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群众路线”如何发挥电子政务效能
来源:人民论坛网 更新时间:2019-07-27

 【摘要】电子政务对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往纵深方向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意义重大。因此,要坚持打造智能政务平台,坚持打造精准化服务网络,坚持打造人工智能服务高地,坚持打造信息安全保障网,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中,构建为民服务的“和谐号”。

【关键词】网上群众路线  电子政务  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2018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电子政务对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往纵深方向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意义重大。

打造智能政务平台,为推进“互联网+政务”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互联网作为新技术,为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开辟了新路径,为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气象。尤其是智能化、网络化信息技术,加速了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变革,推动互联网、政务深层次融合。推进“互联网+政务”进程,不仅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更应关注政务服务内容本身,忽略服务内容,再先进的平台也将失去意义。因此,必须坚持政务服务为核心,全面致力于政务服务本身,加快政务转型升级进程。

为更好推进“互联网+政务”进程,需要建立智能政务平台,既要整合政府行政审批网站的资源,也要强化和其他部门间的沟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建立综合数据库,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时效性,获取社会最新数据,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实时更新,并实现部门之间数据的整合,对各类政务处理要求作出即时响应。面对热点舆情事件,实现互联网全域信息采集、梳理、分析,并自动预警,借助政府部门信息渠道全覆盖的优势,对事件矛盾焦点加以化解,引导舆情发展逐渐走向正轨。此外,做好信息反馈工作,重视群众的参与性。及时进行反馈能提升民众的满意度,激励民众参与到政务管理中,更客观了解详细信息,为开展网上行政审批做好基础工作。“互联网+政务”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处理,实现政府和群众的双向互动,才能实现整个系统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建立智能政务平台,将为更好推进“互联网+政务”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精准化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数据技术已经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以及政府决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决策支撑、社会形势研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政务”充分发挥大数据独特优势,实现了粗放式供给到精准化施策的转变,最终实现统一平台、功能完备、跨越部门的便民化服务。随着大规模运用大数据技术,政务服务的整体环境、服务水平,将得到显著优化与提升。首先,关注群众实际感受和体验。大数据平台需从用户服务实际需要出发,对服务数据收集、分析和整理,以及对用户数据挖掘、业务数据使用等,使用多元内容,创新服务范式,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大数据的运用解决了大众“到哪办”“找谁办”等难题,转变政府部门从被动到主动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化服务需要,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其次,关注民生热点,加速推进“一网通办”。政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流程优化以及系统再造,强有力支撑“互联网+政务”发展。对于民生关注点,简化申报流程,推动了高频事项梳理、快速办结。与此同时,政务大数据支撑“互联网+政务”,借助互联网实现群众办理免证件、免跑路,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服务。

打造人工智能服务高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政务服务中,将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研发人工智能平台,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在创建平台之初,应考量不同来源数据的交换和使用,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归一政务平台所涉及的数据。人工智能将综合处理政务体系中的全局信息,而这就需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政务平台的研发。海量数据存入大规模数据库,经人工智能平台收集、整合、分析,梳理出重要的政务信息,并根据人工智能体系的知识处理规则,确定事件重要性及处置优先级,直接导致事物逻辑和工作流程的改变。对既有工作流程进行重建,建立政务体系内部上下层级、不同部门的工作关系,在整合政务数据的同时,完成对既有政务工作流程的优化、简化,实现人工智能时代政务服务的适应与转变。二是,建立数据安全体系,关注人工智能引发的行政伦理与规则的变迁。必须重视政务体系数据安全架构,在构建完整统一数据集合时,要完善逐级部署的安全系统,做好应急容灾与数据备份。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政务服务中,需要先期做好人工智能的行政伦理与规则体系研究,进行立法设计,建立良好架构,完善法治体系。

打造信息安全保障网,确保“互联网+政务”工作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依托互联网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警惕风险,由于各部门、各区域信息数据联通渠道多样,存在数据资源被不法分子篡改、利用的可能,一旦安全体系被攻破,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提高网络安全强度,重视信息安全监管工作。首先,提高网络安全性。一是技术层面,做好网络安全等级评估及备案,建立网络监测系统,维护政府数据信息平台的安全,提升防范网络攻击的能力。根据信息管理工作需要,分差别设定不同层级人员信息获取权限,强化密保程序,堵住信息泄露源。二是人员层面,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对网络技术人员定期培训,督促其时刻强化安全意识,从政务工作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尤其是出现异常时,要及时向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反馈,消除网络安全隐患。避免出现人为泄密,确保信息安全。

其次,做好信息安全监控工作。政府监管部门需制定维护和巡查方案,请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网络安全监管工作,明确职责范围,做到各司其职。一是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结合“互联网+政务”工作需要,精准整改数据传输、信息交换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尤其是信息传递中的数据漏洞,建立覆盖整个系统的安全管理方案,做到分工明确、定位清晰,各部门协同配合。具体程序开发、功能实现,要根据不同用户身份等级、权限、诉求开展差异化分类,同类型访问人员设置相同权限,而对不同类型的访问人员要进行差异化处理,建立多层次、立体化、交互式体系,保障网络空间安全通道,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根据政务工作发展需要,对政府相关网站人员严格管理,严控登录权限,确保政府信息的完整性,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提升操作效能。二是做好监管和数据备份工作。要注意加强智能政务、数字化办公系统间的联系,在关键环节、领域,采取数字认证、虚拟认证相结合,提高数字安全效率。比如,对网络交互频繁的办事程序,采用二维码、电子签章认证,减少纸质化行政许可,提升办事效能。结合智能政务建设需要,引入防伪技术,确保信息在加密过程中,不被他人所识别。如果出现政府数据泄密或者遭窃,相关部门根据操作程序,做好数据备份,确保即使遭到攻击,数据资源依然能正常使用,这需要政府多措并举,既要关注数据信息资源同步工作,也要用好数字加密技术,并普及信息安全知识,确立“数据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因此,做好信息安全监控工作,能确保“互联网+政务”工作稳步推进,全面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课题“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EB14145)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张晓松、朱基钗:《习近平: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新华社》,2018年4月24日。

②吴开松、王昱:《城市民族事务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价体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