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20-06-04

“云”办案、在线诉讼......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北京6月3日电  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对信息化建设成效与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和分析。报告指出,2019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始终围绕服务一线审判执行工作的核心展开,为建立公正高效多层次诉讼体系提供信息化支撑,审判执行工作因信息化辅助实现了集约高效。

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97.8%的法院支持网上立案,其中高级法院的实现比例首次达到100%;全国支持网上开庭的法院共有2018家,占法院总数的58.2%。2019年全国法院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率达到99.5%,其中2055家法院的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率达到100%,占全国法院总数的59.2%。中国法院围绕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智慧法院体系基本建成,走出了一条法院信息化的中国道路。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法院干警办案受工作场地局限的问题,法官依托“移动办案平台”“移动执行办案平台”等平台,将云桌面系统与移动终端深度融合实现随时随地办公办案。此外,智慧庭审正逐步普及。语音识别技术识别准确率接近百分之百,可实现诉讼参与人发言的实时转化和生成笔录,庭审笔录可由当事人在网上进行核对确认,电子质证功能可对实物性证据进行网络投影供举证、质证,法条可随讲随查、左看右写,类案推送基础数据库日趋庞大要素日趋精准,法律文书可智能辅助生成、智能纠错,电子卷宗同步生成。智慧庭审极大提升了法官的庭审效率和质量。

人民法院信息化实现了有效服务司法为民。报告指出,法院信息化建设找准建设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站服务”的集约化诉讼服务机制的发展方向,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助力法官法院向当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2019年,各级法院为解决异地诉讼难的问题,加速推进跨域立案改革,利用互联网网推动相关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为建设“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的便民立案机制打通线上通道。截至2019年12月23日,全国法院共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9471件。其中,提供省级行政区内跨域立案服务15810件,跨省级行政区服务3661件,73%案件管辖法院实现30分钟内响应。此外,AI技术在法律咨询领域的运用和相关智能辅助软件的研发,为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评估、法律查询咨询、诉前调解建议、业务网上办理、流程公开等多项司法服务。

人民法院信息化实现有效服务司法管理。信息化辅助司法管理是人民法院对内践行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在审判执行案件管理、流程节点管控、人财物管理调配等方面对人为因素的排斥越来越彻底,信息化手段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大数据运用水平也相应得到提升。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全国法院构建人民法院知识型数据生态模式,全面提升司法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积极研发智能化组件,提升大数据平台人机交互智能化水平;加强数据资源联合开发,构建司法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完善系统智能化功能,提高司法管理智能化能力,新增四类案件自动标识、重点案件自动追踪、法官负面画像自动生成模块;基本建成具备内外网存证能力的全国统一“司法链”平台,可以实现核心应用全上链、上链数据防篡改、数据篡改可验证的全流程留痕监管机制,全面保障法院数据安全;通过“数据体检”方式,开展了对53家试点法院的“数助决策”试点工作。

人民法院信息化还实现了有效服务社会治理。各级法院深入挖掘司法大数据价值,坚持以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常态化监控预警和有效辅助科学决策为核心,建立健全司法综合指数体系,研究发现司法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除了直接以司法大数据的形式服务社会治理之外,法院信息化对社会的贡献还以间接改善营商环境等方式呈现。2019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全球营商便利度排名再次大幅提升,中国司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司法质效的显著提升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在世行评价对中国“办理破产”的方面,中国法院因信息技术大幅提升了破产案件效率和透明度,而获得好评。(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