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已3月有余,从起初的千人增长到现在感染人数跌至个位数,这样的数据给我们一种疫情已经稳定的信号。
疫情爆发后,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问诊、远程会诊、健康码等,对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整体上看,信息化建设的特征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大部分还都是疫情发生后的业务应用,如:在线咨询、远程会诊、疫情登记管理等。但对于病毒变化在发热病人疑似性判断上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甚至没有给决策支持者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新冠肺炎患者在身体不适且不知病情的情况下,多次到不同医院就诊检查。其实这个心理咱们每个人都会有,当前我国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不均衡,居民都会选择服务水平较高的医院进行看病,类似新冠肺炎这种传染病,那患者在各类医院就诊病情就会在人群中进行蔓延。如果在地区内建设区域医疗系统,对患者数据进行共享,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这样就会更大的减少交叉感染,更好的控制疫情蔓延。
医疗信息化在国内已经走了20多个年头,相继出台了数据、信息化建设标准。根据国务院2016年10月25日印发的《“健康中国 2030”战略规划》,全国多个城市已起步在进行智慧健康城市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即便如此,医疗信息化在国内各大医院的落地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医院甚至尚未打破院内的信息孤岛。对于医院来说,信息化改造往往需要大动干戈,包括医护人员工作习惯的改变、医疗数据的结构化改造等。更为艰难的是,院内信息系统厂商的数据接口难以互联互通,部分厂商甚至开出 “天价”接口费。另外,虽然医院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在医院的占比并不算大,但需要长期维护、更新甚至更换。而在院间医疗信息化、区域医疗信息化方面,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均衡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业务协同、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成为大势所趋。
因此,为加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提高医疗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和卫计委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进行区域信息化建设,实现检验检查数据集中存储,满足检验检查业务协同,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区域信息化系统不仅仅可以实现和全区域范围内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而且呢也可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从而适应卫生改革发展所需要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 建设初期投入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大型公立各级医院/单位医学检验科的仪器设备、人员、技术等资源可继续使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设备重复购置和医疗资源浪费。并且,与基层中小各级医院/单位相比,大型公立各级医院/单位设备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比较高,具有更好的专业性与实践经验,为区域型医学检验中心的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2. 具备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经验。在各级医院/单位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进行区域信息化网络建设是实现区域内信息数据共享和区域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区域内送检机构可与检验中心系统实现无缝隙对接、双向通信和资源共享。
3. 社会公信度高,患者易接受与信赖。大型公立各级医院/单位拥有的良好品牌效应和公信度,有利于区域型医疗中心在创立初期便具有一定社会信任度与认可度,更有利于提高社会及患者的满意度。
4. 鲜明的公立性与公益性,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方面,各级医院/单位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宗旨及文化将通过其作为创建者的身份,传承至区域型检验检查中心,加强其公益性特色,最大限度的维护患者利益。另一方面,检验检查中心服务于区域内的中小型基层医疗机构,将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实力,并可通过区域型检验检查中心的学科优势、技术储备潜力,带动并为基层培养大批的优秀医护人才,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进修、学习的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