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数字文明的基石”高端对话——
探讨数字化转型新思路
“区块链——数字文明的基石”高端对话现场。
参会嘉宾用手机记录演讲。
本报讯 5月27日,2019数博会“区块链——数字文明的基石”高端对话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区块链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未来区块链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应用走向等话题进行讨论。
在主旨演讲环节,《连线》杂志第一任主编、《失控》作者凯文·凯利,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IEEE Fellow曹建农围绕“数字孪生 镜像世界”“区块链技术赋能贸易金融发展”“基于区块链的大数据分享:挑战和策略”等话题发表主旨演讲。在圆桌对话环节,《连线》杂志第一任主编、《失控》作者凯文·凯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胡坚波,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IEEE Fellow曹建农,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安永中国区块链负责人王靖围绕“区块链:数字文明的基石”主题展开对话。
2019年,区块链进入应用期,技术结合场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相继落地。全球范围内数字化转型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各国纷纷布局数字化建设。目前,区块链应用已由金融领域延伸到数据确权、数字政务、跨境金融和贸易、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范本。
《连线》杂志第一任主编、《失控》作者凯文·凯利:
采用区块链技术镜像整个世界
在数字文明中,我们希望把整个世界都映射下来,构成一个镜像世界,而这需要采用区块链技术。
如今,已进入大数据文明,而这文明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智能手机,这是大家每天都用的设备。我们将这样的平台称之为增强现实或者混合现实,这和大家所熟悉的VR(虚拟现实)非常相似,戴一个VR头盔置身在不同的场景里面。但混合现实有些不一样,是佩戴透明的眼镜,通过透明的眼镜在现实的世界里面叠加虚拟的内容,所以你眼前的世界是真实世界加上虚拟世界,这就是增强现实或者是混合现实技术的核心。在混合现实当中,你可以有很多的才能发挥,比如你是一名教师,就可以使用混合现实或者增强现实的技术来帮助在阅读上有障碍的人,可通过肢体语言去进行学习。
当然,我们希望最终能把整个世界都映射下来,把世界上所有存在的空间和建筑都进行数字绘制,任何一个事物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一个数字孪生,所有一切都有1:1的数字孪生,可叠加在真实物件上面。通过数字孪生可进行故障的检测、零件的检查等,通过管理这样一个虚拟的数字,你可以实现对现实物件的管理。就是说未来给整个世界进行1:1数字地图绘制,任何地方都会看到一个1:1同样尺寸的数字版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项技术,世界上更多的部分被映射下来,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技术之后,这个世界的数字版本就会更加丰富。希望这将是一个延续性的活动,不会受到任何阻断。希望这是一种去分布化的形式,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将他看到的街景或者房间的数字版本上传到云端,这样的上传模式是去中心化的,底层技术就是区块链。
如果我们要构建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有街景,还有房间,房间的扫描工作由个人完成、上传,为了保证这一些过程的可信度和不可篡改性,我们需要采用区块链技术。所以,在虚拟世界里可以有很多商业操作,而且里面会涉及到大量资产所有权,还有很多的商业利益存在。这些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进行保护,我们在虚拟世界里面甚至可以构建人类的数字孪生。
我们已经经历了两个数字文明社会,第一个数字文明,是基于物联网,把所有信息数字化,并将数字进行互联。第二个数字文明是人类关系的网络,人类的关系可以被机器读取,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人与人之间的相关信息,现在我们已经有相关算法可实现这一点。未来第三个数字文明是镜像世界,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物理物件进行数字化,机器未来可以读取,算法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搜索,就像在文本中搜索一样,可以搜索一切信息。
在这个镜像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这个世界的开放性非常高。现在,成百上千的公司关注新技术新平台,现在入局也不迟,很期待大家带来新的技术创新。
区块链技术赋能贸易金融发展,虽然现在刚刚起步,但未来是片蓝海。
大众对区块链的认识不断迭代和升级。以前,很多时候大家讨论的区块链是不同的区块链,每个人眼中和嘴里的区块链都不一样,这是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造成对区块链认知不同。更有甚者是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如很多项目本来不需要区块链,但一定要往区块链上靠,靠上区块链后也未必就有良好效果。同时,由于区块链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且技术是开源的,对于选择用哪种区块链也是现实问题。
面对这样的状况,区块链应该找准场景、按需求来驱动。高大上的区块链平台也是从小应用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就跟互联网一样,实际上就是无数小的应用最后变成大的生态。
目前,贸易融资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重复投资、资金监控等问题,监管和标准上都缺乏指导。如何通过区块链破解这些行业痛点?可以把链条接起来,尽量把人工方式转化为计算方式,这样会极大提升速度和效率。以银行贷款为例,过去,贷款利率是按照年息结算,后来变成以月息结算,现在支付宝能够实现以日息结算,未来,如果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贷款利率或将以秒息结算,区块链将极大提升行业整体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早有区块链的实践。数字货币研究所在专注法定货币研发的同时,也积极组织搭建贸易区块链平台,并在去年9月建成贸易区块链平台,该平台发展至今已有四个应用,接入几十家银行,平台发展目标是实现信息可穿透、信任可传递和信用可共享。同时,平台使我们实现了包容性对接、可溶性共享和对等性互联,在区块链应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未来,基于区块链平台的贸易金融是一片蓝海,但现在刚刚起步。其实不管哪一个平台,都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怎么样避免核心企业弹拨、挤压、占用上下游,怎么样保证融资方既获得最便宜的资金又规避风险等,这些都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
区块链技术赋能贸易金融发展
应把区块链技术作为大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基石,只有从数据融合里找到关联,才能解决大数据应用的挑战性问题。
大数据兴起之初,大家谈到的大多都是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挑战,因为大数据来自多元和不同领域,而应用要解决一个现象时要用到多个不同领域的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往往无法只从一个资源方获得,这就涉及到数据共享问题。
怎样共享数据?什么情况共享数据?各地政府包括底层的初创公司都强烈需求开放数据和共享数据,但多年来并未获得推行,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数据支持、信任机制、合作机制以及大数据交易。在大数据交易中,数据是一种资产。大数据交易平台里的数据共享同样存在信任、定价和其他法律问题。为应对不同需求,国内和国外都已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旨在能有专门的平台来发表数据和寻找数据,并进行交换和交易。
各种各样的大数据分享平台可归纳为数据托管、数据聚合等几种。数据托管是指由数据供应方把数据上传到托管中心,不同代理可查询这些数据并进行使用。数据聚合则不需要把原始数据和大量数据上传到平台上,原数据上传后可形成文件缩影以供查询,甚至可私下通过点对点方式进行交换和共享。
大多数数据托管中心都是经过政府和一些可信任的机构认证或者授权的,但它是让用户上传原数据,原数据是否可信有待考证。解决方案必须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又保证用户的私隐和安全。区块链就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它是分布式的账本和分布式的中心库,有去中心化、透明性、不可更改等特性,能够保证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需求。
谈到区块链实践,以与华为的合作项目为例,为建设科学的数据共享平台,以安全可靠、可灵活控制数据共享内容等为原则进行项目开发,项目完成后系统架构和应用在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同样面临很多挑战,具体包括怎么让用户自己控制数据,如何灵活地共享和使用;数据越存越多,查找性能变慢,需要寻找新方法增加数据性能;读取数据时会延迟,怎么减少延迟;区块链如何保证公平性等。
针对这几项具体的实际困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对于怎样自主灵活共享数据,可达成协议相互拷贝数据,浏览数据后再交易,将一方数据的运算放在另一方进行;对于数据怎样共享,可设计时间窗口这样的灵活机制;对于怎样快速处理数据,可避免把大量原始数据放上区块链,只把跟数据相关的数据放上去,以及优化数据打包时间等;对于如何解决公平性问题,可将系统设计扩展到“服务质量打包”,最大化系统的公平性同时又不影响系统的吞吐力。
根据已经做的与华为的合作项目,与阿里巴巴合作的供应链数据管理项目,正在做的香港政府支持的食物安全供应链方面区块链应用研究方法项目,用区块链做大数据的分享和交换是不错的技术支持方案,可以解决信任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数据共享里面的公平交易、质量以及不可篡改、不可抵赖等问题,区块链技术是支持大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基石。
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IEEE Fellow曹建农:
区块链技术是大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基石
嘉宾对话:
区块链的
发展与应用
5月27日,在“区块链——数字文明的基石”高端对话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胡坚波、安永中国区块链负责人王靖、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等嘉宾围绕区块链发展与应用话题展开探讨。
信任对于区块链意义重大。对于区块链的信任问题,张雯结合法院实务谈道,在以互联网方式审判过程中,案件里电子证据、信息化的证据是否真实就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极容易被篡改,正因为这样,法院引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天平链的区块链,解决的就是电子证据是否可信的问题。但是,是不是所有现行的区块链都是可信的,这也是一个问题。
结合当下全球兴起的数字化浪潮,王靖说,区块链技术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经济重要推动力。当人类社会进入数字驱动社会,数据在个人手里时没有价值,数据只有通过共享才有价值,传统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保护形成了天然矛盾,这个时候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实现数据隐私保护。区块链的经济学意义就是集中式共享数据的边际成本已经高于边际效益。
展望区块链的发展与应用,胡坚波说,要问区块链能在哪个领域取得成功,这要从区块链本身特点出发。区块链由多方参与,各方间相互信任关系需要建立健全。同时,它本身是基于数字库是一个账户。这与很多行业的特点相似,包括金融领域和医疗领域,甚至更细的划分,如版权保护领域、数字内容领域。类似领域可能会率先实现相关的商业模式,解决当前领域发展痛点。在推广区块链的过程中,也要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出发,这样才能更容易找到契合行业和区块链双方特点的可行商业模式。
本报记者 李春明 帅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