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工具论与革命论,你怎么看?
来源:现代课程网 更新时间:2020-02-28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轰轰烈地开展着,但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比较典型的就是“工具论”和“革命论”两种不同的观点。 人类的技术革命历程可以由下图来表示,几次的技术突破引起的工业革命是有目共睹的,比较容易被人们认可。在历次的工业革命中,唯独教育置身事外,基本不受影响,而今的信息化革命能否在教育方面也引起革命性的改变呢?或者说引起革命性改变的条件是否成熟呢?
一、“工具论”
在许多人看来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就像之前的教具,如挂图、模具和幻灯片一样,只是辅助教师把课讲得更好一些。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通过动画或视频可以让教师把一个概念或原理讲得更加透彻,更加浅现,让学生好理解。同时用得不好也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有些老师用PPT代替黑板,而其PPT只是教案或教材的再现,把原本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屏幕上而已。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即看不到老师推导过程,也体会不到老师演绎的思路,于是用了PPT反而使教学效果更差。

既然是辅助工具是否使用还得看老师本身的认识,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水平足够,一根粉笔一张嘴足以把课讲得很好,辅助工具就可用可不用,所以教学信息化也就可有可无了!
还有的老师认为,信息化是教师的好帮手、好工具,应该好好地利用。于是就想方设法把PPT做得生动活泼,热衷于引入电子白板、微课,希望通过这些信息化工具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讨学生喜欢,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大多数人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主要还是停留在“工具论”的阶段上。
二、革命论
还有人认为当今的信息化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就是一场革命,它将颠覆整个教育界,包括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从组织形式来说,如学校、教室,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如MOOC的发展使得学生不需要与教师见面就可以获得他所需要的学分,完全学分制以后学生就不是某个学校的学生了,而是通过修满学分就可以拿到某学校的文凭,而他的学分是在不同学校修来的。
从教学模式来说,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在课堂、在学校了,教师的教可能只是学生学习内容的来源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自学生自主在网络和与同学交流之中形成,传统的师生关系被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灌输者”转化为“咨询师”。
这样教育不管从组织形式还是学习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变化,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必须被重新定义,还以学习由学习者自主的本来面目。

三、认识与技术的视角
其实不管是“工具论”还是“革命论”都有各自的道理,都是在不同阶段的认识问题:一从信息化技术上来说,若处于技术的初级阶段,那它体现出来只是工具的功能,如现在的投影、白板、PPT、精品课程、电子书包等,它们主要的功能在协助教师的教。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如当今网络技术、虚拟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完善,信息化教学已经可以取代教师的一大部分的功能,如要学习驾驶汽车,你只要在模拟器里完成大部分的学习,只剩下10%的上路进行实操的项目。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你有什么问题,还可以随时询问微软小娜(CORTANA)或苹果的小丽(SIRI),它们能回答你90%的问题,而只剩下10%的问题才留给你的老师(教练),这个时候革命性的教育便发生了。二是从人的认识上来说,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在初级阶段你可能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只是工具而已,随着你对它的认识逐步加深,你才渐渐感觉到它的革命性。实际上当第一台蒸汽机发明和应用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会意料到它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在工业生产方面。 显然如果我们的认识仅停留在“工具论”,那我们的信息化教学工作只能在做一些改善教学的环节上徘徊。相反如果我们有“革命论”的思维,则能够加快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上应用的突破,在教育信息化上取得创新性的发展。
所以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
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的真正革命是可以期待的。如随着电脑与人脑的信息互通技术的成熟,人们将可以像电脑读取硬盘信息一样,把外部信息直接输入人脑,届时你的知识、技艺和思维方式即可瞬间形成,到那时就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学校和教师了,甚至不存在“学习革命”这一词了。届时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就到来了------第五次工业革命(生物信息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