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网”深情谋双赢
来源:重庆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次“军民融合”的探索,一曲“双拥双赢”的颂歌。

  重庆警备区与中国联通重庆分公司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通过军地双方资源共享、技术链接、人才共育、要素集成等创新举措,使部队信息化建设迈上“快车道”。他们的做法得到了成都军区的肯定。

  军民融合共创发展新路

  两年前,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时代要求向重庆警备区提出了严峻挑战:所属部队高度分散,三峡库区和一些山区人武部交通不便,军用程控网、计算机城域网、电视会议网“三网”建设难度极大,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是等还是建?党委会上,司令员杨冀平说:“建设信息化军队,一刻也不能等,要创造条件上!”“我们有众多预编单位、有数十万预编官兵,要充分发挥有利条件!”时任政委段树春的话语也点醒了大家。“一班人”统一了思想: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寓军于民,平战结合,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2004年春节前夕,中国联通重庆分公司到重庆警备区慰问,在谈到各自的建设时,双方领导想到了一起:军民结合,共创发展新路。

  支援部队信息化建设,联通重庆分公司需要投资700万元。总经理李世全等公司决策者认为,军民融合既可以支持国防建设,还可以发展企业,符合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项投入值得!

  于是,《重庆警备区网络基础建设方案》很快在军地双方的谋划下出台。当年7月,双方签署了“综合业务援建合作协议”。

  技术链接打造精品工程

  一道难题:重庆警备区的信息化工程建设覆盖40个区县,工程勘测、组网设计、建设施工、设备安装、系统调测,整个项目建设只有4个月时间。

  “抽调军地精英人才、组成专门机构、打造精品工程。”军地双方组成的“国防工程建设协调工作小组”迅速成立。整合军地资源,从资金、管理、设备、工程质量监测等各个方面制定专项流程,责任到人。

  联通公司把此项工程作为一场“实战”,锻炼队伍、检验员工的突击能力。重庆警备区也抓住“战”机,在预编的50家企业中抽调百余名技术骨干成立了工程设计组、技术组、施工突击队等10余个组队,投入工程建设,攻克难关。

  人才共育建立长效机制

  网络建起来了,可要保证信息随时畅通,技术人才匮乏又是一道难题。

  走军民融合的路子,建立技术人才军地共育、军民两用的长效机制。

  去年5月,经重庆警备区批准,联通重庆分公司成立了武装部,组建了信息化民兵应急分队,并定期请部队对民兵进行军训。同时,他们想部队所想,急部队所急。派技术人员到部队分层次、分批次、分专业开设信息化知识讲座,培训了60多名网络技术人员,使他们成为驾驭信息化指挥的行家理手。

  预备役部队中的地方技术尖子成立了技术攻关组、科技革新组,先后攻克了5个信息化建设难题,成了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得力技术骨干。

  如今,重庆警备区信息化建设,不仅完成了“三网”建设,还培育了一大批信息化人才,跨入了成都军区信息化建设的先进行列。

  要素集成 催生打赢能力

  军民融合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生成了战斗力。

  2004年9月初,重庆警备区首次举行战时物资动员网上演练,国防动员文书通过刚刚建好的网络传达到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随后,财政、粮油、医药、建材、政工、交通、油料等物资按归口动员筹集,短时间内便在规定的时限按时送到车站、码头、机场等集结地带。

  2004年9月,重庆开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通信网络系统全部中断,县人武部迅速组织该县联通分公司民兵应急通信分队,组成3个小组,分赴灾区各指挥组,保障抗洪抢险指挥,确保了抢险指挥畅通无阻,为灾民赢得了时间和生命,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2005年9月,重庆举行快速动员大演习,指挥中心将作战命令通过电子邮件群发后,20多个参战单位通过指挥平台迅速展开作业,整过演习过程,从动员、集结到机动,实现了指挥自动化,“战场”可视化,信息化成果得到了总部和成都军区观摩领导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