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0-04-15

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2017——2025年)

2017年9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机遇与挑战 7
(一)发展基础 7
1.基础设施完善 7
2.数据资源丰富 8
3.人才资源富集 8
4.产业基础雄厚 9
5.应用市场广阔 9
(二)发展机遇 10
(三)发展挑战 11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原则 12
(三)战略定位 13
(四)发展目标 14
1.总体目标 14
2.阶段目标 14
三、发展重点 16
(一)夯实大数据产业发展核心环节 16
1.大数据核心技术 16
2.大数据基础硬件 17
3.大数据基础软件 17
4.大数据服务 18
5.大数据安全 18
(二)推动大数据与关联产业融合创新 19
1.大数据+物联网 19
2.大数据+云计算 19
3.大数据+人工智能 20
4.大数据+虚拟现实 20
(三)发展独具蓉城特色的行业大数据 21
1.游戏娱乐大数据 21
2.网络视听大数据 21
3.健康医疗大数据 22
4.航空航天大数据 22
5.汽车制造大数据 23
6.金融保险大数据 23
7.现代物流大数据 24
8.电信大数据 24
四、主要任务 25
(一)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 25
1.提升通信基础设施 25
2.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和布局 25
(二)推动数据集聚与开放 26
1.加快数据集聚平台建设 26
2.推进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和集成化 26
3.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26
4.完善数据资源管理机制 27
(三)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27
1.建设面向重点应用的专业加速器 27
2.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28
3.提升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水平 29
4.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29
(四)壮大企业主体力量 29
1.加快招引国内外重点企业 29
2.加大本地企业培育力度 30
3.推动行业骨干企业转型发展 30
(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1
1.加强大数据核心技术突破 31
2.支持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创新 31
3.推动大数据创新创业 31
(六)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32
1.加强大数据行业组织建设 32
2.鼓励龙头企业开放要素资源 32
3.拓展大数据平台型服务业务 32
(七)加快政府市场开放 33
1.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大数据相关服务机制 33
2.扩大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大数据服务采购 33
(八)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 33
1.开展重点行业应用示范 33
2.强化行业大数据服务对接 34
3.发挥信息消费引领作用 34
(九)助力跨区域市场拓展 35
1.打造“西部数都”品牌 35
2.组织重大行业展会 35
3.支持企业“走出去” 36
五、空间布局 36
六、保障措施 38
(一)强化组织工作体系 38
(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39
(三)健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39
(四)加强财政支持与产融创新 39
(五)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40
名词解释 43

前  言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正在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立足成都西部通信枢纽、信息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优势,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促进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形成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依据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信息产业发展指南》《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7年至2025年。
一、发展基础、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基础。
1.基础设施完善。
成都是国家八大通信枢纽之一,是全国“八纵八横”和四川“三纵三横”骨干光缆通信网络的枢纽节点,通信承载、网络交换和信息聚散能力全国领先。截至2016年底,成都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5500Gbps,光纤宽带网和4G移动通信网全面覆盖城乡,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其中光纤到户数超过670万,光纤宽带用户数突破300万,4G用户数超过1410万,拥有电信、移动、联通大区级IDC中心等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T3以上标准IDC机房13个,标准机柜容量近20000个,数据存储容量达1000PB级。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大数据集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2.数据资源丰富。
我市通过深入推进电子政务、智慧城市、两化融合、信息消费,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交互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截止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及公民信息、企业信用等专题数据库,集中存储的交通数据、政务数据量分别达到1.2PB、800TB;三大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IDC运营企业存储数据总量接近900PB;全市网民规模突破千万,移动数据用户近2千万,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948M。数据资源汇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源头基础。
3.人才资源富集。
成都教育资源丰富,全市共有58所高等院校和4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0多位两院院士、160多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年28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其中软件方向本科以上毕业生超过4万人,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丰厚的人才储备。以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为代表,建立起一系列大数据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和团队不断涌现,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能。
4.产业基础雄厚。
成都是国家IT产业重要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网络通信、软件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拥有较强优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2016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89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235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9%,中西部地区总量的31.2%和西部地区总量的45.7%。按全国大数据产业抽样数据口径,2016年我市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约180亿元。成都高新区依托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基础,初步形成大数据研发运营产业集聚,并向天府新区延伸拓展,温江、崇州、郫都、金牛等区(市)县正在加速打造三医融合、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地理信息等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功能园区。
5.应用市场广阔。
成都是全国首批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和信息惠民试点示范城市,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应用广,电子政务支撑能力强。目前,电子政务云平台上线运行的业务系统超过230个,智能交通、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两化融合等领域信息化应用不断推进,先后启动开展人口信息综合分析、交通出行智能管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等领域大数据应用试点。近年来,成都在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行业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市场空间。
(二)发展机遇。
1.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变革,为我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面临新旧轨道切换,软件定义、数据驱动、融合创新成为趋势,将带动作为我市主导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加速构建新格局,进而推动分布式系统架构、多元异构数据管理技术等大数据新技术、新模式快速发展,催生大数据产品、服务加速迭代更新,助力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
2.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动大数据成为开启经济发展新空间的窗口。2016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12170.2亿元,同比增长7.7%,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向中高端演进。在我市顺应时代形势、加快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和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的征程中,发展大数据产业必将成为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促进数字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必将迎来重大发展。
3.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为成都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当前,我市已全面开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聚焦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成都将迎来全方位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大数据以其特性能够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公平普惠和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的技术基础,在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分享城市能级提升带来的巨大发展红利。
(三)发展挑战。
一是数据资源集聚与开放体系尚不成熟,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完善、标准不够统一、平台不够健全,很多行业还存在数据孤岛,政府数据开放滞后,数据价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二是产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仍不健全,要素供给功能性机构缺乏,大数据企业难以获得专业化的技术、金融、信息等服务。三是大数据产业尚未形成集聚发展态势,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尤其是具有开拓创新和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严重不足,无法为产业发展提供行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四是行业企业间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企业普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大数据企业与关联企业协同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市场综合竞争优势不足。五是政府引导性示范应用较为分散,大数据与关联产业融合、向传统产业渗透程度不高,应用需求不能有效转化为应用市场,成都本地及周边地区大数据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市场不活跃。六是现有产业政策难以适应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本地企业培育和外地企业招引带来较大困难。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体系推进、开放共享”的发展原则,以大数据应用创新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抓手,以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推动数据集聚与开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为重点构筑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以壮大企业主体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为聚焦打造产业发展供给体系;以加快政府市场开放、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助力跨区域市场拓展为抓手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体系,着力营造有利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我市大数据资源集聚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价值挖掘能力,推动形成数据、技术、应用与安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际化大数据市场集散中心,建设“西部数据之都”。

 

 图1 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架构图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瞄准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沿领域,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用联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政策与机制创新,构建适应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务环境。
应用牵引——充分发挥成都市场规模大、应用需求旺、辐射带动强的优势,以扩大市场空间为着眼点,促进大数据企业与行业应用企业的联合创新,发展满足行业应用实际需求的产品及服务,构建大数据与各行业、各领域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体系推进——同步推进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供给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软硬服务支撑能力,推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紧密结合,提高有效供给,加强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构建形成多方参与、共同释能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开放共享——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与信息流通体制机制,以数据汇集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集聚。打造国际性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数据和科技资源,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快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三)战略定位。
以建设“西部数都”为核心目标,按照综合化、体系化、生态化发展路径,努力建设全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际化大数据市场集散中心。
全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创新示范区:聚焦构建适应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管理机制、综合支撑服务、政策保障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形成成熟、有效的经验模式,争创全国大数据产业生态构建的典范。
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优化大数据产业空间布局、完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大数据企业引培力度、推动技术产品自主创新,着力推动大数据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加快聚集,大数据企业集群发展、大数据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成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的示范。
国际化大数据市场集散中心:以政府采购和行业应用示范为引导,拓展大数据应用市场,加强成都大数据品牌宣传,建立大数据产品及服务交易平台,支撑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推动商业数据市场化流通、促进政府数据与商业数据融合应用,形成覆盖我国中西部地区,辐射全国以及东南亚、南亚、中亚的大数据市场集散中心。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供给体系和市场体系,适应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要素集聚度不断提高,大数据自主创新深入推进,集聚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大数据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国内领先,大数据产品及服务交易保持活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市场集散中心地位基本确立,“西部数都”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市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
2.阶段目标。
产业基础夯实期(2017-2018年),重点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管理机制完善和大数据龙头企业引培等工作。到2018年,大数据支撑体系基本建成,编制形成2项大数据标准,建成不少于5个专业性大数据服务平台和行业加速器;大数据供给能力大幅增强,招引大数据领军企业不少于20家,收入超亿元的大数据企业超过5家,推动大数据重点项目不少于40个;政务大数据服务采购机制基本形成,累计开展不少于6项行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产业生态提升期(2019-2020年),重点促进大数据产业要素集聚和本地企业培育,形成有助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到2020年,大数据支撑体系更加健全,数据资源集聚和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专业性支撑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不少于10个专业性大数据服务平台和行业加速器;大数据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培育5家以上收入规模超十亿元企业,培育40家以上收入规模超亿元企业;政务大数据应用逐步深入,累计开展不少于20项行业大数据应用示范,每年举办不少于2场国际级大数据活动。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
产业发展跃升期(2021-2025年),重点推进大数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以及深度拓展应用市场。到2025年,建成国际一流的大数据支撑体系,发展形成不少15个成熟的、广泛应用的专业性大数据服务平台和行业加速器;大数据供给能力全国领先,成为我国大数据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核心依托,培育5家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大数据龙头企业,收入超亿元的大数据企业超过300家,超十亿元企业40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市场集散中心,每年举办不少于5场国际级大数据活动,“西部数都”成为成都重要的国际名片。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

表1  成都市大数据产业2025目标预测

年份

项目

2016年

2018年

2020年

2025年

数据

同比
增速

目标

年均
增速

目标

年均
增速

目标

年均
增速

大数据产业产值(亿元)

产值

180

-

400

49%

800

41%

3000

30%

数据源采集

36

-

85

54%

175

43%

480

22%

大数据基础架构

45

-

87

39%

142

28%

430

25%

大数据分析

9

-

23

60%

86

93%

880

59%

大数据应用

90

-

205

51%

397

39%

1210

25%

大数据领军(家)

-

-

20

-

50

-

100

-

亿元以上企业数(家)

-

-

5

-

40

-

300

-

十亿元以上企业数(家)

-

-

1

-

5

-

40

-

专业性服务平台/行业加速器

-

-

5

-

10

-

15

-

每年举办国际大数据活动(项)

-

-

1

-

2

-

5

-

大数据产业聚集区()

1

-

3

-

8

-

12

-

载体面积(万平方米)

60

-

100

29%

230

32%

1000

34%

从业人员(万人)

1.8

-

4

49%

8

26%

24

25%

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亿元)

3000

-

3700

11%

5000

11%

10000

15%

占全市软件产业比重

7.7%

-

8.7%

-

11.6%

-

25%

-

 

 

 

三、发展重点
(一)夯实大数据产业发展核心环节。
以技术创新为牵引,大力发展大数据基础硬件、大数据基础软件、大数据服务和大数据安全,形成综合性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增强大数据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1.大数据核心技术。
支持我市大数据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大数据分析关键算法和共性基础技术研发,重点加强大规模数据仓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与大数据条件下隐私保护等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围绕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突破基于纵向行业数据的价值挖掘理论和算法,开展大数据应用模型、深度学习、类脑计算、认知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和产品创新。
2.大数据基础硬件。
依托成都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面向大数据的新型计算、存储、传感、通信等芯片及融合架构、关键模块和信息技术设备。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核心技术,聚焦数据价值挖掘,开发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态势感知、新型存储等智能硬件,发展数据采集设备、存储设备、高能低耗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智能终端、网络通讯设备、智能传感器、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推动产品在全市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率先使用。
3.大数据基础软件。
支持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应用、可视化和安全等软件开发,力争在大规模异构数据融合、集群资源调度、分布式文件系统、通用计算框架、流计算、图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核心能力。发展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支撑软件,发展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等网络化应用基础软件,提升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推进新型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环境下安全可靠软件平台的产业化,支持建设共性软件技术平台,面向大数据应用提供软件开发、测试、模拟、仿真等工具服务。结合成都视听产业发展基础,发展通用型数据可视化软件和面向行业应用场景的数据可视化软件。
4.大数据服务。
积极探索在线数据服务、数据平台服务等模式,重点发展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存储、容灾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管理、数据交易、数据可视化、数据安全等大数据服务业务。面向全市政府治理、医疗健康、能源交通、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行业和领域,鼓励发展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安全、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等第三方服务,打造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提升大数据对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服务效能。
5.大数据安全。
充分发挥我市信息安全产业基础优势,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促进大数据安全可控和有序发展。加快虚拟化安全、云安全、数据流动监控与追溯、数据安全隔离与加密、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智能感知等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企业研发面向云平台安全防护、大数据安全管理的网络安全产品,推动传统网络安全企业由提供安全软硬件产品向提供整体安全解决方案转型发展。支持大数据安全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化运营,建设大数据安全开发与治理中心、大数据安全实验室等。
(二)推动大数据与关联产业融合创新。
立足成都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推动大数据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创新,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业务、新模式的形成,促进全市大数据及相关产业的共同繁荣。
1.大数据+物联网。
积极发展物联网芯片、智能网关、传感器等物联网硬件产品和嵌入式软件、传感网智能管理软件等物联网软件产品,提升对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针对物联网数据的实时、动态、海量、颗粒性和碎片化等特点,加强物联网中间件设计,建设物联网大数据采集系统和统一管理平台,着力提高海量数据的大规模甄别和筛选能力。推动部署窄带物联网(NB-IOT)、5G通信网,建设NB-IOT公共接入平台,支持本地企业面向定位/跟踪/导航、安全/监控、计量/检测、智能化管理、远程医疗、移动支付及管理等领域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物联网产品和服务。
2.大数据+云计算。
依托成都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推动人口信息、法人单位、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以及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完善政务信息交换和共享体系,加速电子政务数字化和云端化发展。推动成都现有通信网络、计算资源、数据中心和存储备灾等传统信息服务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支持各类云计算平台拓展大数据服务,促进海量数据、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数据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发展。引导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面向特色细分领域的云服务平台,开发相关云计算软件产品,为行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3.大数据+人工智能。
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健康医疗、航空航天、金融保险、游戏娱乐等行业企业加强合作,聚焦应用场景共同建设面向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库,发展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挖掘的智能决策、智能推荐、智能客服等解决方案及平台。重点突破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图像视频解析、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与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具备自学习能力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智能翻译等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强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融合创新,重点发展智能家居系统、智能汽车平台、智能安防等系统。
4.大数据+虚拟现实。
依托成都大数据产业联盟和成都VR/AR产业联盟,引进虚拟现实硬件设备企业和相关软件企业,开展虚拟现实产品设计和研发,并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个性化硬件设计。鼓励企业发展面向制造、军事、医疗等行业领域的虚拟现实内容和应用解决方案,开展大数据辅助内容制作和应用推送服务。引导拥有虚拟现实可视化核心技术的企业进驻成都,重点发展面向健康医疗、航空航天、金融保险、游戏娱乐等领域的多维数据可视化、高密度信息展示等沉浸式可视化大数据应用,提升成都大数据技术与虚拟现实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三)发展独具成都特色的行业大数据。
推动大数据与其他行业领域融合发展,重点面向游戏娱乐、网络视听、健康医疗、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信等行业应用需求,发展聚焦行业应用场景的大数据产品及服务,促进大数据技术与行业业务的融合创新。
1.游戏娱乐大数据。
充分发挥成都“游戏第四城”“手游之都”的产业基础,依托成都天府软件园、成都高新孵化园、移动互联创业大厦、天府新谷、菁蓉国际广场等产业载体,重点发展面向游戏应用的大数据用户行为分析服务和用户流失分析服务,整合多屏终端消费行为数据,为游戏娱乐市场洞察、用户管理和营销发行等提供策略支持和辅助运营。支持游戏领军企业充分运用综艺、影视、动漫等领域IP资源,开发“影游融合”高价值IP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品牌文化底蕴、大众消费需求、用户口碑和支付能力,加速实现电子竞技、游戏、动漫、电影、音乐、文学、虚拟现实产业的跨界融合,打造国内领先的泛娱乐生态系统。
2.网络视听大数据。
引导网络视听企业联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图像识别、图像分析及影像设备技术,探索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多维感知和可视化物联,结合业务模型、行为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高清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网络试听产品和服务,实现网络试听信息智能分析和识别。鼓励我市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安防建设运营领域的骨干企业,参与构建并完善基于云架构的视频大数据服务平台,将视频监控数据应用逐步拓展至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安防工程、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
3.健康医疗大数据。
积极争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试点,依托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等专业化产业园区,引培健康医疗大数据企业,重点发展实时健康管理、人群疾病谱变化监测,基于个人基因组测序、跟踪、记录数据分析的健康咨询服务,以及基于临床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个性化诊疗服务,提高基因遗传诊断、疾病早期预测预警能力。鼓励生物医药专业技术研究机构,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生物标志物快速识别、未知病原快速筛检和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快速发现等算法研究,提高生物靶点识别能力,加速药物筛选过程,为制定新的疾病防治策略和发展抗体药物、重组蛋白、新型疫苗等生物技术药提供有力的辅助决策。
4.航空航天大数据。
依托成都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发挥在蓉航空航天研究机构的研发优势,整合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已有ERP、PLM、CRM、MES等系统数据资源,构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结构和知识管理体系,推动大数据在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仿真测试、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鼓励在航空装备领域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制造模式创新,实现大型客机机头、航电系统、机载设备设计和制造智能化。鼓励在航天装备领域加快发展和引进北斗定位、导航等产品和制造企业,促进基于位置的大数据应用。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成套装备和生产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辐射力、中西部带动力的产业“航母编队”。
5.汽车制造大数据。
依托成都龙泉汽车城产业基础,支持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创新,积极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车辆共享使用技术、人车互联系统等智能汽车产品,促进汽车产业向智能、安全、节能、环保快速发展。鼓励和支持我市整车制造企业加快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工厂管理调度和供应链管理系统,重点发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建立集汽车设计、汽车仓储、汽车物流、汽车维修、汽车保险及信贷等关联服务产业为一体的汽车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故障预警、智能诊断、预测型运维等应用服务,全面提升汽车产业生产制造和服务水平。
6.金融保险大数据。
发挥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优势,推动金融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据在投资决策、资产评估、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金融活动中的支撑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信贷、保险、证券、基金等各领域数据,完善风控管理智能化、客户管理高效化、营销业务精准化等功能。支持金融大数据公司开发金融定制化产品和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探索创新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和管理方式,提升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加快发展大数据征信、指数及反欺诈业务,建设大数据检测预警系统,科学防范非法业务风险,提升行业运行管理效率。
7.现代物流大数据。
依托成都新丝绸之路物流支点建设,大力实施“蓉欧+”战略,发展面向“蓉欧+节点”“蓉欧+腹地”“蓉欧+枢纽”“蓉欧+产业”等领域的大数据服务。加快智慧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汇集商务部门的企业信息数据和商品信息数据、交通部门的路网数据和车辆数据、海关部门的进出口数据等部门数据,以及运输公司的货物运输数据、仓储公司的货物周转数据、快递公司的运行数据等企业数据,支持大通关应用和物流信息服务。支持物流企业面向货主和车主提供交易撮合、支付结算、物流跟踪等专业化服务,实时发布物流指数,引导物流市场发展,打造中国公路物流大数据中心。
8.电信大数据。
依托国家通信枢纽的基础设施,发挥基础电信运营商拥有的电信数据资源优势,鼓励电信企业和行业应用企业联合打造精准营销和动态洞察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为行业客户提供精准营销洞察和精准广告投放服务。积极支持和鼓励5G通信网建设和应用创新,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支持数据服务专业企业深化与电信企业的合作,利用通信网络的渠道资源,发展云计算、云安全和大数据服务。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
1.提升通信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宽带成都”战略,着力推进骨干传输网和城域网出口扩容升级,提升成都国家级互联网同城直联能力,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安全的宽带网络。完成政务网与公众通信网的IPV6改造,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推动光纤宽带和4G网络城乡全面覆盖,加快5G网研究试验,提升数据汇聚处理和国际通信能力,加快建设国际化区域通信枢纽。
2.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和布局。
结合已有IDC资源和产业发展需求,做好空间、规模、用能统筹,重点打造若干保障城市基础功能及战略定位的数据中心集群。推动政府部门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有序推进政府部门业务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加快基础电信运营商大型IDC项目的实施,推进第三方IDC运营企业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为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引导和规范重点行业、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强化数据中心资源的异地调配能力,积极探索跨区域服务模式。
(二)推动数据集聚与开放。
1.加快数据集聚平台建设。
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建设模式,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和基础数据库,有序推进和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为全市各级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数据资源、政务应用、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实现信息在政府内部有序存储和有序流动。面向游戏娱乐、网络视听、健康医疗、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重点细分领域,支持建设若干行业性数据汇聚、分析、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2.推进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和集成化。
完善全市信息资源体系总体架构、资源目录、标准规范和交换共享规则,推动形成“目录清晰、层次分明、标准统一、融合汇集”的信息资源体系。制定覆盖元数据格式、数据编目、数据交换、数据接口、数据采集、访问方式的基础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基于数据链的数据导入接口规范、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质量评价、敏感数据使用等标准。鼓励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数据采集,对来自政务、物联网和互联网等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源,建立行政收集、网络搜集、有偿购买、无偿捐赠、传感采集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数据资源采集机制,不断丰富和汇集数据资源。
3.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政府数据归集,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全市公共数据开放制度,基于资源目录体系制定各部门数据开放目录,明确具体数据开放计划,通过数据开放平台,逐步向社会开放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安全可控的数据集,重点推动安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与社会服务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4.完善数据资源管理机制。
强化数据产权、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和研究,探索形成数据资源定价机制。围绕大数据应用和资产确权,发展大数据资产身份认证、保护产品和服务,推进数据资源资产化。支持数据资源的平台化运营,鼓励企业开展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商业模式创新,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增值服务,探索按需提供数据服务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建立数据交易标准规范,明确数据交易的权责关系,开展第三方数据交易平台建设试点,以国有平台公司为主体,引入民间投资,建立面向全国市场的大数据模型交易中心,鼓励拥有数据的机构、企业通过大数据模型交易中心进行数据模型和数据资源的资产化运营,探索建立通过商业行为驱动的数据共享开放新模式,发展数据资源流通新业态。
(三)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1.建设面向重点应用的专业加速器。
支持企业尤其是数据资源企业,通过整合、挖掘、利用自有数据或公共数据资源,构建面向行业应用的数据资源库和专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并依托数据平台聚合产业链企业,打造大数据应用的产业孵化和协同创新空间。重点支持在游戏娱乐、网络视听、健康医疗、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行业领域建设一批大数据专业加速器,面向行业应用,开发具有行业特征的大数据检索、分析、展示等技术产品,开展数据资源、建模分析、系统集成、平台运营等基础服务,提供面向数据分析的在线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理解、语音识别、空间分析和大数据可视化等智能服务,形成垂直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2.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形成一批支撑共性技术应用、服务产品研发测试、汇聚数据资源信息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用户提供研发设计、计量、评估、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技术服务。支持建立大数据相关开源社区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面向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软件开发和平台运营服务。强化市信息安全检测管理平台服务功能,支持大数据安全服务平台、大数据安全开发与治理中心、大数据安全实验室建设,开展等级保护设计咨询、风险评估、预警响应、容灾备份、标准验证、电子认证等安全服务业务,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帮助用户增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引导大数据产业安全可控和有序发展。
3.提升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水平。
构建工商登记、纳税申报、人事管理、法务咨询、项目申报、行政审批、政策咨询等专业化、国际化服务体系,提供市场分析、应用推广、法律法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等商务服务,满足“一站式”服务需求。引进和培育大数据产业咨询、服务、运维企业,发展第三方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安全、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服务。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团组织围绕大数据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开展以技术、产品、人才为重点的产业链优化提升服务。
4.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鼓励金融服务机构、数据评估机构积极提供数据交易和撮合服务,完善以数据交易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丰富数据金融衍生产品,加快推动数据跨区域、跨行业流通。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大数据产业,鼓励设立一批投资于大数据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面向大数据应用,推进数据资源的资产化运营,助力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
(四)壮大企业主体力量。
1.加快招引国内外重点企业。
以国内软件百强企业、互联网百强企业、国内外知名大数据创新及应用骨干企业等为目标建立企业名录,实施动态跟踪管理,为高效、精准招商提供依据。结合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突出招大引强和项目牵引,将龙头企业引进和重大数据资源类项目、服务平台类项目及研发创新类项目落地相结合。围绕研发设计、应用服务等产业链薄弱环节,综合运用小分队招商、机构招商、会展招商、产业集群招商等手段,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产品应用广泛、产业带动性强的国内外知名大数据重点企业,集聚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的研发、服务、交易和结算总部。
2.加大本地企业培育力度。
实施本地有根企业滚动培育计划,对本地大数据领域“瞪羚种子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集中数据、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要素供给予以积极支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营造服务环境优、要素成本低的良好氛围,通过行业数据优先开放和市场准入优先支持等模式,着力培育一批数据资源富集、创新能力领先、品牌价值较高、市场拓展能力较强的大数据本土企业。
3.推动行业骨干企业转型发展。
依托成都良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着力推动传统的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原有产品的功能、性能以及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农业、工业制造业、能源、金融等行业骨干企业利用积累的行业数据资源,提供大数据相关的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
(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大数据核心技术突破。
推动成都大数据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支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产业研究院、联合创新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加强大数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鼓励以大数据产业联盟、相关行业协会等组织为依托,支持企业在数据采集、存储、应用等领域协同创新,以应用驱动核心技术突破和发展。
2.支持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创新。
支持重点企业牵头设立大数据工程实验室、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产业创新平台,促进大数据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研发创新合力。支持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发挥技术交易平台功能作用,以技术创新为牵引,促进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创新。
3.推动大数据创新创业。
支持成都天府新区、郫都区、中国电信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大数据双创中心,引进或建设一批大数据双创孵化平台和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开放式大数据双创平台,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三级孵化体系,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双创服务体系。引进大数据领域国内知名咨询机构在蓉设立独立分支机构,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顾问、产业政策、检验检测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者提供资源对接平台。
(六)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1.加强大数据行业组织建设。
鼓励和支持建立大数据产业联盟、开源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聚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促进产业链协同、关联企业协同和区域间产业协同,形成发展合力。引导组织内部企业协作配合,促进企业、行业间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协作,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信息、互动发展和协同创新。
2.鼓励龙头企业开放要素资源。
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大数据创新空间,搭建开放创新平台,向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团队等各类创新主体开放数据、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要素资源,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协作配套的产业生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和共享资源,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合,形成共融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
3.拓展大数据平台型服务业务。
鼓励和支持在蓉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建设大数据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聚合数据、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加强对核心数据资源的分析利用,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业务全流程的应用,以数据驱动重点行业快速发展。
(七)加快政府市场开放。
1.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大数据相关服务机制。
推动政府市场向大数据产业开放,以“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为原则,推动大数据服务纳入成都市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畴,研究编制成都市政府部门采购大数据相关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向社会公布政府购买大数据服务的种类、项目、性质和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预算编报、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的规范化流程,并不断探索首购、订购、服务外包等政府采购形式。
2.扩大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大数据服务采购。
以扩大政府市场开放为聚焦,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导向,围绕城市管理、市场主体监管与服务等领域使用大数据相关服务的需求,支持政府部门通过委托、特许经营、战略合作等方式向社会力量采购相应服务。围绕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需求,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相关大数据服务的范围和力度,支持政府部门逐步开放教育、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体育、交通运输、农业服务、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采购市场。
(八)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
1.开展重点行业应用示范。
聚焦成都市支柱、优势产业以及重点发展领域,优先选择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以及游戏娱乐、网络视听、金融保险、电信等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基础较好、应用需求迫切的行业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拓展大数据在行业领域的应用市场。组织开展面向各行业领域的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调研,编制成都市大数据重点行业试点示范要素条件清单,确定试点示范规模和名单。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高标准规划一批大数据行业应用示范项目,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优秀大数据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参与建设。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典型案例评选,推动试点示范经验交流、成果展示以及宣传推广,不断扩大大数据行业应用的影响力。
2.强化行业大数据服务对接。
搭建面向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供需对接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大数据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获取用户以及传统企业低成本获取各类服务和资源提供高效对接通道,推动供需双方的精准有效对接。围绕成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以及大数据产业市场空间拓展需求,组织专题供需对接会,邀请行业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传统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参会洽谈。面向成都重点行业企业,组织开展行业大数据解决方案推介会,推动成都大数据行业应用市场拓展。
3.发挥信息消费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信息消费引领产业变革的作用,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支持引导大数据相关服务消费,释放市场需求,推动成都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海量消费信息、挖掘市场需求、提升产业价值,不断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发展新业态,促进面向消费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市场拓展。
(九)助力跨区域市场拓展。
1.打造“西部数都”品牌。
鼓励政府部门联合重点企业或联盟机构,策划组织成都大数据产业、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推介大会,向国内外企业和用户宣传推介成都的投资环境、产业载体、优秀企业和重要产品,提升成都大数据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球的“西部数都”品牌。策划制作宣传资料,运用智能终端APP、微博、微信等新型互联网品牌推广方式,与知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开展合作,宣传成都面向大数据产业的投资环境和政策优势。加大对成都大数据企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和激励力度,鼓励成都重点企业实施品牌推广战略,着力塑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产品和服务。
2.组织重大行业展会。
积极争取承办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等国际级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分论坛、峰会等活动,全面展示成都市在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体系、供给体系以及市场体系构建方面的进展和成果。支持成都举办全球大数据峰会、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数字世界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C3安全峰会、全国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等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议和赛事,营造产业氛围,扩大成都大数据产业影响力。
3.支持企业“走出去”。
构建对外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面向重点领域的境外投资环境库,为成都大数据企业“走出去”提供各国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制定和利用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支持手段,支持成都大数据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制定合作项目贷款贴息、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等优惠政策,支持成都大数据企业与海外企业加强合作。鼓励成都骨干大数据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组建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开展跨国并购,提升企业的海外市场参与度和话语权。
五、空间布局
以增强成都“五中心一枢纽”的功能为导向,围绕“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统筹区域优势产业和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两带”的大数据产业布局:
“一核”:依托成都天府软件园大数据研发基础,向成都科学城和成都物联网产业园延伸,凭借国内外创新资源和大型数据中心聚集优势,形成覆盖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和双流区的大数据研发运营核心聚集区。
“两带”:“产业创新引领带”和“智能应用发展带”。

“产业创新引领带”:已有省信息安全(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省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等成熟园区规划,以“一核”为起点由北向西延伸,覆盖武侯西部智谷、锦江文创产业园、成华东郊音乐基地、金牛西部地理信息产业园、青羊工业总部基地、郫都菁蓉小镇、温江成都医学城、崇州大数据产业园等地,未来发展以产业创新为重点,打造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网络视听、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健康医疗、信息安全与处理等各具行业特色的产业创新集聚区,形成沿成温邛城市走廊的产业创新引领带。

“智能应用发展带”:紧邻成都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一核”为起点由南向东延伸,沿龙泉山东侧工业发展走廊为载体,内含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等重要的交通及物流集散功能区,加快聚集以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智慧交通和现代物流产业,开展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形成覆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智能应用发展带,最终打造成为“西部数都”融合型数据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
对于成都其他区域,立足于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整合各地优势资源为导向,以小城镇和特色场景大数据应用为补充,促进重点区域与周边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全市大数据产业承载能力,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工作体系。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并协调推进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建立大数据产业推进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大数据产业推进工作纳入目标绩效管理。设立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和项目推进提供决策咨询。组建大数据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全市数据资源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全市数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数据资源目录体系的规划与实施,承担政府数据共享交换、统一开放和开发利用等技术支撑工作。组建市数据资源国资平台公司,发挥国有平台公司的基础性、引导性和功能性主体作用,引入社会资源,构建全市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开展政务数据资产的市场化运营,支持大数据行业应用和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产业加速器等建设和发展。
(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落实国家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制定出台我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完善政务服务、财政投入、政府采购、应用示范、产业载体建设、重大项目实施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配套,营造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大数据产业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加强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健康有序的大数据产业市场环境。
(三)健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构建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我市大数据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培养本土大数据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技能性人才。加大大数据尖端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海外跨行业、复合型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创业。优先支持将大数据领域“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专家、科技人才纳入“蓉城人才绿卡”管理,在落户、购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居留和出入境证件申请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
(四)加强财政支持与产融创新。
整合现有的各项产业扶持资金,加强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构建、重大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加速器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大数据产业金融服务,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大数据资产证券化,鼓励大数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成都发展基金成立大数据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发挥引导放大作用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向成都大数据应用创新领域聚集,开展针对大数据企业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鼓励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数据应用开发等相关工作。
(五)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和公共数据共享绩效评价机制,明确各部门数据管理及使用的职能职责,提升共享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按需共享及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探索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数据应用的统筹管理及行业自律,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数据合规应用的监督和审计,加强流通环节的风险评估,保障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制定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力度。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管理规则、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切实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审计安全和数据利用安全。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监测响应体系,加强安全评测、电子认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基础性工作,提升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名词解释:
IDC(Internet Data Center):即互联网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可靠性认证方面,较具权威的Uptime Tier认证将认证等级由低到高分为T1、T2、T3、T4四个级别,T3级别处于业界较高水平。T3数据机房允许支撑系统设备任何计划性的动作,且不会导致机房设备的任何服务中断。
TB、PB:计算机中的储存单位,1TB=1024GB、1PB=1024TB。
数据集(Data set):又称为资料集、数据集合或资料集合,是一种由数据所组成的集合。
元数据(Metadata):又称中介数据、中继数据,为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用来指示数据存储位置、历史记录等,支持资源查找等功能。
行业加速器:为推进全市专业性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各界聚集数据资源、培育壮大企业、形成产业加速器,为大数据创新创业提供数据共享共用服务,2016年底我市提出打造若干个专业性的大数据行业加速器。
态势感知:一种基于环境、动态、整体地洞悉安全风险的能力,是以大数据安全为基础,从全局视角提升对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响应处置能力的一种方式。
大数据一体机:大数据一体机是面向大数据存储、处理和展现全环节的软硬一体化方案型产品。
大数据模型交易中心:2016年底,我市提出打造面向全国的大数据模型交易中心,为历史沉淀数据、新累积数据、衍生数据等提供安全可信的数据交易保障及智能化算法服务。主要功能是将数据输入自动化算法模型,自动输出新产品或新服务,实现数据的安全交易和资产增值,推动数据模型和数据资源的资产化运营。
瞪羚企业:“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稀有而高贵的动物,业界将指成立10年以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的企业形象地称为“独角兽”企业。作为爆发式成长的代表,“独角兽”企业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