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安徽淮南市大数据展示中心体验城市智能运动(2019年7月9日摄)陈彬摄/本刊
◇打破一亩三分地本位主义思想,从企业和群众高频使用、最受益的事项抓起,除痼疾、破藩篱,开放数据,缓解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难题
◇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联动分散在各部门的民生要素,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提高为人民群众办事效率
通过“流水声”的细微变化,“智能漏失监测仪”监测地下水管是否泄漏……
通过“污染指纹库”的自动比对,“监控点矩阵”自动定位偷排污企业……
通过“桥墩体征”的实时感应,“传感器群”实时报告桥梁承压数据……
近年来,安徽着眼于向科技要效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创新;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聚焦专注民生小事,为百姓铺就通往美好生活的智慧之路。 科技破解治理“堵点”“痛点”
3月1日,合肥市老城区一酒店附近,燃气管道内可燃气体出现异常,浓度接近爆炸下限,很危险。
关键时刻,20公里之外,在市城市安全监测中心的超大电子屏上,一条监测燃气管道的曲线同步快速上升,并自动发出报警。
“燃气泄漏!”值班分析师研判确认后,立即上报燃气集团排查处置,后发现为管道阀门松动。经过及时除险,成功避免一起燃爆事件。
“用科技守护城市”曾是科幻电影中描绘的场景,如今依托安全科技、智能感知、云计算等手段,渐渐走入现实生活:一颗高尔夫球大小的智能监测球,可以“听水识音”,精确定位供水管道的泄漏点;为流水提取与固定“指纹”,准确追溯污染排放源等;为桥梁、供水等管道装上数百个传感器,感知这些城市生命线的“身体变化”……
在安徽,从省会合肥到同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的铜陵、宣城、芜湖等城市,历经多年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老百姓在生活中已经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科技便利。
“您好,‘城市超脑’抓拍到铜峰农贸市场内有未戴口罩现象,请您及时处理。”
在安徽省铜陵市的8个农贸市场内,只要有人员未佩戴口罩,“城市超脑”便会依托市场内的190路摄像头“眼睛”,进行抓拍并及时推送给农贸市场现场管理人员和市场监管局分管领导,进行劝导处理。
“疫情期间,‘超脑’利用大数据行程追踪、人脸识别等手段,能自动发送返城人员信息给社区工作者,还能24小时自动巡查防范人员聚集,大大节省了防控人力。”铜陵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方永杰说。
在宣城,交通系统配上“智慧大脑”,可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交通流量,智能设置信号灯时长,有效减少拥堵,还能提速交通事故处理效率、自动比对违法车辆报警等等。
“皖事通办”网聚为民服务力量
“在网上填表并上传所需材料,证书就能寄回家。一点没耽误。”疫情停工期间,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安徽分所人事主管朱蕾成功为20余名员工在线完成注册会计师注册。
让朱蕾和其他会计师受益的“网”,是横向整合各部门分散隔离信息、纵向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安徽政务服务网。
对于仍必须现场办理的事项,安徽省推行一窗受理,在省政务服务中心分类设立主题、通办、专业三类综合窗口,受理窗口减少80%;并大力推进跨部门并联审批,让百姓“进一扇门,办多家事”。
安徽近年不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以数据开放释放“数字红利”。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8)》,在透明度指数省级政府榜单中,安徽位居第1,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数字开放,最怕‘一亩三分地’本位主义思想。只有真放权、真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办事不求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分析说,安徽省拿出自我革命的精神,从企业和群众高频使用、最受益的事项抓起,除痼疾、破藩篱,大大缓解了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难题。
2019年底,为完善升级“移动办”“就近办”等政务服务,安徽提出依托原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新型全省政务服务“皖事通办”平台,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如今,“线上办”已成为安徽企业和群众办事首选。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重任务,更加速了政务服务走向数字化。安徽全省线上办事率提升至95.7%;省级进驻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地市平均达97%,推出64项跨部门热点事项“最多跑一次”。 绣花功夫串起民生要素
合肥市民周大姐近来发现,以往常见的窨井盖松动、噪音消失不见了,车行路上几乎感觉不到“轧井盖儿”。
一个个窨井盖虽小,却反映出大民生。要让遍布全市的100多万个窨井盖都“服服帖帖”并不容易。这些井盖产权分属13个单位,数据信息难以共享。
合肥专门成立了城市窨井设施监督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成员来自20多家单位,将分属于不同单位的民生要素有效联动。“大家通过琢磨试验,一点点加大尺寸,边窄容易松动、边宽又会翘边。经过一年摸索,找到较为合适的15厘米尺寸。”合肥市市政设施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盛文说。
以往城市窨井盖管理,靠井盖上写着的字来分辨归属哪个单位,如写着“电”的属于供电公司。一旦丢了井盖,就很难找到归属部门。合肥给窨井安上了“身份证”——在其内壁上安装标识牌,写明产权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有效提升日常投诉处置效率。
作为城市居民的家园,小区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载体。在宣城市,一些小区乱象曾饱受诟病。“小区内乱搭乱建、占用消防通道现象普遍,十分危险。业主群投诉很多,却迟迟难以解决。”宣城市银桥湾小区物业原负责人刘勇说。
自2019年11月起,宣城市启动市区住宅小区管理水平提升专项行动,由街道办事处联动住建、城管、消防等不同部门,进行联合整治。
“有的一个小区就集中拆除54户占用高层消防通道的违法建设,一举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宣城市房地产事业发展中心物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保来说。
202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改造城镇老旧小区700个以上,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7.5万个,城市绿道600公里。
用“绣花功夫”加强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安徽省各地政府的共识。蚌埠市提出“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开展物业企业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等;淮南市提出“在创造美好生活上再突破”,从老百姓家门口做起,新增城区停车位3560个等。
“社区治理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王云飞说,一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老百姓百分之百的大事。不断提升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及时纾解“微堵点”“微痛点”,消解矛盾于未然,将带给人们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汪延代群张紫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