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机场如何建设
来源:中国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0-01-10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作为传统运输行业一部分的机场,如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日前举办的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智慧机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机场走向智慧化是必然

在中国民航大学教授徐涛看来,智慧机场的建设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人们对航空出行的美好期盼与憧憬体现在出行的便捷、舒适程度、机场运行的流程、服务的贴心程度和个性化等方面。而不同机场的信息化程度还处在不同的阶段,其运行效率、服务水平等也有很大差异。

“所谓‘智慧’,是指一种高级的综合判断能力,通过感知联想、逻辑判断、计算分析等,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前,机场也在沿着一条信息化的道路前进,早期机场的关注重点是指挥和调度,但目前大部分机场都在朝智慧型机场的方向努力。

徐涛认为,当前国家正在强调以城市群的发展带动机场群的发展。所谓的机场群就是要从追求单一的机场智慧化转变成多机场运行的智慧化,形成一种和谐的机场的生态圈。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数据共享。通过全方位的深度感知,再通过空地网络,最终可以构建出以数据融合为基础的共享和计算中心平台,构建出机场运行的特征判定和深度分析。

需重视人工智能+航空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副总经理吴国华认为,国内航空公司过去对智能化的关注度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以航班正常化为例,如果碰上不正常的航班,人工智能技术要考虑成本控制是不是做到最优,是不是能最快速地恢复航班运行,机场方面是否方便实施等。此外,无人驾驶的客机以后也会是一个发展点,实际上如果物联网技术能得到广泛应用,现代飞机是能够做到无人驾驶的。”

人工智能是连接大数据的一个桥梁,能把过去积累的计算资料、各地操作中心的大数据资源做整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企业业务部高级专家赵圣强举例说,前段时间阿里云与某机场合作,用资源分配算法进行计算,他们发现,国航从杭州到北京的机票在一段时间内竟涨了几百元钱,这就是一个收益管理的问题。

“那收益预测要怎么做才更有效?首先是数据要充分,只有航空公司的数据是不全面的,必须有外部的数据来帮助航空公司一起识别,还要有一支懂业务、懂算法的团队,综合进行分析。”赵圣强认为,人工智能在航空业、智慧机场中大有可为。

智慧机场要以旅客为核心

据悉,近日云从科技在咸阳启动了“智慧航显”项目。它使用的多功能智能航班显示系统是由基于人脸识别系统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开发而成的,可主动识别当前旅客身份,突出显示该旅客的航班信息及状态,并提供个性化信息提示及登机口导航,还能够为机场旅客提供气象报告等实时信息,有助于提升机场的运行服务质量。

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认为,智慧机场的建设,需要以旅客为中心。在智慧机场的概念下,机场的运营方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据统计,人们在大商场停留的普遍时间为30分钟~50分钟。而民航旅客在机场停留的时间远超商场,机场可以充分利用旅客信息数据,比如年龄、籍贯、消费习惯等来挖掘旅客的需求,让机场的经营模式多样化。

“在智慧机场的运营层面上,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提高运营的准确性。”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机场业务部副总经理王欣认为,机场服务要以旅客为核心,提供全流程便捷出行服务,主动感知,及时推送各种服务。

“机场智慧化发展的使命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与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通过建设实时的动态信息服务体系,深度挖掘机场运行相关数据,形成问题分析模型,提升机场资源配置优化、公共决策、运行管理、公众服务等能力。”徐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