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困扰农业信息化的是信息链的“两极”: 如何整合各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接入农业信息化的“第一公里”; 如何实现农业信息走进千家万户,打通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 日前,我市农业与电信部门合力打造的“三电合一”信息服务网络正式启动,为破解农业信息落地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模式。它通过建立以电话、电脑、电视三种主要信息服务方式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接入“第一公里” 填平城乡数字鸿沟 春节前,福绵管理区新桥镇新桥村75岁的五保户老人冯建伟平生第一次用上了电话,孤身一人、家离村委有一公里多路程的老人,有需要只需拨通电话就可以寻求到帮助了。该村村委对新装固定电话的农户每台补助20元,新装宽带每台补助100元。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等特殊用户电话实行免费安装,并且每个月补助5元钱的电话费。目前,该村固定电话入户率达95.5%,宽带网入户率达5.5%,成为我市信息化示范村率先完成了信息化进程第一阶段任务的行政村。 新桥村的变迁是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较慢和基础条件差,农村通信水平处在一个较低层次和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用不上计算机,上不了网,造成信息闭塞、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的城乡之间信息鸿沟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大问题。 为改变农村通信滞后的状态,近年广西区电信有限公司提出“信息扶贫、电信先行、宽带进村、电话入户、统筹城乡、共同致富”的农村通信发展方针,每年投入2至3亿元巨资,加大对我市农村通信建设的投资力度。目前我市农村通信业务已占电信部门新增业务的大部分,有一半农村家庭装上了电话,用上宽带网的农户达一万多户。我市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行政村光纤通信覆盖率在90%以上,为我市农村地区启动和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今年初,新“玉林农业信息网”建成开通,这是市农业局主办、玉林市电信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综合性农业信息网络。通过“玉林农业信息网”,我市搭建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积极开展信息整合。对外,与中国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业信息网等国家级农业网站、省级农业网站实现链接,对内纵向整合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资源,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接入“第一公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打通“最后一公里” 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比起接入“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是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为艰难的一环。受农民文化素质低等限制,农村的网络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非常低,农村绝大部分干部群众不懂电脑操作,在一些乡、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有的村只在村委会有一台计算机,村里却锁着房门不让大伙用。信息化链条经过了区市、乡镇、村,在到农民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卡住了壳。“最后一公里”的缺失隔绝了网络社会和农村的联系。 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尝试中,我市选择了“三电合一”模式解决农业信息落地难题。综合电话、电脑、电视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是把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编辑发布和服务统一起来,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发布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及农村经济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解答;利用电视,针对农民关心的热点和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进户率。 “三电合一”模式除了互联网以外,还包括了电话、电视两种信息载体,这也解决了大部分农民没有电脑的难题。通过玉林市电信分公司近期开通的“农家乐”致富信息免费导航热线:5180000,农民可以收听到农技推广、植保土肥、良种良法等2000多条切合玉林实际的农业科技信息。为方便农民朋友收听,自动语言信箱中共设置了三种语音模式,在进入语音信箱时可以分别选择普通话、粤语、客家话收听语言信息。农民还可以与专家“一对一”在线实时交流,获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的答案。 在电视的应用中,兴业县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创办“农业信息互动点播频道”,该频道实行全天24小时播放,节目内容包括农、林、水、养殖等各类信息,农民足不出户坐在电视机前,通过电话拨打点播热线1605300,即可根据自己需要点播到所需的农业信息。 如何接入“第一公里”,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农业信息真正落地服务千家万户,“三电合一”模式可行也丰富,只有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力求让信息能够到达农民手中,让农民自己拿起信息化武器,能够真正到互联网上“遨游”,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才是真正的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