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敏:创新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加快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杂志 更新时间:2020-01-03

创新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加快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在2018(第十三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上的讲话

[摘  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以数字政府为牵引,加快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积极探索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新方式;构建新时代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电子政务,是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是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布局持续优化,公众参与度和社会认同感进一步增加,对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良好营商氛围、方便企业创业和个人办事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电子政务业务应用明显拓展,支撑面向国计民生的决策管理能力、面向社会的综合治理能力和面向生态环保的监测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推动产业信息化和社会建设智能化过程中,政务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必将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推进新时代电子政务建设仍应重视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例如,区域与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不充分,存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鸿沟与壁垒;政务数据资源的综合管理、有效供给和公共服务,以及数据安全与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尚待健全;跨部门的业务合作与协同应用模式仍未成形;政务数据挖掘应用和决策支持体系建设有待开拓;标准化规范与专业化人力依然缺乏。为解决这些问题,亟待就以下四方面加强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发展。

一、创新电子政务模式,统筹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深刻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大势,科学总结我国互联网发展实践,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要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讲话既明确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又具体指出了电子政务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抓手和途径。

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条件和机遇。各地各部门要以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统领,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创新和把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式与路径,实现统筹协调创新发展。要严格按照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指导下的系统工程建设相关部署,明确各有关部门、各地区的目标任务和职能职责分工,以政务数据、技术体系、业务应用和公共服务的有机融合为重点抓手,构建覆盖全国、统筹规划、综合利用的国家电子政务构架体系,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信息资源的有效供给,提供“协同管理和服务”。

加强电子政务在公共管理与治理过程中的应用,不断推进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便捷、省时省力服务的优势,提供在线公共服务,建立规范而透明的管理体系,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应用开源、标准开放、可扩展、一致性和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效果,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健全国家政务数据资源、政务协同和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挖掘和有效应用政务数据资源促进政府治理、社会服务、市场监管等现代化。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意识,重点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关键数据资源的安全。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和网信安全体系建设,发挥法规的戒尺作用、标准的引领作用和信息安全的保障作用,推进政策、监管、法律的统筹协调,树立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布局前沿技术体系化研发,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创新产业发展,提高国产可控核心技术产品的利用率。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为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更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二、以数字政府为牵引,加快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的核心结合部,要充分发挥数字政府的引领和统筹作用以全面带动和提升“数字中国”的建设水平,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推动以部门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向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方向转变,持续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科学决策水平和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建成权责清晰、协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建设结构合理,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高度重视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协同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叠加和倍增作用,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会贯通,促进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建设智能化、专业化的数字社会。有效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体系、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公共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社区乡村治理、民众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有效发挥信息化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深入推进民生领域“互联网+”和“网络扶贫”行动,促进信息化创新成果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推广精神文明、内容丰富的数字文化。充分开发使用大数据资源,发挥网络技术的重要作用,致力于提供质量更高、范围更广、更加有效的数字文化服务,创新数字文化供给服务模式与体系,激发全民族网络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坚持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凝聚全国人民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建设和涵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数字生态。宣传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空间监测、网络举报等信息监测技术和民众监督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增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意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结合环保技术,监控环境质量与生态体系,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与辅助决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共生生态。

三、积极探索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新方式

领导干部须顺应趋势,树立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科学决策思维。要建立数据意识,在决策和治理中能“心中有数”,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理念,改变重经验轻数据、重直接数据轻关联数据、重单一数据轻多元数据等思维惯性和决策方式。进一步完善政务数据的采集标准规范和质量保障,数据汇聚分类和协议共享,数据的政务协同和决策支持,数据的挖掘利用和公共应用服务,数据安全分类和网信安全等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政府事前规划、事中感知、事后反馈和统筹协调能力,构建数据辅助政务决策和经济社会综合治理的新模式。

劣质的数据在政务决策中的“定时炸弹”危害不容忽视。要发挥大数据分析和数据质量保障的重要作用,提升风险感知和预测水平,科学防范各类风险因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和处理风险带来的危害与损失。电子政务建设有必要瞄准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如宏观经济决策、金融风险防范评价、政务业务协同、防灾救灾减灾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等,扎实做好政务数据的采集、处理、汇聚、比对、统计、挖掘、分析、集成、综合等基础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的比对和实践验证,完成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智慧的升华和增值,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政务数据资源保障。

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加快政府数据资源与社会数据资源融合创新和增值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支撑和新引擎。鼓励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大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发挥数据的社会价值。
四、构建新时代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人才保障环境

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是电子政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决策者,他们的信息能力和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网信能力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国家信息化指挥权的干部队伍,以领导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工程建设,保障全国一盘棋的政务信息系统的纵向连贯性、横向协同性和标准一致性,保障系统工程的健康发展。建议研究制订电子政务人才发展规划,通过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打造一支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促进“关键少数”更快掌握“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指挥权。

健全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体系。电子政务系统既涉及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又是一个技术性、系统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体系;既需要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强有力的统筹协调领导,也需要在技术层面上开展对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项目论证、技术咨询、过程监理和问题会诊等,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智库和技术把关作用,为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协同性和可拓展性、政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可共享性、运行维护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应优先健全省级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体系,组织开展对省级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系统工程建设部署,对国家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数据资源使用与共享,在线服务供给与跨部门业务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保障,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以及电子政务统筹推进机制和管理制度等开展系列培训。培训工作可与电子政务综合示范经验交流和推广相结合,以提升技术专家对电子政务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全面认识,更好地发挥专家的技术指导作用,通过对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数据标准、技术接口和项目准入的层层传导和把关,更有效地保障各级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安全可靠、共建共享、无缝对接和决策支持,建成顶层设计、底层共享、条块协同、服务高效、应用通畅和辅助决策的国家电子政务服务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编者按:广义的学前教育主要指针对0~6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以及相关制度中都强调,要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高度,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学前教育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学前教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期关注“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特约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刘中一研究员作为栏目主持人,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托育服务管理、发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推进基本公共教育等问题深入探讨,以期对学前教育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王钦敏,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