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激发技术和数据两大要素活力?
来源:四川在线 更新时间:2020-04-15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成都如何激发技术和数据两大要素活力?

“中央出台第一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月14日,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柳岸得知消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下称《意见》)公布,除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还特别强调优化配置科技术要素,并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要素列入五大要素之一。
成都是全国首批智慧城市,激发科技术和数据两大要素活力,是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成都如何激活这两大要素?
探索
2025年成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800亿元
《意见》中,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优化科技要素配置的重点。在成都,科技成果转化该如何实现突破?4月14日,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冯再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
四川省永远国芯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是西南交通大学项目,团队持续研发10年,其分子键裂型生物芯片技术集合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微电子、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技术、材料学、有机化学等众多学科特色,能够对疾病进行高效、实时、现场、快速的检测和监测。然而,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却颇为坎坷,究其原因,除了技术太前沿,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长期科研投入,收益如何分配才能不损伤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
激活产权激励是成都的破题之选。以“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进行先行先试,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职务发明人可以按照7∶3的比例与学校共享专利权,评估作价入股后发明人持有专利权产生的70%股份。“这大大提高了发明人团队的转化积极性。”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经验还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项目也取得突破,“在双流区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西交所的共同培育下,场所、资金、人才以及应用场景条件的匹配都顺利解决,有望成为下一个独角兽前沿科技企业。”冯再说。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探索,成都技术转移体系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框架。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1253亿元,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三,2019年仍在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成都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将不低于1800亿元。
短板
科技服务散小乱,民间资本活力不足
“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了分田分地问题,下一步应着重解决种好田种好地的问题。”成都科技服务集团副总经理袁水全告诉记者,科技成果转化除了需要核心技术,还涉及资金、团队、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各个方面,做好科技服务,就是要帮助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型中小科技企业“种好田”。
但目前,成都科技服务市场还存在着散、小、乱的问题。“市场上从事政策咨询、财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的企业很多,但规模小、专业能力低,缺少一个有公信力的大平台。”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说。
金融市场,尤其是民间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也是难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四川私募基金管理人为431家,而上海是4711家,深圳是4536家;四川私募管理基金876只,仅相当于上海的3.8%、深圳的6%。
去年8月,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更名为成都科技服务集团,作为成都市国有平台公司,名称之变背后是成都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的新探索。今后,这个平台公司将从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和强化科技服务两方面入手,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协同科技服务机构、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打造科技服务品牌,通过“投资+服务”双轮驱动,为科技企业、创业团队和转化项目提供专业化、一站式的科技服。
突破
抢抓机遇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
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要素是《意见》的突破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意见》时表示,此举是要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
何为倍增?“就像是一种催化剂。”运营企业的同时,柳岸也是成都大数据产业联盟专家,他认为有数据支持,实体经济将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突破既有的发展边界。
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曾服务国内某大型液晶面板生产厂商,“我们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打造的分析系统,将300多道工序错误分析的时间从数天降至分钟级别,并将某类顽固性不良导致的产品缺陷率降低了近0.5%。在精密制造领域,每一个千分位的变化都是巨大的成本节约。”公司CEO周俊临介绍,企业还与政府合作,推动大数据在食品药品市场安全监管、网络餐饮风险管理、国土资源、应急救援、环保等方面广泛运用。
根据《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2017-2025) 》,到2025年,成都全市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而成都市网民规模早在2016年底就已突破千万,此外,以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系列大数据创新平台,也为成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能。
未来,因为打通“孤岛”打通、内外部数据的交流,数据还会产生新的价值,实现“1+1>2”的效果。周俊临建议,成都加快数据聚集平台建设,推进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和集成化,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完善数据资源管理机制,“我相信成都有条件、有机会抓住当前有利契机,建设充分支撑大数据产业落地和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群,完善信息产业链条。”(记者 程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