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云栖大会,除却那些火爆的技术名词及营造的故事,一种趋势更加明显:数字政府成为一种共识。不单企业在讲,政府官员也走上了云栖大会的舞台,将政府改革力度与决心“和盘托出”。
放在几年前,大家对这件事的“体感”或许还没有那么清晰,如今,它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露出端倪——
大会所在的云栖小镇,22个停车场6459个停车位全部接入杭州城市大脑,停车场没有“杆”,车主先离场后付费;
浙江新生儿所需办理的多个事项凭一部手机就能在床边办理;凭一张身份证,浙江人可以办理385项民生事项;
……
数字化便捷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治理革命。面对新一轮竞争力PK,政府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引领、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提早布局的浙江,这一回做对了什么?
数字浙江的进化之路
智能交通应用场景
从杭州市萧山区市心路的一条街道起步,现在每天有来自全市70余个部门和企业的数据汇入,涵盖警务、交通、城管、文旅、卫健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数据流动,让杭州成为全球第一个从城市整体层面探索数据价值的城市。
三年来,“会思考”的大脑,给杭州带来了什么?阿里云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进化”——
4.6分钟:22公里的中河-上塘高架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
2.6秒:无杆停车试点推广,通过收费口只需2.6秒。
12次:首个外地车“弹性限行”城市,每辆车每年可申请12次。
30秒:酒店自助入住和退房,全程仅需30秒。
20秒:数字公园卡免排队,入园只要20秒。
1小时:先看病后付费,看病快了1小时。
7分钟:救护车一键护航,平均快了7分钟。
从治堵到救护车一键护航,从数得清高峰期行驶车辆到智能导引车辆停泊,城市大脑在杭州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许多“第一次”,这同样也是浙江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的缩影。
预判趋势、抓住趋势,嗅觉灵敏的浙江从来都“赶早集”。早在2003年,浙江就前瞻性地提出“数字浙江”建设理念——“数字浙江是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性工程”。
当然,仅靠嗅觉灵敏是不够的。作为全国首个信息经济示范区,浙江也是国内唯一同时承担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试点这三项国家级数字领域试点任务的省份,在数字化转型这件事上,浙江也具备超强行动力。
今年年初,涌金君参加的一场深化数字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浙江发布“一大关键动力、两大基础支撑、三大重点领域”构成的六大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提出以数字科技创新为关键动力,强化云上浙江和数据强省两大基础支撑,聚焦政府、经济和社会三大数字化转型领域。
数字经济一直是浙江的强项,在技术走向产业的下半场,浙江先天性地具备先发优势。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轮驱动”下,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数字经济领先企业开始将沉淀积累的数字化经验输出、赋能到各行各业。
2018杭州云栖大会,阿里云发布杭州城市大脑2.0版
数字化带来的改变同样也发生在政府领域。在今年7月的阿里云峰会·上海站现场,阿里整合面向政府端的技术、产品、服务和资源,发布“1+2+2+N”的数字政府架构体系。体系内包含统一的云平台底座、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以支付宝和钉钉为代表的移动服务端和办公端等,对应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峰会现场,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数字政府实践也闪亮登场。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政府在2009年开始步入数字政府1.0时代,完成了网络化与移动端布局。现在,数字政府正在从以“网上政务”为核心的1.0时代,走向以“数据化运营”为核心的2.0时代。
近年来,围绕政府履职,包括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以及政府本身的运行,浙江全方位推动数字化转型。
比如“掌上办事”,浙江整合了81个部门的政务服务APP,打造了全省省市县一体化的“浙里办”APP,这是为群众办事的移动客户端,汇聚了325个高频的便民应用,小的比如公积金提取、看病就医、交学费等一些小事,还包括企业开办、税费缴纳等“创业大事”,都可以在“浙里办”用指尖来进行办理。
再比如,“掌上办公”,浙江省市县所有的政府系统,还有党委人大政协都在全面推,现在浙江在掌上办公平台用了“浙政钉”,应用了钉钉这个系统,目前全省活跃用户是121万,政府系统都在“浙政钉”,包括围绕五大履职领域和一些重点应用,开发了21个重大的数字化转型项目,目前大部分已经应用了
浙江政府的自我革命
数字政府能带来什么?对你我来说就是最简单的两个字:省事。
如今再去到浙江省直公积金管理中心办事大厅,26个办公窗口不再满满当当。浙江省直公积金信息管理处处长王炜说,以前来办事取号的人日均超千人,现在,大部分人都可以直接通过支付宝“刷脸”提取公积金。
从办事大厅到一个窗口再到一部手机,数字政府建设需要政府与技术相向而行:政府要敞开心胸拥抱技术,技术要根据改革需求不断去迭代升级。
这个逻辑说来轻巧,但要真正敞开心胸,却考验着政府的担当与魄力。就说“刷脸”提取公积金这件事,浙江不光是首创,如今在全国也依然是独一份。
“你知道一天浙江省的电子证照调用数量是多少吗?日均48万次,也就是说,老百姓少交了48万份纸质证照。”在云栖大会数字政府峰会现场,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金志鹏介绍,基于阿里云技术,浙江在全国先行一步,已建成全省的公共大数据平台,现在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省建系统都在这朵云上。
“政府自身改革对我们的数据共享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解释说,数据打通不是把所有数据弄成一锅炖,这样工作量很大,“炖”在一起的意义却不大。在推进一件事的进程中,需求成为数据归集、治理和共享的指引:如果缺一个数据才能办成这件事,就要打破壁垒、重组业务和流程,形成基于整体政府的新业务形式。
在自我革命这件事上,浙江喊出“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的口号。2016年,浙江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任务与目标,顺应万物互联的时代趋势,近年来,浙江更把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作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出示“浙里办”APP里的电子社保卡,就可以在医院的自助机和人工窗口进行挂号、医保结算、就诊、化验单查询等操作
数据显示,浙江掌上办事APP“浙里办”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2780万,接近浙江省常住人口的一半,月活跃用户数1112万;日均办件量达到20万,群众好评率超过99.99%。
到今年年底,浙江立下“小目标”: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网上可办,80%以上实现掌上办,90%以上实现“跑零次”可办,90%以上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
从浙江起步,很多开创性的探索成了全国各地的“标配”。去年5月,浙江在舟山率先试点并实现国际船舶进出境“一单多报”,跑9次变跑1次,取消44类、70余种纸质材料,填报的数据也由1113项简化至337项,业务办理时间从16小时压缩至2小时,已于今年1月在全国推广。
03
理念能力的全面转型
杭州湖滨音乐喷泉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伴随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治理理念和能力的转型也随之发生。
我们来看“湖滨喷泉”现象。每天晚上,杭州湖滨路西湖边的音乐喷泉总能吸引大量游客,短时间内聚集人流安全隐患较大。为确保安全,管理部门一度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手段,常年设置硬隔离围栏,高峰时还辅以“地铁甩站”、公交不停等硬性措施,不仅效果不甚理想,游客的体验也大大下降。
去年下半年,音乐喷泉属地湖滨街道接入杭州“城市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尽管沿湖三四百米的音乐喷泉管制区峰值人数能达到数万人,但在平日常态下也就几千人,淡季最低也就一千余人。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湖滨街道制定了三级应急响应机制,精准采取管制措施,根据人流进行动态管理,放置硬隔离围栏天数从原来的1年365天下降到36天,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新型智慧城市的管理,必须改变以往各部门“独善其身”的模式,这是未来的方向。湖滨街道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以往工作中的‘痛点’要求必须以‘数据’触达管理,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我们克服了‘路径依赖’,扫除了‘经验盲区’,补上了‘能力短板’。”
浙江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阿里深度参与。然而,新技术的运用也并非水到渠成,至少从技术层面上,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到“让群众没有难办的事”却不是那么容易。
在2018云栖大会上,杭州“城市大脑”2.0正式发布
阿里巴巴驻浙江省政府团队负责人王巍回忆,政府数字化转型对IT老兵完全是个新命题,技术团队必须要对政府的整体业务有了解,因此,团队在大数据管理局“钻”了两年,助力浙江形成了技术、数据、业务“三融合”的政府数字化转型模式。
阿里巴巴提出的“中台”战略也全面向政务服务领域输出。
阿里中台架构的技术负责人玄难(阿里巴巴中台事业群副总裁墙辉的花名)介绍,浙江引入的政务中台包括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其中,“业务中台支持所有业务相互连接,实现全局业务流程串联;数据中台实现数据的全面融合,把数据算法能力植入业务流程。两个中台双向打通,高效协同一起对上层业务提供支撑。”
“相比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数字政府的进程要快得多。”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认为,政府的顶层设计能力和强有力的指挥棒,加速了政府的数字化转型。“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对应新零售、新金融和数字政府变革,阿里云都成立了相应的事业部,要把数字化技术做到最好。
“可感知”是数字化的开始。从城市大脑起步,阿里其实一直在做一件打通逻辑的工作。横看,城市大脑已从交通覆盖到交通、城管、文旅、卫健等11个领域、48个场景,纵看,工业大脑、农业大脑等一系列“大脑”的相继诞生,加快了数字技术在众多领域的落地。
数字政府也是同样的原理。“虽然略有差异,但各地政务办理的根基是相似的。浙江省数字政府转型的经验包括应用的模式场景,未来都有可能总结为一种可复制的平台模式。”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刘松认为,以数字浙江为代表的探索,有望为更多地区提供跳跃式发展的经验和机遇。(记者 祝梅 袁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