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科技建设新郊区
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被列为专门一个章节,强调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步形成城镇体系。”


  笔者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必须根据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努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从目前来看,至少可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使其成为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和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还较低,上海要加快生态农业、种源农业、装备农业、服务农业等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研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增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努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信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风向标,信息技术是新农村、新郊区建设的重要硬指标。城乡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等诸方面,而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里城乡获取信息的机会能否均等化,信息技术能否在农业生产中实际得到应用,更是其重要的内涵体现。农业标准、精准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专家系统、农村组织化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生态技术将在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将市民带进了农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正成为大都市郊区农业发展的又一新亮点,郊区已逐渐成为大都市的后花园,市民和农业的交流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增长极,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是上海郊区建设和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技术在新农村、新郊区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显突出。


  四、构建科研、转化和普及新机制,实现科研、转化、生产的顺利衔接,拓宽科技兴农内涵,全面落实“科教兴市、科技兴农”战略。科研、转化和普及机构要找准各自定位,发挥不同优势实施科技兴农。借鉴发达国家注重自主原创知识产权创新,研发资源向科技创新源头重点投入的经验,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力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从机制上保证形成科研、转化和普及的合力。


  另外,随着新郊区建设的不断加强,郊区农民的需求层次将日趋提高,需求内容也日趋多样化。这就需要农技转化普及工作突破原有的服务范围,增设意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娱乐水平等的生活文化改良普及员,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适应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新郊区的发展需要,从而促进郊区社会、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作者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