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0-02-28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导学、沉浸式学习、图像识别、情绪辨别等方面的教育应用,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路径。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需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议题。一般而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能够规划、建设信息化发展愿景,并能影响和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实现愿景的能力与智慧。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管理人员,校长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校园建设与教育发展极具价值意义,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践取向值得学者关注。

教育空间向智能互联空间扩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教育空间已由传统的物理空间逐步扩展为智能互联空间。相关学者已针对人工智能的种类以及目前在学校的运用等角度,对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做出解释。例如,利用机器学习可定制化并自动化完成教学与学习活动;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可实现智能化的人机互动及师生反馈;利用虚拟与增强现实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角色;利用情感计算功能可辨识、调节师生情绪。概括相关研究论点,可发现,人工智能通过云端运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机器学习等多类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样态与发展空间。

在人工智能时代,以智能科技与媒体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成为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仍有其局限性,尚不能完全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在人性互动、情感表达、学生品格培育、因材施教、技术伦理等多个方面存在不足与缺陷。在智能技术的影响与冲击下,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如何有效使用及管控智能技术方式与资源,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议题。面对相关问题,我们的学校成员能沉着面对信息技术浪潮所带来的冲击吗?相关问题的破解与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呼唤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与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唤“人的信息化”,尤其是管理人员的信息化。仅有“硬件的信息化”无法真正驱动技术与教育有效整合。作为学校领导团队的核心人员,校长肩负着领导学校成员共同进步并实现学校目标的领导使命,其信息化领导力是破解信息化发展困境、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将关键性地决定学校能否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教育中,为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校长应具备较高水准的信息化领导力。
毋庸置疑,技术与领导过程的关系必然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基本关注点。从技术的存在来看,技术承载着人的价值,可以对其进行好坏对错的价值判断。人工智能对师生群体影响作用的发挥可被看作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价值起点。对此种影响作用的发挥来说,主要涉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与扩散两个层面。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可从技术接受与技术扩散两种视角予以分析。
从技术接受的视角来说,技术接受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技术在校长信息化领导过程中的应用与推广。一般而言,技术接受视角可用于对某一信息技术方式被用户广泛接受的影响因素做解释说明,其涉及两个主要影响技术接受的因素: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人工智能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需首先考虑智能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是否有用及易用。校长在推进智能教育发展时,应先了解各种可能影响学校成员感知易用性及有用性的相关因素,根据学校成员信息素养、教育教学需求、技术复杂程度、技术伦理规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着力于提供以人为本的智能服务,并促进学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合理引导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序融入。
从技术扩散的角度来说,技术扩散是事物或观念通过传播管道,在某个社会环境里寻求社会成员支持与认同的一种过程,通常需要一段相当长的适应时间。在技术使用者比例达到临界值后,创新扩散过程就会快速地增加,并且,较有影响力的人较容易影响他人的技术态度及行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校长通过影响力的发挥引导师生进行智能技术的选择、批判与创新应用。校长应注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时间节点控制与技术传播。一方面,给予学校成员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尝试与反思的时间,及时判断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成效及问题;另一方面,需及时判定当前人工智能在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时间成本与使用者比例分布,及时调整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规划与校长领导策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能够被师生群体认同与传播。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路径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路径与其信息化领导过程密切相关。人工智能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路径需关注“技术愿景”“技术与学校管理整合”“技术伦理与合法性”等要素。
从技术愿景来看,技术愿景可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可激发学校成员的热情,进而促使学校成员共同实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校长可尝试凝聚学校成员共识,与组织成员沟通和塑造智能教育的愿景,并能清晰制定学校的人工智能应用目标,根据愿景及目标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管理、课程教学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深入融合,并可根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实情及时调整愿景规划。
从技术与学校成员成长整合来看,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人工智能时代的校长应持续关心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趋势及其相关议题,尝试了解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建设,引导师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共同成长与进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一方面,校长在引入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应注重增进师生对于人工智能教育优势及劣势的认知,应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课程,推动师生发展。另一方面,校长需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整合与分析教育资源,注重智能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建设,并注重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育。
从技术与学校管理整合来看,人工智能时代的校长应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班级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效开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班级沟通、行政事务及教学事务处理的智能化运作,提升学校组织人员间的沟通效率,并着重智能搜集和分析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相关的资料及数据,运用大数据评估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以便根据问题诊断及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教育决策,进而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
从技术伦理与合法性来看,技术本身存在两面性,人工智能在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网络安全及个人隐私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不可忽视与技术有关的伦理和法律责任。校长需确保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遵循相应的伦理与法规,应及时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使用过程中相关的责任、隐私、保密、环境安全问题,并制定规范技术使用行为的相关规章制度,引导师生遵守有关技术应用的安全、伦理、合法性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及规章,以便有效提升技术效能。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教育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