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集采为全国“降药价” 信息化助推“中国速度”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20-01-20

1月17日,第二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33个品种,涉及124亿片(袋/支)的采购量基数,在2个小时内由121家企业竞标,“一抢而空”。77家中选企业又在2小时内完成供应地区选择。

一日之内,这个涉及14亿人的国家级药品大型“团购”——全国药品带量采购工作就这样神速地在万众瞩目下完成。相较之前,此次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次招采在全国同步实施”,完成了“4+7”地区试点扩面后的品种扩围,并邀请相关品种的全国药品厂家参加。

最终,除碳酸氢钠流标外,32个品种采购成功,覆盖了糖尿病、高血压、抗肿瘤和罕见病等治疗领域,中选价平均降幅53%,最高降幅达到93%。外资原研药平均降幅82%,有的给出了全球最低价。

继2019年1月17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出台,短短一年内,国家医保局推动了“4+7”试点从地区到品种的“双扩围”,再次创造了“中国速度”。

“4+7”试点及扩围超预期

2019年3月18日上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出了国家“4+7”试点城市集采中选药品的第一张处方——恩替卡韦,由原研药175.68元/盒(7片/盒)降为17.36元/盒(28片/盒),降幅超90%,标志着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落地,进入了临床使用阶段。

随着“4+7”向全国扩面,2019年12月1日起,山东的张素云发现自己每天必须服用的药物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从一盒108.29元降至17.81元,降幅达到了83.6%。

“每个月医药费从一千四五降到四五百块钱吧,还挺高兴的,还能吃得起。”

这也让张素云了解到一个新的名词——药品带量采购。正是这一政策,让多种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降价过半,减轻了患者的药费负担。

截至2019年12月底,第一批带量采购25个药品,在“4+7”试点地区平均采购执行进度为183%,中选药品占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78%;在全国扩围一个月后,据不完全统计,已完成采购6.62亿片,占总标的量69亿片的14.19%,预计节约药费支出253亿元。

作为全国率先全面跟进“4+7”的省份,截止2019年12月31日,福建省完成约定采购量的119.96%,运行7个月来节约医疗费用6.54亿元。

“4+7”试点及扩围,“降药价”远超预期,综合改革成效显著,为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深化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做了有效探索,具有深刻意义。

1月17日,在答记者问中,国家医保局将“4+7”试点及扩围成功的首要经验归为“带量采购,招采合一”。在传统“招采分离”的模式下,只招价格不带量、量价脱钩,企业缺乏销量预期,一些药品因没有所谓销售费用空间而导致“降价死”,难以实现药价有效回归合理水平。

从绝对价格水平看,相当一部分药品价格长期存在虚高水分,一些仿制药价格水平高于国际价格2倍以上,流通环节费用占价格中的主要部分,这也就是集中带量采购降价的主要空间。据相关部门对一百多种常用药的审计调查,药品销售价格平均为药品生产成本的17-18倍左右,生产成本只占药价极低的比例。

信息化平台支撑彰显优势

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降价过程中,信息化平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2019年3月15日启动到3月18日厦门率先落地“4+7”,距离《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仅57天,“厦门经验”引发行业关注。信息化平台在幕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借助福建省药械联合限价阳光采购平台,厦门市委托海西医药交易中心为中选药品提供合量、采购、交易、结算一体化服务,搭建全国首个全流程监管平台——厦门市“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监管平台”,对中选药品的采购和使用进行全流程监管,保证了“招采合一”落到实处。

相较“4+7”试点及扩围,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次招采在全国同步实施”。为了更好盘活全国这盘棋,国家医保局借鉴“4+7”试点成功经验,提早启动了“全国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系统”报量功能。

在此之前,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4+7”及扩围)的报量工作都是通过线下表格手工统计。通过本系统,全国医疗机构可以直接上报2018年和2019年10月前的量价,省市医保局可以直接查看、审核医疗机构上报采购量,并可按照文件要求直接形成统计报表。

2019年12月,在国家医保局规财司和价采司指导下,全国报量系统在一周内正式上线,为各地市上报2018年采购使用量、2019年计划采购量和最小采购价格、采购生产企业等提供了方便的线上工具。这解决了以往各省人工报量效率低、准确率不高、无法与招采系统实时联动的问题,提高了效率。

“这个系统来得太及时了。”内蒙古医保局负责人说这给他们解决了大问题。在报量系统的支撑下,各省及时完成报量任务。据承建方海西医药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报量惠及了全国共76741家医疗机构、416家医保局,对2741个品规提供了报量支撑。

该系统开创了我国药品带量采购工作的多个新记录,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收集采购量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了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筹备进程,也为推进后续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提供了实践经验。

大数据计算“精准”降药价

2019年12月29日,在信息化平台技术支持下,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顺利启动,选择了33个品种,涉及采购量基数124亿片(袋/支),各品种的约定采购量为采购量基数的50-80%。

为了更有效地挤压虚高水分,此次集中采购明确“药价”将以市场为主导,采用竞价采购模式,以保持适度的竞争性,允许多家企业中选。根据中选企业数量设置不同的集中采购协议期限,原则上中选企业数量较多时,约定采购量越大,协议期限相对较长,稳定市场预期。同时规定,若企业报价高于最低出价的1.8倍则直接出局。

而竞价规则的设定和执行皆离不开大量精密的计算准备。如为便于公开竞价,竞价中企业虽按包装报价,但是,系统会以最小制剂单位(片、粒、支、袋)报价,进行差比价计算,计算单位申报价和单位可比价。

据了解,为保障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顺利进行,1月10日下午,联合采购办公室特别组织医保局等相关人士,在“全国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系统”上进行一次系统模拟,同时模拟差比价计算和厂商配送区域选择分组功能,确认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方案可行。

1月17日当天,报价数据由计算组后台现场录入系统后,便参与差比价和入围、入选结果计算,进行多方交叉验证。企业入选结果出来后,2个小时内,完成了厂商配送区域选择分组计算。这一速度为业界惊叹。

此次竞价规则中还规定,若降幅大于等于50%或者单价低于0.1元的产品直接入围,出现了不少让人震惊的“地板价”。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30个产品的报价低于0.1元/片(粒)。异烟肼口服常释剂型,西南药业(3.39元/盒)给出全场最低的单价,一片药只要三分钱。

这也是药品带量采购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和体现——“复活”低价,重回市场。而这需要前期历史采购数据的积累计算。比如,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历史数据显示有企业以0.02元/片的价格销售,但是低价药并未成为主流。此次拟中选价格为0.03-0.07元/片,则促进了低价药稳定供应。此次拟中选的甲硝唑、阿莫西林,也是类似情况。

通过带量采购、确保使用,企业不再需要进行销售公关,既有降低虚高药价的作用,也有将一批低价药“复活”后重新送到患者手中的功能,这也是回归国际惯例。

据悉,全国各地患者4月份可用上此批中选药品。目前,“全国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未来,该系统的正式上线必将大力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打破各种利益藩篱,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扩大采购品种范围,有力带动“三医联动”改革,净化医药行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让改革红利惠及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