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一体化发展应是水平分工
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19-07-17

 真正的一体化,不应只是单向接轨,而要双向接轨。如果说接轨是“水龙头”与“水管”,那么项目就是“水池中的鱼”。只有“水池”连通,才能让“鱼”自由来回游动且更好地成长

周振华曾多次表示,上海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融入周边区域并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拓展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他有何新思考?

一体化的联系应是多层次的

记者:曾听您说过,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协同这种网络空间,不能是单纯的“中心—外围”模型,而是每个网络节点都是平等的。如今不少长三角城市公认上海为“中心”与“龙头”,您怎么看?

周振华:长三角一体化的联系应该是多层次的,而不是全部城市都一定要与上海互动。比如,安徽马鞍山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与南京形成较好的互动,以南京都市圈为主与上海进行联系,被纳入杭州都市圈的城市亦是如此。

以前,上海与苏浙皖之间是一个产业垂直分工、梯度转移的关系,所以各地都强调“接轨上海”“接受上海辐射”。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水平分工。以长三角为例,水平分工意味着周边城市的一些细分功能、产业、环节或领域的发展要胜过上海,比如杭州的互联网产业水平可能高于上海,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上海金融中心形成水平分工。

上海定位为全球城市,但不是“全能城市”“超能城市”。由于水平分工,上海部分城市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疏解,这也可以为上海新功能打造和功能水平提升腾出空间。长三角各地应发挥某一项城市功能、某一种产业优势,在各节点间形成分工协同的格局。

接轨不应只是单向而要双向

记者:在分工问题上,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调“更高质量”,不少人认为要先“做大蛋糕”,暂且不谈“分蛋糕”的问题,这样行吗?

周振华:一体化发展中,“做大蛋糕”和“分蛋糕”应当同时进行,缺乏专业化的水平分工会导致过度竞争,只有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才能够真正将总量做大。

记者:都说“分蛋糕”难,您有何高招?

周振华: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关键,其中包括政策、跨地区项目、生态治理等方面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中的“老问题”了。以前不少地方强调“接轨上海”,现在流行说“融入上海”,但是载体一直都是项目承接。我认为真正的一体化,不应只是单向接轨,而要双向接轨。如果说接轨是“水龙头”与“水管”,那么项目就是“水池中的鱼”。只有“水池”连通,才能让“鱼”自由来回游动且更好地成长,否则只是把“鱼”买来卖去或是搬去搬来。

我认为一体化的更好载体应当是在空间不邻近的区域之间,建立“双向飞地”,并探索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统筹招商、建设、管理等。比如上海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缺少成果产业化的空间,缺乏土地、劳动成本等要素,而如果是两地政府共同开发“双向飞地”,上海有创客中心、孵化基地,在长三角另一个地方,可以有与之相关的、两地政府共同参与的成果产业化,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这是共赢。

记者:跳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否有“他山之石”?

周振华:粤港澳之间,产业互补性程度较高,广州和深圳的产业创新和发展能力很强,而香港服务业是强项,它们共同表现出的经济活力和能量都很大。香港的服务,是面向全球至少辐射亚太地区,因此广东的产业“走出去”,很大程度上借助了香港的通道作用,包括市场调查、融资、法律咨询等服务。与粤港澳相比,长三角地区之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不大,但上海的服务业与香港相比,能级相对较低。上海应当有争夺亚太地区产业供应链核心节点的目标,上海背后的长三角与中国大陆地区,具有广阔的潜在消费市场规模,这是大型跨国公司考虑的重点。

长三角一体化更有制度创新上的示范意义。粤港澳虽涉及“一国两制”,但广东省内部利益协调相对较为顺畅,而长三角三省一市有四个不同省级行政区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更具推广意义。

(周振华研究员是上海市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上海经济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