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绿色智慧城市:要认同市场才是检验的标准
来源:经济观察报 更新时间:2019-09-30

李铁谈绿色智慧城市:要认同市场才是检验的标准

 “特别要强调的是智慧城市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当一个技术一旦被推广出来,以后怎样应用,怎样形成社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重要的是要看如何提高智慧城市、智慧技术的利用效率。”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在9月26日如是表示,是日,2019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峰会在广西举办。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遍地开花,但还处于一个碎片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更多的是,城市逐一构建了各个领域的智慧子系统,如智慧制造、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等。

碎片化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智慧城市发展方式?针对这一疑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我们要从基础性根本性层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设,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从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土地房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就业岗位等方面的要素供给上,做好结构性平衡,实现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

这也是建设绿色智慧城市的路径,所谓绿色智慧城市,是指在广义上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诚如李铁所说,智慧城市是个经济学命题,那么,如何提高智慧技术的应用效率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尤为关键。

对此,李铁说道:“技术的落地应用是需要市场来‘投票’的,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待智慧城市问题,要认同市场才是检验的标准。”

政府要让市场先行

与欧洲的情况不同,中国是强政府国家,这也是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多方面走在欧洲国家前面原因。

对于很多欧洲国家来说,智慧的应用首先要克服国内的利益结构的挑战,而中国则不同,李铁举例说道,比如ETC、智慧支付等等,很多智慧项目经政府“拍板”就可以迅速地推行,使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是,如果一项智慧技术过度强调在政府层面来应用时,则会使效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

所以,对于政府来说,可能要认清这一事实:智慧城市最终是市场的应用,在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检验政府的包容性。无论是先发或后发城市,政府拥抱或拒绝智慧技术的态度是智慧应用能否快速落地的指向标。

谈到智慧城市,更多要面临的是包容。不仅是城市对各种技术的应用、广泛的推广,甚至产生的一些不同的社会现象,如外卖虽然带来交通问题但也要看到对促进就业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发展,智慧交通网络的天眼,未来可能的人脸识别会在社会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小偷案件会大大的降低。而同时,它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是互联网的诈骗犯更多了,但是城市更安全了。

城市要决定采取怎样的包容态度来对待智慧技术,使它得以实践,让城市系统更加完善,这是一个科学的发展过程。对于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李铁表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是中国最大的优势”。

包容的态度之外,在智慧应用落地时,政府如何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尤为重要。需要明晰的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主要作用在于规划引导、整合资源、开放信息、搭建平台。

“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以网络平台及其受益企业的活动为中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决不能仅靠政府力量强推,那往往是缺乏智慧、烧钱而低效的,也容易搞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黄奇帆说道。

对此,李铁也表达了同样看法,“我们要警惕政府的热度大于市场的热度”。既然智慧城市是经济学的问题,智慧技术应用只有面向市场,经过社会和民众的“投票”,才会推动智慧技术的变革,因为需求的反馈会影响技术的变化,才能形成技术的迭代更新,进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

企业也要面向市场

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意味着高效率,能够产生效益,这样才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因此,智慧城市要注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智慧项目的开展、建设、研发。

但现实是,近几年,企业多是参与政府的项目,不乏存在地方政府废止当初的指定管理办法,致使实施机构拖欠合作公司经费,最终导致项目失败。这其中既有政府考虑政绩工程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有企业要更多地转向市场的思考。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之所以智慧技术的落地难以进行,其原因在于他们更多的想法是如何拿到政府的项目。而随着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与运转模式转变,智慧企业也要改变思路:只有经受市场的检验后,才有可能更快地成长。

当我们提到智慧城市中大数据应用的安全问题时,诚然,从政府方面来说,要重视维护安全底线,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此同时,我们需看到的是,目前绝大部分数据其实掌握在企业手里,而企业的市场属性自然会促使它在安全问题上做出应对策略。

以社交平台应用来说,微信拥有8亿用户,它具有开放的社交属性。阿里巴巴则推出钉钉来主打企业内部人员交流,相对更隐私的一个平台。这是市场的选择,更是企业在市场需求中技术的更新。

市场的成功要经历无数失败,怎样避免资源配置浪费?企业要尊重市场的选择,不能以政府项目“马首是瞻”;政府则要打破“信息孤岛”,出台鼓励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政策措施,为智慧城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记者 程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