灰水力争实现全行业“零排放”。建立重点行业和地区能耗目标考核体系。

  7.办好“十大民生工程”,促进和谐辽宁建设。一是基本完成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基本完成5万平方米以上棚户区改造任务,使被拆迁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做好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二是全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合伙创业,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包括农民转移培训在内的普惠制就业培训,确保零就业家庭普遍实现至少1人稳定就业。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115万人,大力推进农民转移就业。三是完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年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75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9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10万人。四是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就学资助、住房援助和应急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贫困家庭就医、就学、住房、取暖等实际困难。五是稳步增加居民收入。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督促各类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落实好国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各项政策,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六是逐步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七是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实现40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八是继续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完成农村公路黑色路面1000公里,路基改造4000公里。九是继续实施防病改水工程,让广大农民喝上卫生洁净水。十是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新建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100所,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40万平方米。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煤炭、食品、药品、饮食卫生、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和交通安全的治理和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确保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时得到妥善处理。

  8.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推进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30个乡镇文化中心。开播高清电视,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积极支持军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大力支持军队建设和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贯彻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好人民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支持工会建立和发展基层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做好老龄工作。继续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做好普法、档案、地方志、文物保护、气象、测绘、地质勘察等工作。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做好信访工作。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省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9.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办事效率、行政执法和社会诚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努力营造创业宽松、社会文明、人居安全的发展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贯彻依法治省方略,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做好政府立法工作,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法治政府。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大防治力度,建设廉洁政府。以推行电子政务、办好民心网等政府网站为载体,实施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以全面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合理划分职责,理顺部门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改变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的现象,提高工作效能,建设高效政府。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核心,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发扬献身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干实事而不讲空话,埋头苦干而不事张扬。既要致力加速辽宁振兴,又要力戒心浮气躁,防止急于求成;既要抓好发展,又要解决民忧,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回顾“十五”,勤劳智慧的辽宁各族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辽宁省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构建和谐辽宁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