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上海医疗机构与政府共享关键信息的三点建议
摘要: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通过城市“大脑”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为医疗机构提供基于公民唯一身份标识的流行病学信息,以降低医院用以甄别患者流行病学信息真实性的资源投入,弥补防疫工作中的信息安全隐患,真正落实新冠肺炎疫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阻断,需要在三方面继续推进。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阶段。超大城市医疗机构的就诊患者流动性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对其流行病学信息的摸排工作量大、风险高。虽然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给予了医疗机构在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时收集特定信息的权力,但仍存在部分患者瞒报谎报漏报流行病学史现象。作为推行精准防疫的智慧城市,上海已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精细化“一网统管”在沪人员动态信息监管平台,并通过 “随申码”实现了市民活动轨迹、健康登记、就诊治疗等一站式信息服务。在后续抗疫工作中,还将通过在安全环境下向医疗机构共享患者流行病学信息,将切实提高患者信息甄别效率、全面提升医疗机构防疫工作能力,同时也为超大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提供新的经验。
抗疫任务凸显“核心”信息共享优势
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确诊患者累计达近8万例,掌握患者流行病学史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0号》等法律规定给予了医疗机构收集特定信息的权力,但前期已有案例表明,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患者仍选择掩盖流行病学史、漏报谎报个人相关信息,其结果不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更增加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重大传染病疫情具有突然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为控制和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在重大传染疾病疫情防控中医疗机构必须对就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具有人员流动性大、人口来源复杂等特点,在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中更需依托大数据集成平台与信息化技术,支持多部门间即时信息共享,为联防联控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自疫情以来,本市各医疗机构切实落实中央、市政府的防疫工作要求,全面落实门急诊分诊预检制度,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集患者流行病学信息,然而在现实中,分诊预检制度实施过程困难重重。首先,每日安排大量医务人员全天候为患者测量体温、清洁洗手、填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核实个人信息身份,门急诊预检人员在长时间不间断筛查患者信息的过程总,给自身健康带来了严重隐患;其次,预检人员因无法甄别患者个人所供信息,常需向本人多次询问反复核实,部分患者因此产生焦虑急躁情绪,不利于维护医患和谐关系;而且对预检中自述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史的患者,医院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其在本市其他医疗机构就诊的信息,难以快速有效地建立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联防体系。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着政府与医疗机构共享患者流行病学信息的巨大现实需求。
政府与医疗机构共享信息的制度环境基础
疫情防控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0号》等法律给予了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信息收集与发现的权力,为后续深入推进开展政府与医疗机构共享患者流行病学信息共享提供了制度环境。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国家网信办《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不断提高疫情数据报送质量效率,强化多部门间信息联动成效,形成公路、铁路、民航、通讯、医疗等疫情相关方多源数据的监测、交换、汇聚、反馈机制,对疫情发展进行实时跟踪、重点筛查、有效预测,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上海作为推行精准防疫的智慧城市,正加快形成综合性、精细化和大数据联防联控体系。一是建立起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性“一网统管”在沪人员信息监管平台。上海的卫健、公安、住建、交通运输和街道社区等防疫一线部门对在沪人员信息均有详尽完备的登记管理,依托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一网统管”大数据平台,上海街镇城运中心“一网统管”防疫专页已于2月7日进行试点,旨在打破“数据壁垒”,锁定重点防疫人群,指引基层社区做好疫情管控。二是搭建了内外协同的一站式“随申码”在沪流动人员服务平台。上海市最新上线了“随申码”市民服务,数据来源于全国一体化的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汇集了市民漫游地、健康登记以及就诊治疗等多种信息数据。在疫情防控阶段,除可为市民健康状态提供证明,方便其工作、生活、出行等需要外,亦可为交通卡口、商务楼宇、社区小区等地的防控人员提供数据支撑,方便快速核查接触人员基本信息与健康防控状态。三是强化了数据供应商大数据支撑平台。国内三家基础通讯企业也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基于大数据分析,帮助有关部门提高对流动人员行程查验的效率,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查,实施精准防控。
对上海深入推进政府与医疗机构共享信息的三点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在疫情防控中允许跨部门出于公共卫生目的向医疗机构共享公民个人信息,可以切实减轻患者流行病学信息收集负担、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提升防疫工作效率。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既能确保部门内部信息畅通,同时按照法律授权要求相关公司、机构和个人向指定部门提供关键流行病学信息;欧盟建立了“早期预警和响应系统”,旨在与各成员国主管当局之间建立持续畅通的沟通渠道。总的来说,美国和欧盟大力赋予卫生部门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数据收集和使用权力,以及出于公共卫生目的共享个人信息。
中国正迈入智能时代,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新技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崭露头角,实现了对重点人员信息的精确采集,为疫情防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通过城市“大脑”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为医疗机构提供基于公民唯一身份标识的流行病学信息,以降低医院用以甄别患者流行病学信息真实性的资源投入,弥补防疫工作中的信息安全隐患,真正落实新冠肺炎疫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阻断,需要在三方面继续推进。
(一)由政府牵头向医疗机构共享患者流行病学信息
考虑医疗机构对来院患者流行病学信息内容的高要求,建议政府利用公民的唯一身份标识(如身份证),给予医疗机构在防疫期间访问该公民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包括身体状况、就诊治疗、旅居轨迹、联络方式等资料)权限,允许医院随时查询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则能切实为医疗机构提供防疫管理便利、实现防疫端口前移。目前上海市进行了初步探索,2月17日“随申码”上线,依托上海市大数据资源平台,汇聚国家及上海市公共管理机构数据,经过数据建模、分析评估后,测算出红色、黄色、绿色三种风险状态,供防疫期间参考;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3月1日印发《关于推广使用“随申码·健康”的通知》,“随申码”绿色码可作为市民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定点收治机构除外)等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通行凭证。
(二)由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为医疗机构完善现有“随申码”规则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在防疫期间可在现有“随申码”的规则基础上增添医疗机构对患者流行病学史的特别需求,如对非重点地区来沪未满14天的患者同步进行校验,形成“随申码(医疗机构版)”。在当前全市医院推行实施全预约就诊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可将“随申码(医疗机构版)”的校验结果前置到门诊预约环节,提前将不符合普通门诊就诊条件的患者进行分流、或引导到发热门诊,减少类似风险较高的人员在医院流动的机会;而对急诊患者,允许医院随时查询接诊患者的“随申码(医疗机构版)”数据信息,从而快速高效甄别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切实保护一线医务人员和其他就诊人员的健康,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由卫健委牵头向医疗机构共享患者就诊信息
部分患者有在多家市级医院反复或者分病种就诊的习惯,但接诊医院对其既往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史、相关就诊信息、近期购药用药行为等均无法及时全面知晓,接诊医生无法及早预警以进行周全的诊疗判断。建议由卫健委牵头,利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平台,实时上传患者的就诊和治疗记录,并向各家医疗单位共享,则将满足防疫期间的高效诊断需求、减少医疗资源的重复性消耗、打破各医疗机构间患者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壁垒,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