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来源: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山东省莱州粮食收储中心是一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粮食物流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家企业的粮食流通链条涉及农户(生产者)、收储站和储备库(收储)、管理机构(调运)、农业银行(信贷)、财政部门(补贴)等环节。该企业的信息系统不仅是一套物流管理系统,而且是以粮食流通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供销供应链,既是一种新型的流程,更是一种企业(及有关单位)之间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更可喜的是各个方面都受益、都满意。但是像这样的拥有较为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在我国还很少,不具有普遍性。

虽然严格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目前还极为罕见,但是值得欣喜的是供应链思想正在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种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去,这就是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来协同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使得整个供应链都能受益。

那么,我国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想必这是IT业界及物流企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3个层面的需求带“热”应用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之中,所以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既带有一般行业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分析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的因素。

基础信息化需求仍是主流。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这是所有行业信息化的共性问题、基础问题。物流企业同样也不例外。

涉及流程改造的信息化需求日渐突出。企业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此类信息化建设涉及流程,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

第三个层面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例如销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的自动补货系统来管理,生产商的生产计划根据销售商的市场预测来安排等等。

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由浅入深的,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逐渐展开的。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是要有信息化基础为起点,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又要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由于我国现在是利用后发优势,希望通过更短的过渡时间走过许多跨国公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说明处理得好可以缩短这个进程。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对症下药,反面会适得其反,甚至伤筋动骨。我国目前在推广现代管理技术的时候,ERP的不成功率很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三个层面的需求,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究竟在哪一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就盲目开方下药。

循序渐进的信息化之路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仍处于第一个阶段,即要用少量的投资,解决业务各流程的信息化问题,目标是建立决策依赖信息、数据的机制,其中特别是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去。此类需求占企业的主体。少部分基础较好的物流企业已经进入了第二层需求,即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这样的企业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可以为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证和数据基础。此类需求占企业总需求的比例虽然还不大,但增长比较快。进入第三层的我国物流企业目前还是凤毛麟角。但是并不是说供应链思想在我国不适用,相反地,如果有意识地宣传、探索供应链理论和实践,可以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目前,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处在以信息化的基本内容为主的系统建设阶段。例如,大型制鞋企业奥康集团采用了用友的网络分销管理系统,实现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经营决策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通畅的问题。最直接的效果,也是更关键的,就是可以使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灵活,从而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可以说,这是当前制造企业、分销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中最典型、最基础的应用之一。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一种决策依赖于信息的机制。

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物流成本效益核算方法,使物流成本和效益分摊至各物流环节,通过系统的分析,为改善物流流程提供决策数据,不断分析,不断改善,使物流系统的运作和总体物流效益逐步趋向最优化。

一般来说,流程的改造必然会涉及企业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变革,难度比较大,所以经常是一个个环节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以流程改造为主、具有较强操作优化功能的系统多数是在供应链的一些关键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的,例如集中采购、集中库存、运输优化管理等。一汽集团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就是这样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系统。在上马系统之前,一汽集团的零配件采购分散在许多部门,管理分散、采购政策和标准不统一、采购行为不规范,造成物资资源“散、乱、差”的局面。经过流程改造,确定了集中采购的新模式,成立集团采购部,建立采购资源网。经过实践运行,这套系统得到用户一汽集团采购部的好评,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许多例子证明,集中采购一般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的510%。

再比如,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整车仓储电子化管理项目是操作过程优化的一个典型系统。该系统根据优化理论,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可以在仓储面积、车型集中管理和存取顺序等多项约束条件下进行仓储方案的优化,确保每天的运行都在高效率、低成本的状态,常年运行下去的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可以说,信息系统能否在线地提供高效、优化的操作运行方案是衡量物流系统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因为这些系统每天都在运行,积累的效益(或者是损失)是巨大的。

典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在国内物流企业中还凤毛麟角,但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制造业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多半是ERP的某种延伸,连锁分销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则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柱。这一点说明制造业的物流外包在短期内可能发展的不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