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务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9-10-09

一、智慧政务行业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就开始围绕“通”进行,而现今正逐渐过渡到“云”的建设。从网络的连通、数据的整合,到云的出现与整合,政府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又快速发展的过程,正迈向新的里程碑。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1)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政府门户网站的“媒体”功能已经基本成熟。

(2)目前我国的网络建设采用的“区域管理和行业管理并存的体系,以纵向建设为主,造成网络分离,条块分割。这种网络结构错综复杂,链路备份困难,管理复杂,带宽难以共享。

(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存在的不足:立法滞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评估标准各异,评估结果有待改进。

(4)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电子政务效能难于发挥其有的效果。

(5)电子政务高级人才缺乏。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不足,时间不长,高等院校里与电子政务相关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宽,适应和应用能力不强。其次,电子政务课程教材体系不成熟,新的务实的电子政务教程尚在进一步开发之中。再次,一些政府为了出政绩,只管建设形象工程,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导致电子政务复合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缺乏。

2)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预计。

到201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606.78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至1万亿元人民币。因此,云计算在建设上还需要在方方面面进一步细化。

3)重视电子政务必须先从创造良好的电子政务政策法律环境入手。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截至目前,我国已颁布了近百个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条例。2001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2002年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发布《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然而,电子公文立法空白,效力难以认定。目前我国电子公文尚不具备与纸质公文同等的法定效力,这已经成为无纸化办公和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迟迟不解决电子公文将继续停留在现有的水平,难以有根本性突破。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数字证书具有法律效律,可以作为法庭证据。


二、智慧政务行业趋势分析

政府网站由偏重自我服务成功转为注重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将成为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内容,政府云和移动电子政务将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信息安全问题将受到越来越多政府部门的重视。

1)智慧政府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

“智慧政府”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2012年,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启动智慧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一批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将进入智慧城市实施阶段。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内容中,智慧政府将成为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城市经济、社会领域的智能化。各地智慧政府的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内容将包括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等领域。

2)云计算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将开始兴起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新方式,通过互联网上异构、自治的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即取的计算。2012年,云计算在政府数据中心、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等领域将逐步得到应用。一些政府部门将建设“政府云”平台,提供云服务。在国家层面,随着“金字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完成,许多部委都建设了一大批业务应用系统。这些业务应用系统迫切需要进行整合、互联互通,以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另一方面,一大批部委已经或即将进入数据大集中阶段,部委数据中心面临超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问题。无论是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是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行,都迫切需要引入云计算技术。

在地方层面,随着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政府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也越来越显得尤为必要。为了应对超大的访问量和数据交换量,采用云计算技术是明智之举。2012年,将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推行“机房大集中”,把OA系统、邮箱系统、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等共性政务信息系统放在云服务平台上运行。

3)电子政务有效促进信息、业务、服务等各种资源的整合

公众对公共服务要求的提高,直接促进电子政务建设者开始加强信息、业务、服务的整合,实现横向和纵向业务协同,建立随需应变的政府,提供网络化电子服务。目前,移动电子政务发展所需的受众基础和网络条件已经具备。IPHONE、ANDROID等智能手机以及IPAD等平板电脑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2012年,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电子政务应用将越来越多,移动电子政务将掀起新一轮电子政务发展浪潮。

4)信息安全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内容目前,中国信息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中有大量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CPU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做好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关系到接受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由于政府部门在行使职能中涉及大量保密信息和敏感信息,保障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由于我国在信息产业领域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应用创新的同时,也将带来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对于移动互联网,手机病毒等不容小觑。2012年,针对政府云、移动电子政务、政府物联网等新应用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政府政策导向

1)工信部:发布电子政务云平台《设计指南》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以下简称《设计指南》),旨在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设计指南》主要包括需求设计、系统架构设计、应用功能服务设计等十项具体内容。在基础设施服务设计方面,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基于广泛接入的互联互通的网络进行,各地应根据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围绕区域和行业应用发展的需要,采用能满足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部署所需的互联互通的网络,设计并构建网络资源服务。

2)电子政务云计算技术被列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7月印发了《关于申报信息化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通知从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介绍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化领域创新能力建设的9个主要发展项目。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电子政务云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被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通知强调,在建设电子政务云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过程中,要围绕云计算技术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技术研发、测试和实验环境,开展测试验证和承载应用服务试验,重点研究政务云平台的资源调度管理、安全监控与审计、多业务应用的身份和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以及政务云平台的运维服务体系,促进相关标准研究制定,推动云计算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促进资源整合,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

3)云计算加速落地,阿里云推智慧政务解决方案

2013年4月17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十城市智慧论坛暨政务云高峰对话”在杭城成功揭幕。参会城市的主管领导以及一众专家学者,以新时期政务云实践应用为核心,围绕顶层规划、平台架构、运营服务模式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题研讨,共同探索电子政务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会议协办方的阿里云计算则展出了已经相对成熟的智慧政务解决方案。

公开数据显示,阿里云所构建的政务云应用模式,是由社会、政府、政务云平台运营商、阿里云、应用集成商、ISV多方共同参与的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支持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提升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决策水平。将当前电子政务体系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和企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要。

4)上海市嘉定区开通智慧政务平台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信息化”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据介绍,“智慧政务”是将嘉定区电子政务功能运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电子系统平台,在有3G网络的地方,办公人员登录移动设备上的智慧政务,便可以处理文件,浏览专送件,查看通知、公告和政务信息等内容。


四、多手段并用开启“智慧政务”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得到了迅猛提升,特别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等领域电子政务的推进,大大增强了服务型政府的执政能力。

然而,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环境及条件,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已经无法跟上信息变革的步伐。政务服务中心在这种变革中应运而生。中心利用“政务云”、“物联网”等多种先进信息化技术,将网上虚拟政务大厅和政务服务物理大厅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智慧政务初显雏形。

1)以“云计算”为基础,打造集成化智慧政务

政务服务中心引入“云计算”技术,将受理的相关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过程和结果,公共资源交易的结果,法律、政策咨询的答复,投诉、举报的结果反馈等信息进行归集,全部存入基础数据库。公众可以在任意场合、时间通过网络接入云平台,使用统一的云服务,按照自身的需求获取所需信息,并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为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2)以流程再造为抓手,推进高效化智慧政务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切实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三到位”的总体要求,市政务中心根据工作内容、程序的繁简程度、人员对业务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对各部委办局的审批事项进行逐个梳理、再造流程。各单位在门户网站、办事指南等载体上公开相关事项,并按再造后的流程运行。经审核通过后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将录入政务服务中心协同审批平台,并对外公布。行政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明确列举具体情形和材料名称,同时大力推行申报材料电子化。

3)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提升集约化智慧政务

受到传统方式的影响,许多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技术路线各异,造成重复投资、资源不能共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跨部门的业务系统协同性差、互联互通难度大,出现“信息孤岛”、功能单一、可扩展性差等现象,难以满足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务服务中心从创建伊始就统一思想,形成集中开发、统一平台、功能集中、数据集中的开发思路,着力构建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同时,建立以项目库、企业库、人员库为主的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库,打造集信息“多维采集、共同使用、协同维护”为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各部门可以通过关键要素调取各类要件材料、共享申请人基本信息和相关审批信息,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窗口通过业务系统、数据库、档案库能查证的材料,一般不再要求办事人提供。还可以通过共享系统,进行资料真伪比对,进一步推进网上并联审批工作。


五、智慧政务的系统平台

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智慧政府”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领域。而电子政务是“智慧政府”的最直观体现。

传统城市和政府是按业务、管理职责分别设定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存在严重的部门壁垒,城市基本运行数据孤立的存在于不同的“烟囱”中。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告诉发展,政府面临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压力。而电子政务的典型应用场景,包含G2G、G2B、G2C和G2E四个方面,让传统政府向廉洁、勤政、务实和高效政府转变,除了提升政府内部效率外,还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高效服务,并协同企事业单位高质量的、及时的处理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事务。

1)智慧政务系统平台

智能办公在智能办公方面,采用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改造成为智能办公系统。智能办公系统对公务员的办公行为有记忆功能,能够根据公务员的职责、偏好、使用频率等,对用户界面、系统功能等进行自动优化。智能办公系统有自动提醒功能,如代办件提醒、邮件提醒、会议通知提醒等,公务员不需要去查询就知道哪些事情需要处理。智能办公系统可以对代办事项根据重要程度、紧急程度等进行排序。智能办公系统具有移动办公功能,公务员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办公。智能办公系统集成了政府知识库,使公务员方便查询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等,分享他人的工作经验。

智能监管在智能监管方面,智能化的监管系统可以对监管对象的自动感知、自动识别、自动跟踪。例如,在主要路口安装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监视器,就能够自动识别在逃犯等;在服刑人员、嫌疑犯等身上植入生物芯片,就可以对他们进行追踪。智能化的监管系统可以对突发性事件进行自动报警、自动处置等。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山体形变进行监测,可以对滑坡进行预警。当探测到火情,建筑立即自动切断电源。智能化的监管系统可以自动比对企业数据,发现企业偷逃税等行为。智能化的移动执法系统可以根据执法人员需求自动调取有关材料,生成罚单,方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

智能服务在智能服务方面,能够自动感知、预测民众所需的服务,为民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如果某个市民想去某地,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根据交通情况选择一条最优线路,并给市民实时导航。在斑马线安装传感器,当老人、残疾人或小孩过马路时,智能交通系统就能感知,适当延长红灯时间,保证这些人顺利通过。政府网站为民众提供场景式服务,引导民众办理有关事项。

智能决策在智能决策方面,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决策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领导需要自动生成统计报表;开发用于辅助政府领导干部决策的“仪表盘”系统,把经济运行情况、社会管理情况等形象地呈现在政府领导干部面前,使他们可以像开汽车一样驾驭所赋予的本地区、本部门职责。

“智慧政府”不仅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也强调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征的创新2.0,将实现作为平台的政府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实现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

2)智慧安防

为了打击高科技犯罪,同时利用高科技打击违法犯罪,“平安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作为“平安城市”的基础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构筑必须以科技为支撑,通过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从以人力为主体的“人防”向科技为主体的“技防”的转变,做到“人防”和“技防”相结合。

3)智慧城管

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的信息化措施。

典型业务场景包括:监督和管理分离、跨部门或地域间数据共享、地理信息编码化、区域评价体系改善效率、协同办公、业务上报受理。

4)应急指挥

城市应急指挥联动系统建设的核心是达成“普通事件专业处置,重大事件协同指挥,横向纵向网格状立体联动”的总体目标。整个立体化应急联动体系由两大体系组成:一个是立足于日常接处警的应急指挥战术体系,另一个是立足于协调指挥和应急指挥决策分析的战略体系。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统一接警、事前预案、报警联动、GIS可视化管理、媒体及媒体集中控制。

5)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包含三部分:国家、省、市级的医疗信息平台;医疗物流信息化;远程医疗。

国家、省、市级的医疗信息平台:是以居民的医疗健康档案数据库为基础,把居民从出生、防疫、体检、门诊等等所有和健康相关的数据记录数据库,形成一生的医疗数据。包括影像电子化资料。

医疗物流信息化是药品的物流配送系统,是以RFID为基础的药品物流系统。便于医院对所有药品进行进出库管理、过期管理、调配管理。

远程医疗,即整合各个医院的医疗资源,例如设备资源、专家资源,用于病人的远程专家会诊。或者社区医疗,慢性病或者老年病人经常体检血压等常规检查不用上医院,直接在家里通过远程设备解决。

6)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会涉及食品链条的前期、中期、后期管理。前期即生产环节的产品标准、准入;中期即流通环节的监管、控制;后期即违法事件发生后的追溯。

在食品安全解决方案中,在生产环节对每个产品设置RFID标签,相当建立一套产品身份证,食品成分、标准等相关信息全部存储在国家、省市的信息平台。流通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唯一标示建立职能物流系统。销售环节通过RFID标识追溯源头,查询真伪。售后环节当出现食品安全网事件时,通过RFID追溯整个环节。监管平台设置对以RFID为核心的产品数据库,进行产销全程管理。对公众、相关部门开放。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统一食品信息平台、公众查询产品信息、产品源追溯。

7)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是通过对社区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三个方面的建设,全面提升社区生活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解决方案包含:智慧物业管理,实现社区各独立应用子系统的融合,进行集中运营管理;电子商务服务,社区居民无需出门即可无阻碍的万恒绝大部门生活必需品的采购;智慧养老服务,使老人的生活有安全保障,子女可以放心工作,政府方便管理。

8)智慧景区

智慧景区是指将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游客感知、行业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是服务于游客、旅游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面向未来的全新旅游管理形态。

包括:景区综合安防、景区游客流量管理、车辆及停车场管理、业务统计分析、旅游电子商务、广告营销推荐、咨询发布、数据挖掘等。

9)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是数字园区基础之上园区信息化的3.0,是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互方式,提高交互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实现更加智能运作的园区,因此,智慧园区是园区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业务应用:融合通讯云服务、虚拟桌面云、ETRP商旅云、财务共享SSC、立体GIS系统、智能一卡通、智能巡更、楼宇自动化、绿色数据中心、智能停车场等等。

10)智慧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将先进的云计算、信息融合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远程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有效的运用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出行者可进行实时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选择;交通管理部门可自动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盒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调度;从而,使路网上的交通流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最大限度提高路网的通过能力,提高整个公路运输系统的机动性、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公路运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业务应用:交通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交通指挥中心等系统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并与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交通政务平台及其他城市公用信息平台接口,从而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11)智慧物流

物流数据中心:由仓储管理数据库、运输管理数据库、电子商务数据库、金融保险数据库、智能交通数据库、资质认证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库等构成。

支撑应用:包括身份资质审核、使用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子系统。

核心应用:包括公路货运子系统、仓储信息子系统、电子商务子系统、多式联运管理和智慧物流综合平台。

物流门户应用:相关政策法规、信息交通平台、用户管理等。

12)智慧环保

智慧环保物联网系统包含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态监测等职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适用于三种场景:

环境业务效能提升:环境监测在线数据及时性、稳定性、可靠性提升;环境监控变革,在线数据、视频数据、过程工况数据、留样系统;数据集中、共享、业务灵活扩展。

热点环境问题监测:污染源重金属监测、危险移动源监测、流域水质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机动车尾气监测等。

综合性环境问题监测:整个流域的水质监测、分析、报警、预警;区域的空气监测、综合评价、预测、预警;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立体评价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