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利津精准扶贫搭上信息化快车
日前,记者走进利津县北宋镇坡韩村芦笋种植园区,几名工人正忙着给芦笋削根、扎捆和装箱,种植户韩其海告诉记者:“园区内共有21个大棚,每天生产芦笋600斤左右,往年我们通过市场批发、大型饭店订单等渠道销售,价格高、销量也大。今年受疫情影响,芦笋没了‘订单’,多亏镇上和‘邮惠东营’平台主动与我们对接,帮我们搞起团购,现在日销量500多斤,收入基本没受影响。”
据了解,利津县包 含芦笋在内的当季蔬菜、大棚瓜果都不同程度遇到了销售难题,滞销的蔬果怎么保存?以销售蔬果为生计的农户没了收入来源会不会因此致贫?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北宋镇扶贫办公室职员郑雨薇。
“精准扶贫涉及千家万户,为确保扶贫工作成效,防止因‘疫’致贫、返贫,我们因村因户制定可行方案,像芦笋、黄瓜、鹌鹑蛋等当地特色品牌,线下渠道受‘堵’,我们就转到线上,通过与东营邮政公司电商平台‘邮惠东营’合作,首先解决了各种植户积压的‘囤货’,第一期我们成功团购1450斤蔬菜,现在正在筹备第二期团购。”郑雨薇解释说。
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宽得益于信息网络的普及。记者了解到,利津县积极协调各通信运营商、铁塔公司加大对全县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优化贫困村网络覆盖,推广满足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根据县里安排,我们建立了贫困村信息员AB角机制,引导村‘两委’成员和熟悉电脑手机操作的人员参与到信息化扶贫中来,充分发挥好信息员在信息化扶贫中的作用。”郑雨薇告诉记者,当前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信息终端、支付网费的经济能力不够,缺乏掌握互联网的文化基础,信息员AB角机制恰好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我们可以按需为贫困户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合作社、种植园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给贫困户脱贫带来了机会。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帮扶,引导贫困户以“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参与就业,实现稳固脱贫,郑雨薇告诉记者:“我们积极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支持圆梦手工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园区提供贫困户‘特定’岗位,男人们扎捆、装箱,女人们拔草、编蒲草辫子,一天下来也有几十元的收入。”
利津县从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全力助推2020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取得胜利。下一步工作中,利津县将坚持把产业项目扶贫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推动电商扶贫帮扶措施实施,打造知名农产品特色品牌,依托5G精品网络,吸引更多商家平台入驻利津。同时,聚焦精准帮扶政策落实,积极鼓励贫困户参与劳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实现脱贫增收。(张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