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更新:周期缩短
从电子对抗发展进程来看,电子对抗装备使用时效性很强,一种新式武器或新技术一旦出现,很快就有“破解”之法。20世纪60年代,一种新式电子装备或新技术需3个月左右才能用于作战,而高技术条件下战场电子对抗,作战对手可根据战场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立即做出评估和反应,仅需十几天或更短时间,一种电子对抗技术或新对策就可投人使用。伊拉克战争中,GPS干扰器的出现让美军精确制导武器的精确率大打折扣,一度曾引起美国国防部的担忧。战争史上,类似战例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武器装备:通用一体
当前,电子对抗武器装备充分运用“一机多能”、“一机多型”、“一机多用”等通用化、模块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武器装备效能的重要战略选择。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正是依赖高度一体化的电子对抗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电子战装备的信息综合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如美军的F-4G“野鼬鼠”电子战飞机,将雷达告警系统、双模干扰吊舱、箔条和闪光弹投放系统、反辐射导弹发射系统与机上的雷达、导航、显示等电子战系统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敌方雷达告警、识别和精确定位,然后酌情实施电子干扰软杀伤或发射反辐射导弹硬摧毁。其机载电子战装备基本实现了电子战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和小型化。据悉,美军F-15战斗机上所使用的AN/ALQ-135电子干扰系统以及新研制的AN/ALQ-165电子干扰系统,都遵循了新的模块化、一体化设计原则。前不久,俄罗斯第一架改进型伊尔-76电子侦察和无线电电子干扰飞机成功地完成了飞行试验计划,其性能可与美军最先进的电子战飞机E-8C媲美。法国研制成功的TMV-433电子战装备,既可用于舰船、潜艇上,又可用于直升机、巡逻机和海岸上,并能够根据作战平台不同,及时调整系统组件。
隐身对抗:悄然升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高级复合材料的使用,军事发达国家都在秘密开展武器装备隐形性能的研究,并由此在军事领域内展开了以隐形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装备欺骗对抗。据报道,美国近10多年来投入隐身飞机的研制费用已达300多亿美元,除了已公开的3种隐身战斗机和轰炸机外,还在秘密研制新型远程隐身侦察机、新型隐身巡航导弹和隐身卫星等,美国空军已计划将X-45无人机用于支援干扰作战。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雷达的探测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目前,反隐身技术发展趋势主要还是在雷达技术方面,如发展米波和毫米波雷达、双基地雷达、超视距雷达、激光雷达、谐波雷达、机载预警雷达、被动雷达和光电探测系统等,此外,随着反隐身技术的提高,隐身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如采用高性能的新型吸波材料,采用“探测-记忆”雷达和低截获率雷达等。
反辐射摧毁:极具杀伤
随着计算机及其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向武器装备中高度渗透和电子对抗武器装备的发展,必将催生和建立起全新的可控性先进电子对抗系统,并将极大地提高电子对抗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据有关数据统计分析,装有智能系统的反辐射制导武器,在战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命中精度将提高3倍;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独立战斗能力的无人电子作战系统,可以代替人去进攻和防御;先进的侦察直升机,可以在1微秒内把15部雷达信号参数同时显示在屏幕上,并指出哪个威胁最大。与精确制导武器相比,自动化和智能化制导反辐射武器将是一种“会思考”的武器系统,可以“有意识”地自主搜索、发现、识别和攻击高价值目标,甚至还具有辨别自然语言信息的能力。这些“高智商”的系统,能够区分不同电子信息目标及其型号,筛选、判断和有选择地攻击敌目标的薄弱环节和易损部位,实现命中点信息选择,达到命中即杀伤的效果。据悉,目前美军正在研究论证先进的雷达寻的和警戒系统后继型号,以便为实施反辐射“硬摧毁”提供更具“杀伤力”的目标方位。
总之,随着位处理技术、数字技术、固态器件及大规模微波集成电路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电子对抗系统将融自动化、知识化、智能化于一体,其电子对抗能力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