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不只是便民,它是事关政府改革的大举措
来源:上观新闻 更新时间:2019-03-19

 
3月16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要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抓住外商投资法出台契机,进一步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推行“一网通办”是实现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践行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路径。

“一网通办”的核心与关键是什么

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2年底前,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更加完善,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作为重要的改革举措,“一网通办”的核心在于“办”。从民众角度出发,主要是提高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办事的体验性、感受度、获得感,使民众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取更好的公共服务。从政府部门角度说,就是要提高办事的协同性和便利度,提高办事的效率和效能。

“一网通办”的关键在于“通”。这里的“通”,主要表现为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两个空间的整合和联通,表现为线上和线下的联动和共通。在虚拟空间方面,通过建立整合大数据中心(或者大数据管理局),整合和归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数据,促进政府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坚持“以共享为原则,以不共享为例外”,实现政府部门数据联通和共享,为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物理空间上,整合多方资源,促进政府部门的集中和协同,推进政府服务资源和部门的整合,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整合性的公共服务。重视“通”,在横向上要求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强调信息通、材料通、信用通、业务流程通;在纵向上强调促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项目在一定的空间和领域内实现通办,努力实现“两个全覆盖”,即网上办理事项全覆盖,个人事项通办在一定范围内全覆盖。

“一网通办”的基础在于“网”。通过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服务网,整合原来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数据,发现优化和完善办事服务流程的空间和可能,形成监督各个政府部门行政行为的客观性机制,“刀刃向内”倒逼政府进行改革。同时,在优化线下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类似“网购”一样的新的线上公共服务路径,实现线上线下两方面路径的共同发展和优化,给予民众更多更好的选择权。

“一网通办”的前提是“一”,强调“一个整体、一个门户、一门服务、一窗受理”,努力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一个整体,就是通过政府服务在虚拟空间(线上)的统一和整合,倒逼政府部门在物理空间(线下)上的整合,促进政府打破管理的碎片化,打造整体性政府。一个门户,就是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服务网,提供整合的公共服务。一门服务,就是线下将面向企业和公众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集中到一个地点,让企业和公众只要去一个地点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一窗受理,就是将涉及民众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单一窗口,让企业和公众能够申请公共管理和服务一次办成。只跑一次,一次办成,是对公众而言的,使民众能够更好、更方便地获得公共服务。

“一网通办”如何全面再造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李克强总理2018年4月在上海调研时指出,“一网通办”表面看似小,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大举措。

“一网通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取消和精简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一网通办”给政府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可以说是对政府的全面再造,是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具体体现在:

一、理念再造。

“一网通办”强调从企业和公众的角度出发,对政府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整体谋划和思考,实现从“政府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对“通办”的强调就是以民众更便利地获得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为价值取向,而不是从政府部门的便利性方面来设计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而“一网”的设计要求政府信息和服务 “能进网的应当进网、能共享的必须共享”,同时进网和共享应当在一个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上进行。

“一网通办”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是将“复杂留给后台,将简单留在前台;将困难留给后台,将便利留在前台”,将民众和企业获得公共服务的简单性和便利性作为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同时将复杂的改革任务以及一些相对的不便利留给政府,正如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提出的,“不设路障设路标,不打回票打清单,不给否决给路径”,充分体现服务民众导向。一定意义上说,“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民少跑腿”也是这一改革理念的重要体现。

二、结构再造。

“一网通办”促进政府部门从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型。以上海浦东的改革实践为例,浦东新区政府提出了“四个集中”,即在一个政府部门内部将与公民和企业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单一处室;将各个部门的审批处室向统一的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将涉及企业的行政审批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将重点审批事项和建设审批项目向单一窗口集中。通过上述一系列集中,促进各个政府部门在结构上的整合,推进政府部门在结构上的扁平化。同时,以统一的电子政府服务网为基础促进各个政府部门的整合,明确规定除法律规定或涉密等外,政务服务均应纳入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办理,通过电子政府的构建促进政府在结构上的再造。

三、流程再造。

政府部门围绕实现“一网通办”,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的层面,对部门内部职能职责、处室架构、人员配备、操作流程等进行全面、系统、彻底的整合重构,把部门内部流程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流程全部纳入整合重构范围,推进政府流程再造。同时,努力实现办事要件标准化,一方面让民众了解办事地点、办事需要提供的材料和流程,另一方面梳理形成和优化行政审批的标准化流程,减少和限制行政审批和服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如果再进一步,以民众需求为基础,可以形成民众“主题服务套餐”。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工作流程的梳理常常是基于方便政府办事来进行、基于政府的便利性来组织,从而导致民众为办一件事,需要多头跑、分头办、重复提交材料。而“一网通办”通过推出“主题服务套餐”,从民众的需求出发对政府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明晰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应当如何配合,哪些部门是主要责任部门,哪些部门承担行政协同责任,民众在哪里可以获得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从而发现政府服务流程优化的空间和可能。

四、效能再造。

“一网通办”的推行强调政府部门之间信息通、材料通、信用通,实现减环节、减证明、减材料、减跑动次数的“四个减”目标,促进行政效能的提升,推进效能的全面再造。

“一网通办”的改革举措强调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推进信息通;通过推进电子证照的应用实施,促进电子证照在政府部门之间的互通互认,让政府部门可以共享的材料不再重复提交,促进材料通;通过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认,为信用管理基础上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支撑,实现信用通。通过一系列举措,推进政府部门并联实施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实现政府流程的优化、简化和互联网化,促进行政效能的全面提升。

五、监督再造。

“一网通办”改革使得政府行政行为在网上都能够留痕留印。通过这些留痕和留印,一方面能够使民众知晓行政行为的进程,形成对行政权力的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可以让各个行政部门相互之间掌握彼此工作状态的信息,形成行政部门的内部监督。同时,可以方便让上级政府部门清楚地掌握行政行为的工作流程和效能情况,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通过上述方面,形成一个涵盖各领域的多元监督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一网通办”所形成的信息数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有利于减少传统考核和监督的主观性,增强监督的科学性,从而推进行政监督的系统再造。

总之,“一网通办”给政府带来的是革命性变化,推行“一网通办”是打造“整体性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