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俞敏洪:疫情下的教学,暴露了城乡信息化建设差距
来源: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0-05-29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除了在自己的公众号“老俞闲话”中每天更新“政协日记”之外,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还在去人民大会堂的路上开起了直播,与网友们畅聊提案,很快,就收到网友们的建议邮件上千条。

5月27日,他也做客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全国两会的视频直播间,就疫情之后的在线教育、地面教育发展趋势,公立学校教育变革,城乡教育均衡,留学生招生政策等话题接受专访。

作为第十一、十二、十三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至今已在两会提交了近30份提案,主题涵盖教育均衡、教育信息化、高考改革、民办教育、家庭教育、大学生发展、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

其中,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可以说是俞敏洪最为关注的话题,几乎每年他都会向大会提交相关提案。这次依然不例外,他的关注点落在了利用5G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上。

“这次的疫情之中,老师和学生需要通过上网课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这也暴露出了中国城市和乡村之间信息化建设的差距。”俞敏洪认为,应大力支持在乡村学校区域搭建5G微基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乡村学校5G网络覆盖,在网络基础建设和服务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与此同时,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也使在线教育等平台迅猛发展,而地面教育培训则呈现出较为艰难的生存局面。对此,俞敏洪向澎湃新闻表示,接下来教育培训行业将面临“洗牌”,一些科技力量不足、利用在线平台的能力不够的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或将遇到生存困境,“学生可能会转移到服务条件更加好、更加完善的大的教育公司中来。”


俞敏洪。受访者本人供图

疫情过后,教育培训市场将面临“洗牌”

澎湃新闻:疫情导致学校一段时间以来无法开学,上网课成了老师和学生们的一种教学手段,在线教育平台也在这场疫情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目前,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学校开始陆续复课,待疫情彻底解除后,线下的教育将会重启,那么线上教育是否会经受“过山车式”的冲击?接下来将会呈现出怎样的一个发展状态?

俞敏洪:这次疫情导致所有的学生都变成了在线上课,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都开始利用各种各样的平台做在线教育。随着疫情的常态化,中国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以后,后续不管公立学校还是培训机构的学生都会逐渐回到地面上来。

回到地面是否会对在线教育形成一定的冲击?其实这次的疫情过程中,在线教育已经分成了两股发展的力量。

一股是为地面学生提供服务,涉及到在线教育平台等,这些学生回到地面以后,这些平台上的学生使用量会大大的减少。但是因为平台本身就在,而且平台可以用做会议系统,所以对平台不算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另外的一股力量,就是真正的在线教育,并不是从地面搬到线上的,而是本身就在线上,然后线上继续发展的在线教育公司。在疫情结束以后,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学生退却的现象。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为学生业余时间提供的教育系统。这次的疫情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在线教育跨越时空的好处和效率,所以在疫情结束以后,就算地面的学生全部回到了地面,但在线教育依然会形成一个发展的势头。这个势头之下,全国从城市到乡镇的不少学生,还会坚持待在在线平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所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

澎湃新闻:因为这次的疫情,很多中小型的线下培训机构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接下来他们将如何生存?教育培训市场是否将出现一种“大洗牌”的局面?

俞敏洪:接下来不太容易出现所谓的“大洗牌”局面,但是“洗牌”是会发生的。比如一些中小型的教育培训机构,由于他们的科技力量跟不上,利用在线平台的能力不够,就可能遇到困境。学生可能会转移到服务条件更好的、更加完善的大型教育公司。

另一方面,疫情之后的地面教育不会再回到原来那样完整的地面教育状态。因为大家已经体会到高科技加上在线的力量给教育带来的辅助作用。所以,等到一切都常态化以后,地面的学校或教育机构,依然会利用在线的工具来完成他们教育的一部分使命,包括学生的补课、作业的碎片化讲解、作业的搜集等,在线完成作业以后的数据的收集,和学生学习的习惯、行为的收集,都会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教育的组成部分跟地面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和切换,这将会是未来的一种常态化。

澎湃新闻:对于公立学校来说,这场疫情带来了哪些的启示与改变?是否会影响今后的教育方式?

俞敏洪:这场疫情让几百万公立学校的老师一夜之间都学会了在线教学。原来这些公立学校的老师对在线教学很多是不屑一顾的,因为他们觉得永远用不上,学生就是要到学校来上课,他们就是要跟学生面对面的。当然,跟学生面对面依然非常重要,但是这一次的疫情到来,所有的老师没办法和学生见面,但又要停课不停学,这就迫使所有的公立学校的老师都变成了在线教学的老师。经过这三四个月的实践以后,很多老师已经非常熟练地应用在线教育系统和平台给学生上课。

所以,等到疫情退去以后,老师和学生重新面对面,公立学校的老师一定还会沿用在线教育的某种优势来继续为他的学生提供服务,因为不少老师已经很习惯用手机或者电脑给学生上课了,并且还从中间已经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他们在疫情结束以后会继续用下去。

疫情下的在线教学,暴露中国城乡信息化建设差距

澎湃新闻:这场疫情对于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同步的,生产生活都在历经停滞,包括乡村教育。我们也注意到,城市中因为硬件、软件条件都具备,所以在线教育比较容易实施,但是对于设备、网络、环境、教学水平等资源都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优质的在线教学是比较难实现的。你对此有哪些思考?

俞敏洪:这次的疫情真正暴露了中国城市和乡村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差距。

原本,中国在乡村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把信息化接到学校里面去,所以农村学校的宽带、视频设备等都是比较完备的。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学生在乡村也必须待在家里学习。所以这次的疫情非常严重地暴露出,中国乡村地区信息建设不完备。

大部分乡镇地区现在只有2G和3G,4G非常弱。我跟运营商聊过,他们说,要在农村地区布那么密集的4G,会一直亏本,毕竟农民消耗流量相对来说比较小。但这一次所暴露出的问题,使得农村地区不得不考虑加快4G甚至是5G的布局。

澎湃新闻:你在这次的提案里就提出,可以在农村学校周边布局5G。

俞敏洪:其实可以在农村的中小学周围直接越过4G布局5G。尽管这会加大国家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对于农村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福音。当农村的中小学通过5G的微基站接收到5G的信号,那么远程传输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频,就会变成现实,这对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水平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国际高考移民政策标准太松导致不公平

澎湃新闻:你在今年提交的一份有关完善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提案中,提到了外国留学生录取标准的“超国民待遇”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国际高考移民现象。为什么会提交这样的一份提案?

俞敏洪:其实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这件事情,对我国高校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

首先是文化交融问题。我们留学生越多,对全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越多,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就越多。

同时留学生数量的多少,也关系到我国“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因为只有留学生多的大学,才称得上是国际上的名牌大学。为此,我曾经还非正式地建议过,中国应该拿出一些大学做试点,进行纯英文的教学。因为全世界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是用英文开展的,如果是一个纯英文的大学,毫无疑问,会让这个大学跟世界接触的速度加快很多。但这个提议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实现。

这次我之所以提出这份提案,是因为我发现,有一些留学生实际上是高考移民。所谓的高考移民,就是一些有条件的家庭,觉得直接在中国通过高考进入名牌大学非常困难,他们就在一定时间之内,把孩子移到国外去,购买国外的国籍或者通过定居的方式去拿到外国国籍。因为中国政府规定,只要拿到国外的户籍四年,并且只要在国外连续定居两年,就可以参加中国的留学生入学考试。我认为这个条件真的是太松了。

稍微想一下,现在买一张别的国家的护照其实一点都不难,买完以后,这个学生只要在国外待两年,就意味着他高一出去再到高三回来,参加中国的留学生考试就可以了。这跟那些在中国拼了老命,从一年级读到十二年级再参加中国高考的学生相比,他们就占了太多的优势。所以我觉得,这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需要通过调整政策来解决。

我并不反对移民出去的华侨或者中国人继续回到中国上大学,我只是觉得这个政策条件太松了,给人带来了可乘之机。

澎湃新闻:你刚才提到了“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我们现在打造的是世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但你也提到,我们的教学语言仍以中文为主。如果调整了留学生招生政策,提高了留学生来华高等教育的招生门槛,是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降低我们在国际上高校中的吸引力呢?

俞敏洪:那倒不会。因为只要留学生的录取条件比较高,而且向全世界开放,不是纯粹的为了支援我们的友好国家,他们的学生都会想要过来。比如像美国录取学生一样,国际学生占到15%或者20%都没有问题,国际学生必须是统一的标准入学。我觉得,只要做到这两点,我们的大学招来留学生的水平就会提高。

其次,真的可以考虑有些课程用全英文授课,北大、清华已经有一些课程在用全英文授课,但是这样的课程还是太少了。

澎湃新闻:能否再评价一下当前我国的“双一流”高校国际招生的质量?

俞敏洪:我真的不太敢评价,因为我没有做深入的调研和交流。但在我认识的一些留学生中间,有些人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们来中国,是因为中国有些学科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了,他们想到来这些学科学习。当然还有一些留学生为了未来能够在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希望在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

整体上来说,我是比较支持中国扩大留学生招生的,只是我觉得标准不能降低,或者说,不能给高考移民政策放绿灯放得太宽。

 


央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记者朱宏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通常于3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今年推迟到5月底举行。疫情给不少领域都带来一定冲击,但在线教育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线教育能否破解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在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又会不会发展成教育的“常态机制”?总台央广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全国2亿多学生居家通过在线教育软件进行线上学习,诸多平台都提供了优质、免费的学习资源。据统计,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百兆宽带用户占比超80%,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这个比例却非常低。乡村地区信号不稳定,设备、教育资源缺乏,都成了孩子在线学习的“拦路虎”。俞敏洪在提案中表示,可以利用5G互联网资源提升农村和山区的教育质量。他说:“(针对)如何利用5G等互联网资源提升农村地区和山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包括对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英语老师进行培训,并且用远程方式输送更好的海内外英语教学资源的问题,因为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我调查了一下,对于农村的小学来说,语文、数学都不太是问题,但英语教学真是个大问题。因为好的英语老师在农村待着的可能性更小。”

线上教学在城市中已经司空见惯,但孩子们上网课的情况如何呢?一些家长坦言,虽然老师在线上的时间安排与线下教学保持了高度一致,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督促,再加上缺少互动,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俞敏洪建议,网课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线教育平台更应该注重老师与学生间互动功能的研发,通过增加互动频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一,家长发现,资料和信息的传输比原来更加方便。现在基本都即时性地递交作业和批改作业,还有老师教学资料的上传。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完成以及反馈的过程半径大大缩短了。第二,在线教育现在也有很多互动功能,家长发现,这对孩子来说有一个好处,即互动的频次反而比在地面教育的时候增加了。当然,首先是这个平台要有互动功能,有些平台没有互动功能,就比较麻烦一些。”俞敏洪说。

疫情前,我国线上、线下教育比例大约为1:9,而疫情期间,在线学习成为刚需,约2亿的中小学生与4000万的高校学生几乎全部上网“停课不停学”。从城市到乡村,绝大部分家庭以最快的速度熟悉了在线教育。那么,地面教育会被取代吗?俞敏洪认为,疫情前和疫情后的教育模式会发生改变,但不会因为一件突发事件而改变基础教育的基本框架,因此线上教育并不会取代地面教育。他表示:“其实大部分公立学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都没有考虑到在线模式是对地面教育的补充。疫情之后,包括民间的,还有省直公立学校,会形成一种比较明显的OMO模式。大量的老师已经开始借助线上工具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地面课堂一定会结合在线课堂以及在线的其他信息流来解决学生的一些学习问题,它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地面和线上的结合。”

俞敏洪认为,疫情结束以后,地面教育重点和在线教育重点的分工和合作应该更加明确,形成一个非常紧密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他说:“不管是在线还是地面,对于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设计非常重要。第一个是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长,每一个学生每门课尽量不超过2个小时。因为在线学习有一个特点,孩子如果老盯着屏幕,会比较劳累。第二个是严格控制教学的难度,以同步教学为核心。第三个是坚持小班教学。因为小班教学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所收益。”

危中有机。疫情之后,中国的教育板块大概率会迎来一波市场整合浪潮。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持,线上教育系统的小型机构,有可能难以维持。俞敏洪认为,这将带来新的机遇。“比如现在一些中小机构,由于受疫情的影响,现金流断流等会导致中小机构关闭或者暂时关闭,这样学生流就会流向更大的机构。对于大机构来说,只要撑过这次疫情的难关,就会有一个更好的机会。因为中小机构自己研发平台的难度还很大,所以会迎来一波整合浪潮。有些小机构借助于第三方平台的力量,最后依然会慢慢地起来。这一批不行,会有新的一批起来,依然会蓬勃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