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拥抱“机器人革命”打造“机器人谷”
未来智慧城市落户大湾区腹地
扫地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政务机器人……生活在当今社会,机器人早已经不是“陌生人”。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代表,也是我国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智能制造大有可为,一股席卷全球范围的“机器人革命”正在开展。
去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作为这条廊道上的重要一环,以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笑傲全省乃至全国,但也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短板”。如何“破题”?企业无疑是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角色。来自广东本土的博智林机器人给出了“高分答案”:在大湾区腹地打造未来智慧城市——“机器人谷”。
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吸引全球精英
科技成果转化待“破题”
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而高素质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在这个方面,广州优势明显。
据统计,广州不仅具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全市高校学生和高校数量分别排在全国第二、第三位,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而且,这里还聚集了全省近70%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以及85%的硕士、95%的博士和10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不过,与部分创新发展势头迅猛的先进地区相比,广州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在2019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的“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就表示,要想跨越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鸿沟”,除了科技专家和大国工匠承担研发生产,也离不开企业家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挂牌
“科学家+企业家”促产学研融合
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角色,不少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在看似传统行业的房地产,也有人开始布局。2018年7月,碧桂园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立足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家居服务等应用场景,博智林机器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平台,打造覆盖机器人全产业链的生态圈。
母公司是房地产行业龙头之一,新开工建筑面积规模较大,对机器人有着巨大需求。博智林机器人当下主要的研发重点——建筑机器人,可有效提高建筑的效率、安全和品质。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介绍,建筑机器人要努力实现标准化、数字化、工业化、机器人化、智能化,今后要全覆盖建筑行业相关工种。
立足大湾区,放眼全世界。聚天下英才共事,集众人智慧而行。成立至今,博智林机器人已引进众多业内技术领军人物及国内外顶级高校的“最强大脑”,成立8大研究院2大事业部1个指挥部11个职能部门多核心业务引擎。截至2019年8月31日,研发人才团队规模1840人,其中博士、硕士占比超过31%,公司研发人员的平均年龄30岁。
通过校企合作,还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家+企业家”新时代产学研发展新模式。博智林机器人已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20余所全球著名高校达成战略合作。目前,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佛山顺德)基地在博智林挂牌落位,联动港科大落位双创载体。未来则将继续与全球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在机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机器换人”为制造业转型赋能
世界一流机器人研发基地正在崛起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牢牢抓住抓住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的重要机遇。通过“机器换人”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也为“广东制造”从低端向高端跃进拓宽了道路。不仅出台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等众多优惠鼓励政策。一批广东企业家也积极响应。渐渐的,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工厂里,越来越常看到机器人“忙碌”的身影。
不仅如此,“机器人革命”甚至延伸到了祖国的花朵们。在日前举办的全国科普日广州市学校专场活动上,一位来自花都区的五年级学生展示了一款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他说,自己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接触机器人设计,并进入学校的机器人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和队员共同设计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
在这样一片科创沃土,滋养出了珍贵的成果。依托世界500强碧桂园集团的平台,博智林机器人成立短短一年多就已递交专利申请超过600项,智能制造工厂已经正式投产,在研产品包括建筑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不仅如此,还选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的广东顺德,打造机器人谷。
按照规划,机器人谷项目有一心两环六组团,总部核心辐射带动各片区,滨水景观环、智能交通环串联各功能组团,实现有机发展,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集聚区和技术创新研发高地。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有关机器人所有领域的创造创新之城,一个集研究、生产、生活、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宜业宜居之城,一个融合机器人高新科技和现代化文明的未来智慧城市。(记者 奚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