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街道政务信息化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疫情防控中,下城区依托政务数字“驾驶舱”,紧急研发上线多项疫情智能应用。“最多问一次”政策咨询平台汇集权威复工复产政策,为复工企业提供在线咨询,及时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工地复工精密智控管理系统”实现复工人员在线签订承诺书、实时抓取健康码,统计分析即将返杭员工的来源地、所属项目,将摸排返岗情况关口前移,减轻基层管理负担,提升基层管理效能。
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下城区坚持将实验区建设与“最多跑一次”改革、“城市大脑”建设和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从突破信息壁垒搭平台、再造政务流程建标准、拓展智慧应用促治理入手,着力推动基层服务便民利民惠民、基层治理轻负优质高效。
研发信息化平台,打造政务数字“驾驶舱”。
实现服务资源“一网全揽”。全力整合部门信息数据以及社会面信息数据,实现职能部门与社会面数据资源,由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统一管理、分配和维护,确保数据安全,并按权限下放给街道,实现各街道实有房屋、实有居民、实有企业、公共设施等信息按需实时共享、动态实时更新。实现服务保障“一网汇集”。对民政、企退、就业、残联等民生保障信息数据进行实时归集,以民生保障政策作为依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实现对各类民生服务对象的数字化个案管理,探索政务服务主动办和提前告知,扩大信息数据在民生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实现服务力量“一网协同”。完善闭环式事件管理流程,依托“移动单兵”和“1 Do”实时派单系统,实现行政执法队伍、社区工作队伍、志愿服务队伍等工作力量线上线下联动指挥。在处置8月28日建国北路地铁塌陷事件中,“潮鸣街道政务数字驾驶舱”在应急响应、人员疏散、实时监测动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辖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再造标准化流程,打造便民利民“高速路”。
打造“规范化”服务平台。推进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便民服务区、综合执法区和联动指挥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制定基层窗口人员《作业指导书》,把计生、人社、民政、残联等12个街道办事服务窗口整合成4个标准化综合窗口,做到无差别统一受理接件,实现“一窗受理、受办分离”,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推广综合窗口一口式、特需服务代办制。制定“标准化”政务流程。优化统一审批服务流程和办件标准,梳理形成办事材料的颗粒化、标准化知识库,依据群众所需、街道所能,推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向街道下沉,按照服务事项名称、办理层级、办理时限、办理流程,全面厘清街道受理的132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其中街道直接办结39项。创新“全时办”服务模式。创新推进“1 Call办”极简政务服务模式,利用人工智能+移动终端平台,以聊天场景化服务方式,为老百姓提供“一句话就能办事”的24小时贴心政务在线咨询和办理服务。通过增设24小时智能工作台和自助服务终端,开通移动办事平台,探索审批服务事项“全时办”。疫情防控中,推出“自主报送+智能寻呼+人工补漏”工作法,“1CALL”24小时在线收集、汇总居家观察人员自主报送的当日体温、健康状况及意见建议,智能寻呼机器人自动语音呼叫,居民应答即可收集信息,对于其他人员由社区人工补漏核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推进现代化治理,打造街道管理“新引擎”。
“智慧设备”促进减负增效。依托卫星定位、高清监控、视觉识别等技术手段,智能识别道路不洁、垃圾满溢、车辆违停等城市管理难题,通过自动派单,第一时间落实工作力量进行处置,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基层减负增效。3月3日清晨,天水街道数字驾驶舱自动预警,AI监控发现五芳斋有人员聚集。为排除感染风险,街道指挥中心立即派单给网格员,从发现问题到完成上门纠正,仅用时5分钟。“智慧研判”促进精准施策。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街道、社区在综合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服务配置需求,进一步服务设施配置、服务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分配。利用人脸识别和智能分析手段,统计分析服务大厅办件类型、时长等变量,提前预判大厅群众办事需求,改善提升服务细节,促进办事便捷率和满意率双提升。“智慧场景”促进精准服务。研发小区垃圾分类、文明养犬、业委会财务等方面的智慧场景,促进依法公开,加强动态监管,以公开透明促小区和谐,减少矛盾发生。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通过增设智能门磁门禁、烟感报警等设施设备,对重点服务对象实时监测,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
创新“12310”治理模式 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作为典型的居住型老城区,下城区为有效破解物业管理难题,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创新推出“12310”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模式,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系统谋划,努力推进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重心下移,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一核引领”,激活原动力。强化党组织对小区治理工作的领导,将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小区业委会、物业企业,延伸党的力量和臂膀。健全完善区街社三级联动平台,试点成立街道物业综合管理工作站,优化属地服务功能。严把业委会成员“入口关”,明确“十不宜”底线标准,努力将优秀的党员业主通过法定途径选进业委会,目前全区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比达51.2%。指导组建区物业管理协会党委,在小区业委会和物业企业中成立党组织11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45名,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在万家星城、施家花园等小区试点建立小区党支部,由党员社工和业委会、物业企业中的党员负责人担任支部委员,整合多方力量,统领小区建设。
“双向驱动”,增强牵引力。广泛发动党员群众、职能部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强大牵引力。充分调动党员、居民骨干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通过党员亮身份,组建红色义工社、百姓智囊团等,开展线上线下服务活动,有效激发了小区业主主人翁意识。在疫情防控中,推行“一名党员一幢楼”行动,3800余名党员主动认领包干楼幢,协助做好居民涉疫情况排查、居家隔离家庭关爱服务等工作,发挥了党员的先锋突击作用。在小区外部,引导职能部门下沉工作力量,深入推进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试点。围绕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共建,聚焦居民需求,对接形成320余个党建共建项目,助力小区建设。
“三方协调”,凝聚向心力。针对部分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等情况,完善“三方协调”机制,实行民情民意三方联访,由社区、业委会、物业共同组成民情联系小组,通过电话微信、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常态化联系居民。推行业主接待日、物业开放日等做法,定时定点征求居民意见。实行民生实事三方联办,合力办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全面推行三方周碰头、月例会等做法,对小区重大事项实行三方联议,集体会商。长庆街道水星阁小区在整体推进三幢楼房456户二次供水工程中,社区、业委会、物业先后联合召开党群议事会、工程听证会15次,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十法并举”,提升规范力。针对现有物业条例对规范业委会运行缺乏刚性约束、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下城在立规矩、建机制上下功夫,积极引导业委会将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梳理在小区治理中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各类典型案例进行解剖麻雀,提炼形成严把入口、先锋示范、搭建平台、同舟共济等“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十法”,为基层提供破解小区治理难题的方法路径。针对不同类型小区的管理难点,出台业委会资金资产管理使用、业委会重大事项党组织先议、老旧居住小区“小区管家”服务管理、“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等十项制度,确保小区治理有章可循。完善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运行体系,健全完善小区内部公开监督体系,试点开展把小区业委会资金使用、工程招投标、物业履职情况等纳入监督范围。
关爱防疫一线社区工作者落实“暖心十条”
疫情发生以来,社区作为疫情联防联控的最前沿,社区工作者们不顾安危、不讲条件、义无反顾地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用辛劳和坚守,为人民群众织就了抵御疫情的最严密防线,用初心和爱心,为人民群众搭建起隔离不隔爱的最暖心桥梁。
最近,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一线城乡社区工作者关心关爱措施的通知》,下城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及时全面地落实好关爱社区工作者的“暖心十条”。据悉,强制休息和刚性轮休让全区社区工作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整。防疫专项健康保险已保障到位,该保险将为社区工作者及其家属提供最高102万元的保障。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也在全市最先建立,已主动服务70余名社区工作者。
“暖心十条”中,让大家纷纷叫好的还有“增加健康体检项目”,区民政局会同区卫健局多次研究,让自选健康体检项目能更加细心、贴心。“推出一线容错机制”,区纪委监委组进行暗访时发现了一些不规范情形,鉴于该小区人口密度大,人手不足,且已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终决定不对社区负责人给予问责,而是进行谈话提醒。纪委把好关,监督有温度,基层干部感到很“暖心”。社区负责人表示,大多数社区干部是出于公心想干实事,有了容错免责,也少了后顾之忧。
“在疫情防控一线考察识别社区工作者,并将优秀人员纳入后备干部人选”也是“暖心十条”之一。目前,东新街道一名社区党委书记被火线提拔为区管副处级领导,9名专职社区工作者被火线提任,218名社区工作者纳入社区后备干部人选考察名单。文晖街道现代城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邵莉静临危受命被提任为社区党委书记,在繁重的疫情防控中,她创新实施“一名党员一幢楼”“五色五证”“五员五门”等措施,让管理有温度,把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
接下来,防疫期间临时性补贴和误餐补贴、专项疗休养等政策将及时落实。本年度社区工作者年度考核的优秀等次将提高至30%,社区党组织书记择优纳入事业编的工作中,将优先考虑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