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可视为检验智慧城市建设质量的有力场景。”我国在智慧城市领域积累了10多年的管理和实践经验,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战疫中,智慧城市行业单位,通过不同程度参与疫情全要素的价值数据信息获取、平台建设、大数据共享、舆情监测和人工智能分析等,服务于疫情防控决策和公众参与。
疫情是一面镜子,能照出领导干部的作风、担当和能力,也能反映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从地图大数据预测人流趋势,到同程人员查询;从智能外呼平台助力社区筛查,到口罩预约和智能问诊……哪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得好,哪些地方在摆“花架子”,一目了然。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日趋完善的产业体系、厚积薄发的科研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成为战“疫”的强力武器。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因工作疏忽或盲目自信导致的技术短板,影响了疫情防控的成效。当前,我们亟须打好技术战“疫”,但那些“智慧城市”去哪儿了?
新基建下的防控疫情网络
相比17年前的SARS,公众在此次疫情中直观的感知在于,对疫情动态、各路专家答疑解惑、社交媒体上求助、多平台防疫科普直播等信息获取更为便捷。
例如,在丁香园全国疫情地图网页中,呈现了直观的图像和数据对比。截至2月9日18:00,已经有16.98亿人次浏览过该网页。
从目前的疫情数字来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病毒从武汉进一步向全国传播的路径。
此外,包括人口数据在内的大数据的运用开始发挥积极作用。“百度迁徙”平台统计的武汉流出人口的方向,就为疫情管控提供一定价值。
在精准定位方面,高德地图方面向记者透露,疫情期间,高德地图快速上线10145个发热门诊及定点医院的查询,持续保持更新;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标注道路关闭路段等。
2月3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专题”,在这背后,腾讯云的云计算能力则提供了重要支撑。
疫情期间的数据大爆发给政府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科技公司能够通过信息感知和大数据交互技术,起到辅助政府决策的作用。
而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城市上线的“城市大脑”也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作用。以杭州为例,杭州市卫健委与公安系统就通过“城市大脑”平台建立了卫健警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系统。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应旭旻称,通过这样的数据系统,我们可以了解到每天从武汉到杭州人员有多少,通过这样一些人员的数据掌握,我们可以早期介入,对这些人员进行相关的动态管理,能够更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则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医生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人士可以熟练使用远程视频、语音等会议软件,这得益于近些年中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这种会议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年纪较大的专家学者,对这种方式也不会陌生。在这种模式下,病患的图像、声音信息都能实现快速传达,研究成果以及各位医生专家所在的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能及时沟通。
大疫如大考,投资上万亿的智慧城市“智”力及格吗?
“5G等新基建的应用在疫情下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方面的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付亮指出,这是因为5G可以让信息传导更加迅速,解决了过去信息传递延迟的问题。但5G目前还处在初步使用阶段,例如在城市监控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此次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的经济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也凸显出对人工智能、物联网、5G、智慧城市和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的迫切性。
亿级智慧城市哪去了?
与上述一些情况截然不同的是,有些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投资动辄以亿元计,却连“在线预订口罩”、“线上收治登记”等基础功能都无法实现;一些宣称“智慧城市发展领先”的地区,网上政务系统崩溃停摆,无法为民所用;有些街道社区的通知传达、防控知识普及,依然靠嘴、靠腿、靠手动;体温上报、申报疫情线索、相关文件签字、信息填报等,用的仍是20年前的人工处理方式。
一些部门想掌握病患数字变化情况,居然还要靠打电话;部分高铁站登记乘客行程和身份信息,仍采用纸笔方式,徒增乘务人员工作量和感染风险;部分地区红十字会在“物资就是生命”的关键时刻,对紧迫物资的收发、分配仍在用“手写计数”,未能及时缓解一线主力医院物资匮乏难题——这些都与地方数以亿计的“智慧投入”不成正比。
值得一提的是,据此前媒体报道,截至2019年7月,数字政务已覆盖我国422个城市,涵盖1000多项服务,累计服务民众达9亿人次。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白皮书显示,“政务云”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记者留意到,根据该报告,在此次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2019年就已有近90%的服务部门和业务系统,宣布“成功实现云上运行”。
这就引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为何一面是“智慧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近九成的政务服务已“上云”,一面却是大数据、数字政务等服务质量表现欠佳?有些早就开发验证过的成熟技术,为何应用不到该“硬核”的地方,导致最后处处应对失措,让人民群众看着干着急?
在重大疫情面前,“智慧城市”的作用,不躺在蓝图和账本里,也不停留在响亮的口号里。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既体现在城市医疗、交通、物资等重要资源的科学调配上,也体现在能否解决“口罩预约”这样的小事上。如何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下沉”,推动新技术新应用与治理现代化的融合,是这场疫情“技术大考”留下的思考题。
既然斥巨资、花大气力搞“智慧城市”建设,那么该“硬核”的时候,就不能“掉链子”“拖后腿”,让群众干着急。对比各地战“疫”中交出的数字化答卷发现,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不论是数据采集应用能力、资源整合共享能力、公众数字化应用能力等基础支撑,还是运用已有技术针对突发问题的预判机制、解决机制和运营服务力量等方面,都亟待有关各方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智慧城市难在打破数据壁垒
此次疫情,暴露出城市治理中的一些短板,诸如新兴基础设施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结合不够、各部门的协同性有待加强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公共卫生健康作为重点建设领域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围绕着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管廊等方面进行建设。
“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韧性、保证高质量城镇化的必备工具。”当前的疫情控制,在全局性态势把控、社会多元主体联动共治、关键要素科学统筹调配和核心问题跨学科协同攻关促进等方面,智慧城市能够强化辅助决策的能力,并促进城市脆弱性的有效识别。
新时期政府在加强和改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时,智慧城市建设应放在首位。智慧城市在治理体制机制、治理投入产出效率、城市多元病态识别和综合协同调控能力(城市大脑)建设等方面,可发挥关键性支撑作用。要实现如上功能,必须从经济地理出发,进一步夯实现代智慧城市理论、提振智慧城市管理协调机制、系统总结地方实践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突出强化智慧城市对城市经济脆弱性的识别与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提升的作用,并以经济为核心拓展到各项有效的城市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国家发改委城市和中小城镇中心智慧城市所所长黎明表示,接下来在疫情防控中如何实现精准推送,从被动发布、预警变为主动干预则成为关键。
“目前,技术手段在防疫布控中的应用仍处起步阶段。通过数据分析、信息推送、实现预警后,下一步需要实现的是精准推送。”黎明具体解释称,现在在网络上会看到呼叫某次航班、某列高铁上有确诊病例,希望同乘交通工具的人士能够尽快联系疾控部门,“那么接下来的优化方向,是精准推送和主动疾控干预,直接向相关人员推送传染警示乃至其周边定点医院信息。智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就是打破各部门的数据壁垒,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主动疾控干预和医疗资源动态配置”。
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在如何实现全面统筹、服务于城市治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当前,战“疫”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需要利用好技术这把利器。无论是精准全面研判疫情趋势、分清轻重缓急、明辨主要矛盾,还是对疫情防控周密部署、科学开展社区防控等,都需要让“智慧城市”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科学高效、井然有序。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战“疫”是一张试纸,“试”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色。此次战“疫”中暴露危机和问题,正是改进和提升的良机。疫情防控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希望“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在此次战“疫”中发现短板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