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变革”提升智慧城市治理水平
来源:人民论坛网 更新时间:2020-01-20


【摘要】政府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治理理念、结构、方法和能力上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不相协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慧城市建设。应着力提高政府智慧城市治理水平,推动理念变革、结构变革、方法变革、能力变革,将智慧城市硬件软件配套到位。

【关键词】智慧城市  政府  变革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场城市治理的系统性变革,不仅仅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包含政府治理理念、结构、方法和能力的转变。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仍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政府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智慧城市建设倒逼政府治理模式转变,而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向更深的领域拓展。所以,应积极推进政府治理变革,为智慧城市建设做好配套服务。

理念变革:促进智慧城市协调持续特色发展

智慧城市投入大、周期长,我国多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仍存在部分误区,有的甚至把智慧城市作为简单的投资行为、面子工程,盲目铺开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重表象轻实质、重建设轻管理,造成缺乏特色、千篇一律,实用性不强。因此,政府应转变发展理念,做好角色定位,把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关。

强化统筹理念,推动协调发展。智慧城市依托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在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治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渗透到交通、医疗、教育、产业发展、污染防治、公共安全、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等群众工作生活各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的触角将无处不在。政府应强化全局意识和协调发展思维,通过各子系统的智能化实现全域的智慧化,不能只顾一域的智能化而造成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均衡。

强化长远理念,推动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深入的过程,更多的先进理念和科技成果将会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推广应用,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更令人期待,因此在建设初期应为其留足发展的弹性空间。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完善统一的标准,既要着力打破部门、区域之间的横向纵向壁垒,也要着力规划好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

强化个性理念,推动特色发展。每个城市的风俗文化、建设水平、区域位置、人口规模、突出矛盾、主要需求等各具特色,因而智慧城市应立足于解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政府应结合客观实际,坚持因城制宜、一城一策,不能实行“拿来主义”“舶来主义”,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

结构变革:推动城市治理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管”与“治”一字之差,极大丰富了行政管理的内涵。智慧城市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模式可能引起群众的反感,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政府应强化前瞻性和主动性,加快由被动的“管”向主动的“治”转变,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搜集诉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由“主导”向“多元”的转变。参与式治理是未来政府治理的重要形式。我国现行管理体制虽然为群众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但主要体现在人大的选举和政协的建言献策上,人民群众对决策的制定、实施、监督等环节的参与还不够。政府应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平台,在决策中精准把脉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不同主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充分纳入与决策相关的主体共同参与,力促由政府全盘主导的管理模式向政府牵头组织、民营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治的模式转变。

实现由“条块”向“扁平”的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采取部门化、条块化、垂直化的模式,有利有弊。机构设置过多,不利于职能整合;机构设置过少,则会增加管理难度。所以,我国行政机构经历了多次改革。条块模式使行政职能强制性分割,容易造成权责不清、职能模糊,不利于“协同作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各领域信息共享、深度互联,有力冲击了条块行政管理模式。政府应加快推进扁平化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多规合一”“一章审批”等改革措施,改变臃肿的行政机构设置和效率低下的条块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方法变革:促进政府治理精细高效

行政手段要信息化。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主要特点。政府应强化信息工作思维,提高信息数据运用和分析能力,熟练掌握信息化工作手段,将信息化贯穿到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利用信息数据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平台,搜集群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政府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节约群众办事成本。优化行政决策内容形式,依靠信息反映最广泛的民意诉求,依靠信息系统促进政策执行,降低信息流通环节,创新治理方法,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竞争力。

社会服务要精细化。智慧城市要求政府精准掌握各行各业的大量信息数据,这些数据为政府服务精细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推动政府治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变革,但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数据的潜在价值,考验着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政府应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整合,并提出有效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比如,通过车辆数据资源,结合交通承载力,为游客提供合理的出行路线方案,既能缓解道路拥堵问题,也能降低游客出行的成本。

隐患治理要超前化。随着人口的聚集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产业关联融合的日益加深,传统管理理念和管制手段难以适应新要求,对于重大安全事故、烈性流行病、网络安全等问题的防范能力较弱,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灾难。政府应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广泛覆盖的信息网络,借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精准预测,防患于未然。比如,根据各医院就诊数据,可以分析流行病发展趋势、判断主要病灾区,有利于在爆发初期就采取应对措施,为保证人民群众安全赢得宝贵时间。

能力变革:提升智慧城市发展配套服务水平

建成多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管理主体的素质不能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是当前一大难题。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类人才匮乏,解决此类人才“瓶颈”的主要途径是“内培”,即要结合本地人才需求特点,建立健全人才培育规划体系,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对接合作,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拓宽“外招”渠道,对亟需的特殊化专业人才,放宽体制机制限制,采取多种方式招录,提高福利待遇,使人才招得来、留得住。

健全市场化管理体制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者,要厘清与市场的责任界线,凡是能让位市场的,都交由市场管理。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投资大、收益慢,政府应承担主要作用,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功能完善后,政府应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主导”转变为“引导”、由“主体”转变为“监督”,不断强化宏观把控能力和市场监督能力。

强化全过程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现实课题。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多由欧美发达国家控制,为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国家应加大信息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力度,降低对国外的依赖。政府应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完善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促使相关人员紧抓安全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完善风险预警预测机制,强化日常风险处置能力,实施全流程网络安全管理,强化对技术、设备、管理、服务的安全审查,定期开展隐患排查。

(作者单位: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张晓艺:《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与网络》,201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