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打造“不打烊”的“数字政府”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新时间:2019-04-25

 近日,由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委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开展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第三方调查评估结果发布。这份《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19)》显示,2018年各地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数字中国战略指引下,各地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持续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以“好差评”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评估数据显示,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政务服务网开始试运行,标志着我国32个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已基本建成。

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和宁夏12个地区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体系,比2017年增加了8个地区。30个地区按照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以上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益民表示,自2015年首次开展网上政务服务调查评估以来,网上政务服务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广东“数字政府改革”、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贵州“集成服务”、上海“一网通办”、安徽“智慧政务”等创新经验,提升了政务服务“获得感”,在全国发挥了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8年我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排名前十名的地区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贵州、上海、安徽、福建、北京、四川和重庆。2018年我国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排名前十名的地区分别为:深圳、南京、杭州、广州、宁波、合肥、青岛、贵阳、成都和哈尔滨。省级政府层面,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得分为“高”以上的地区,已由2016年的12个地区增加到22个,占比为68.75%。重点城市层面,21个城市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得分为“高”以上,占比为65.63%。

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

2018年,各地区按照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统一要求,以巩固简政放权成果、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升网上服务能力为抓手,按照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运用互联网思维便民利企,推动政务服务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政府“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总体来看,2018年各地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并在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自党中央、国务院做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战略部署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区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顶层设计和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切实推动了各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

为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应用,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破解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性障碍,福建、山东、重庆、浙江、河南、广东、吉林、广西、贵州等多省市均成立了政务服务或数据管理机构,整合相关部门数据资源管理、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信息化等职责,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改革。

一年来,各地区积极建设“标准统一化、服务个性化、衔接无缝化、应用便利化”的省级政务服务“一张网”,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应接尽接、应上尽上”,持续完善平台迭代升级和功能优化,深入推动“用户通、系统通、数据通、业务通”一体化服务,政务服务平台的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一体化平台建设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报告指出,经对各项评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各地区网上政务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其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项惠及全民的工程,但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网上政务服务发展水平差距较为明显。

其二,政务服务数据不同源。虽然省级层面数据同源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地区所辖地市级和省直部门同源提供政务服务数据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抽查数据显示,约1/3的地市级和省直部门相关服务渠道存在提供服务数据不同源的问题。

其三,服务入口亟须统一。随着各地区政府门户、服务平台、政务App、小程序的陆续开通,多渠道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群众办事“进多站、跑多网”等“信息迷航”问题。

其四,用户体验仍需加强。由于目前政务服务平台规划主要是按政府部门进行分类,暂未形成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缺乏以“公众为中心”的引导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主要是面向所有对象的大众化应用,难以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跨部门的一体化的“集成式套餐式服务”。

针对一体化平台后续建设,报告还提出建议:一是持续推进一体化平台建设,提升“一张网”整体能力;二是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升服务协同能力;三是不断深化政务服务大数据技术应用,提升精准化供给能力;四是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管理,提升网上服务通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