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城市数字化“一池春水”
来源:南方电网报 更新时间:2020-04-29

  编者按: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镇化展望》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将近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然而数千年来,在我们亲手构建起的城市之中,我们却从未读懂它。

一直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出现。

得益于此,城市信息共享App、政务服务平台、城市应急管理平台……所有的数据都在一个平台上奔跑,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统一运维。

如今在不少城市,不用再去各种办证大厅,轻触手机,输入要办的事项,即可轻松办理。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理想化,甚至不可思议?在广东、浙江部分城市,这些基本成为了现实,利企便民、人民满意、亮点纷呈的“智慧城市”正在加速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发展路径或有借鉴意义。

从容的底气

从建设运营模式看广东数字政府的宏大叙事

点开微信里的小程序“粤省事”,可以看到粤康码、防疫便民服务、防疫咨询等诸多功能,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这些“指尖服务”为企业办事、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捷。

作为“数字政府”改革的首个成果,广东“粤省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压力测试”中通过不断地迭代更新,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有力支撑疫情防控。

自2018年启动“数字政府”建设,广东人就在原有的城市管理经验上去其糟糠,取其精华,加之将人工智能与一众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作用于城市的治理,短短三年时间,用代码与服务器构建起了一座庞大的“数字政府”。

这是多年来广东“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广东在城市治理实践中破解民生难点、痛点,优化公共治理、公共服务,带来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

借力“粤省事” 数字防疫的广东样本

进入公共场所前,掏出手机“亮一亮”粤康码、穗康码已经成为疫情期间广州市民的一个出行习惯。

时间回溯到1月30日,那是大年初六,经过几个日夜的鏖战,“粤省事”正式上线“疫情防控服务专区”。

全国疫情实时动态、疫情线索寻人、个人健康申报、发热门诊查询……12项防疫服务功能的相继推出,让广东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群防群治和政务服务上,迎来“数字政府”的强力支撑。

疫情形势变化迅速,广东“数字政府”快速跟进。刚进入2月,专区就新增了司乘“入粤登记”、网格居民健康情况采集等7项服务,一周后又推出疫情防控“粤康码”、出具解除医学观察电子告知书等6项服务。为助力企业科学复工复产,“企业员工健康信息申报”“中小企业诉求应答平台”等功能火速上线。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群众防疫守住了“健康大门”,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怎么办?

广东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在广东政务服务网、“粤商通”同步上线,向全省1200多万商事主体提供丰富政策资讯和网上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健康管理在线化、数字化,力促复工复产与防疫防控两不误。

作为继“粤省事”移动民生服务平台之后推出的又一重点政务应用,去年8月,依托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基础支撑体系,“粤商通”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上线。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粤商通”累计下载突破75万次,企业总注册数突破69万,累计访问量突破2700万次,服务事项达557项。

发力数字化 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数字化转型是“刀刃向内”的“指尖革命”。

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广泛存在,业务系统技术水平低、应用领域窄……2017年年底,也就是被列为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的前后,广东省直面这些短板,掀起政务服务“指尖革命”。

其实早在2014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开启由省级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元年。

201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正式吹响“数字政府”建设的号角。

2019年,广东又将“数字政府”列入该省13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的关键举措。在此背景下,广东充分发挥互联网产业优势,充分吸收互联网思维精髓,如以用户为中心、流量为王、体验至上、快速迭代、搭平台聚生态等,同时增加政府对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形成了“政务互联网”思维,实现了数字政府内外一体化。

对内,通过持续的数据治理,打破信息孤岛和系统烟囱,拉通跨部门、跨层级的事项、系统、数据,不断优化政府内部的行政审批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

对外,通过打造线上移动端、电脑端,以及线下窗口、实体终端多种渠道体验一致的政务服务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事项可以通过小程序、APP、自助终端等渠道“指尖触达”,群众刷刷脸、动动手指,就可享受指尖办、随时办、随地办的便捷体验。

管理做减法 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

近几年,在落实数字政府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部分省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政府发展模式,如浙江省注重“优化用户体验”,江苏省强化“智慧城市建设”,广西提出数字政务一体化打造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

广东的“数字政府”建设则是以“整体型政府”理念为牵引,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和业务协同。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数字政府建设从硬件为主向以综合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为主的方向转变,有效打破数字政府治理主体之间及这些主体内部存在的信息壁垒,使信息进行充分共享、有效整合,实现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治理。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广东55个省直部门实现互联互通的数据可以达到14350项,全省数据量达到95亿条。而在改革前,广东省直每个单位都有信息中心,省直自建系统多达1068个。

在统一省直部门的数据后,又出现一个问题,数据中心谁来进行维护运营?

与以往由政府部门自己建设运营不同,广东“数字政府”建设引入了“最强阵容”:由腾讯与三大运营商合资组建数字广东公司,并与华为合作,统筹开展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工作。

“在外界看来,‘粤省事’是实现集约化的一个平台、一个入口,但背后是庞大的数据支撑系统。”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广东撤并调整省信息中心和省直各部门44个内设信息化机构,统一到政务数据管理局一个部门,同时公安、民政、人社、卫生等55个部门1.4万个信息项数据实现了互联互通。

在“管运分离、政企合作”模式下,这个最具“互联网基因”的数字政府应用,成了一个“爆款应用”。后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粤省事”平台实名注册用户数超3000万。

数字政府“跑”过概念期,进入落地期,发展路径清晰明朗。数字政府的建设,不再是传统政府的技术化加成,而是系统性的全方位变革。在这背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锐意改革和新科技应用落地重叠交错的新一轮浪潮。

城市的觉醒

从杭州“城市大脑”的实践看浙江政务能力提升

我们每天醒来,习惯打开手机看下天气如何,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一座城市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串串数据流开始的。

在杭州,早高峰来临前,位于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城市数据大脑”就已快速运转,分析研判路面情况,调整红绿灯信息时间,把交通信息反馈给市民,引导他们避开拥堵。

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政府决策和城市治理,刚满四岁的杭州“城市大脑”,正在全面、深度影响并改变着这座有2200余年历史的城市。

应运而生 城市大脑始于数字治堵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柳永笔下的杭州,古称临安、钱塘,自秦设郡县以来,建城共计2200多年。

但是两千多年来,截至2017年,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在这座风帘翠幕的城市之中,一天的道路之上究竟行驶着多少奔驰的骏马与香车。

“政府能否开放部分数据资源?”“不同部门的数据五花八门,怎样统一调配?”“如果算法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时间退回到2016年4月,在政府专班与企业的无数次讨论甚至争执中,杭州城市大脑开始孕育。

所谓城市大脑,是为城市生活打造的一个数字化平台,将原本散落在城市生活中的数据汇集起来,并通过整合分析,实现对城市的指挥、调动和管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曾经给出这样一个答案:红绿灯和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尽管在同一根杆子上,但此前它们的数据从未连接过。

杭州城市大脑诞生之初,就是要打破壁垒,缩短这个“最遥远的距离”。彼时,杭州是个名副其实的堵城。数据显示,当时杭州城市快速路处于严重拥堵状态下的时间跨度长达10小时,市中心经常处于严重拥堵状态。

大显身手 数字城市赋能区域治理

位于钱塘江畔的云栖小镇是一个云计算产业生态聚集地,涉云企业321家。

在这里,如果你将车停在路边,几分钟内你就会收到一条提示短信,告知你这里有违停拍照,同时还会给你推荐附近有空余车位的停车场,你可以点击短信链接导航直达。进出停车场,进口没有了道杆子,大大节约了等待停车的时间,而离场后也是快速驶离,事后缴费,两不误。

从“治堵”走向“治城”,停车愈发便捷就是浙江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的又一个生动缩影。截至2019年底,杭州城市大脑已建成涵盖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

落地四年,杭州的城市大脑不仅以庞大的代码与视觉图像洞悉了这个城市中每个角落的一举一动,这个大脑的中枢神经还不断向社会各领域延伸,交通、文旅、医疗成为高频应用场景。

数字浙江,已经渗透到浙江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在浙江,城市大脑正时刻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取号排队,递交材料,缴费,取证,进门一小时左右,一本崭新的不动产登记证书就能到手。小孩出生后在资料准备齐全的情况下,一次性便办理了出生证、预防接种证、落户、参保等各项事务,完成“出生一件事”办理。

从原先户籍所在地办理到如今的全城通办,从原来跑多个部门窗口到现在一事联办,从原来的重复填表到现在的填一份表,为市民带去便利的背后正是数据的归集与共享。

未来已来 联手破信息孤岛

随着城市之中人流量与影响因素的愈加增多,如何改造一座城市,其难度早已远远超越了摩西时期的“用斧子开路”。

因为它的治理所需要的数据量级以及处理能力,早已超越了一个政府部门所能触及的能力范围。

记者通过梳理浙江省政府网站公开资料发现,其实早在2012年以来,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但问题也很明显,部门间数据不相往来,甚至同一个部门内部不同业务线也不相通,于是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

杭州的信息孤岛曾经有多少个?2017年底,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数据显示,杭州全市61个市一级部门和34个市直属企事业单位,共建有信息系统899个、数据库627个、数据库表60余万张。

信息孤岛如果没打破,数据难以成为资源,“城市大脑”也会“缺氧”。

2018年8月,杭州数据资源管理局、公安局、城管委等数十个政府单位、提供技术支撑的企业和云栖工程院的100多位常驻人员,组成17个专班,进驻云栖小镇的研发基地办公,杭州再次吹响数据归集共享集中攻坚的集结号。截至2019年1月5日,归集59个部门近293.6亿条信息。这些数据通过清洗、归类、标注、上架等工作,可按需即时调取。

成效立竿见影。杭州去年585项公民个人事项实现“一项通办”,“杭州办事服务”APP上线即办事项310个,81项“一件事”全面实现多部门联办、“网上办”和“掌上办”。

自此,城市大脑的应用从交通拓展到城市治理领域。各部门可通过其中枢系统的数据融通,有效调配公共资源,用全新方式治理社会、服务民生、支撑决策。对不少政府部门来说,城市大脑不仅推动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为政府自身的数字化治理提供了内生动力。

■快评

数字化转型需敢于打破壁垒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兴起,很多大型企业已加速数字化转型,作为政府部门,站在管理和服务这两个基本职能的层面,也与时俱进,甚至领风气之先,数字化转型的步子迈得更快。

不管是广东的“数字政府”还是浙江的“城市大脑”,两者只是表述上的差异,其内核都是把握信息社会加快转型的契机,以数字化建设为核心,建设全社会共享的、可示范的“智慧城市”,为实现政府职能的提升和城市的发展注入信心与动力。

我们从广东和浙江两个经济强省看得见的变化,是不断增加的便民惠民服务,持续提高的城市治理效率。看不见的变化,政府部门敢于打破数据壁垒,找准数据治理的方向;还有全新的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了政企各自“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考察时,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运用城市大脑,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实现大数据的场景化落地。通过数字赋能,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生活场景,正在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丰富人们的消费体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就电力行业而言,电网本身为物联网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像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特大城市集群中,电力光纤布到了每一栋楼下,离真实用户的终端就“一步之遥”。对于电网企业来说,数据底色如何?流程、制度和标准能否适应数字技术和平台架构的考验,面对作为用户的群众,如何逐步从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向打磨“最后一米”迈进?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回答,数字化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