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信息化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
来源: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站 更新时间:2014-05-30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全面实现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发展首都经济的必然选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建成完善的首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全面建设‘数字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王岐山市长为组长的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狠抓落实;刘淇、岐山同志多次批示要求加快信息化的各项工作的推进。

  北京的信息化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绕结合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信息社会、缩小数字鸿沟三大任务,全面深入展开。当前,总体态势良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缩小数字鸿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和法规标准工作扎实推进。

  一、“十五”期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主要情况

  (一) 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信息网络设施。据统计,截止2004年年底,本地网中继光缆纤芯总长度达到338045芯公里,接入网光缆纤芯长度达到449542芯公里,长途光缆纤芯长度132113芯公里,人均光缆长度在全国领先。全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355万户,实际接入140余万户。

  政务专网。据统计,全市有线政务专网由 5个核心节点和31个汇聚节点组成,城区完成500皮长公里,郊区完成750皮长公里。接入单位200多个,覆盖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部门和18个区县,各区县按照集中建设或集中购买服务的方式也建设了区县有线政务专网,基本实现了从市到区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网络连接,目前有400余个系统在政务专网上运行。全市无线政务专网已建成130个基站,一期建设覆盖城区、郊区中心镇和高速公路,用户容量为5万,目前已有市委市政府两个办公厅、公安系统、城管系统、卫生系统、园林系统、水务系统等政府用户入网。计划于2007年上半年达到15万至20万的用户容量。届时,无线政务专网将对奥运会场馆及有关场所进行全面覆盖,支持奥运需求。

  计算机。据对本市18个区县进行家庭调查显示,截止2004年5月,台式电脑的普及率达到60.8%,笔记本电脑普及率达到10.9%。 其中本市农民家庭的电脑普及率为每百户家庭27台。据另外的统计调查,至2003年底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68.3台。

  电话、广播和电视。据统计,2004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847.4万户,同比增长23.9%。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110万门,增长11.9%。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57.5线/百人,增长21%。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35.9万户,增长20.5%。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0.6部/百人,增长17.6%。其中,农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也达到102部。

  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5%,有线电视入户率为62.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2004年内实现了让90个自然村看上电视的目标。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47台,数字电视已在1万多用户中开始试播。4千多辆公交车总共安装了8千多台移动电视。

  无线电管理。据统计,到2004年底,北京市有各类无线电台站72000余个,公众移动通信基站11000多座,无线电管理形势复杂,频率、台站站址资源紧缺。

  (二)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进入新阶段。

  电子政务建设从推动政府上网阶段向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应用阶段全面过渡。全市1186种政府业务,运用信息化实现的有591种;建成726个业务支撑系统,约1000个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初步建立市、区各级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全市政府各部门及各区县共有1020人专业信息化工作队伍;基本完成全市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累计培训了9.3万人。

  信息化全面提升政府能力。涌现出一批应用电子政务实现行政能力大幅提高的典型。如市地税实现信息化覆盖全业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2%税务申报通过网络完成;市规划委内部规划审批全部实现网络化,一年审批业务10455件;初步建成包含510万参保人员的医保系统、失业、养老、工伤、低保等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接入了303家社保所,方便了群众就近办理社保业务;医保信息系统覆盖47898家参保单位,与934家定点医院实现了网络互通,医保基金收缴、病人持卡就诊和经办机构基金审核等功能均在网上运行;市民政系统将低保、婚姻登记、殡葬等所有民政业务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办理,并建立覆盖全市所有社区的信息系统。市财政系统建立了覆盖全市市级预算148个部门970个基层单位的财政管理系统,实现了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国库统收统支的网络化管理;市建设系统的“商品房预售网上签约系统”有效地规范房屋购销行为,并实现辅助宏观决策功能。市监察、园林、卫生等部门应用电子政务提升行政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应用电子政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系统在市政管理、交通、公安、人防、地震、水利、检验检疫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取得阶段成果。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被国信办、建设部列为示范工程;交管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交通流量监控、指挥调度、违章查询,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政管委地下管网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发挥作用;水、电、气、热和土地等资源管理不同程度实现了信息化;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建立的与首都社会稳定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信息化支撑下的重大公共突发性事件处置能力极大提升,在SARS、禽流感期间,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应急指挥中心和13个分指挥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市应急指挥中心已实现应急通信、无线指挥调度、图像监控、视频会议、综合保障的初步整合,系统已经受了几次重大事件、活动的考验。

  各区县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也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我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04年底市级国家机关全部实现软件正版化,并积极支持计算机国产化软硬件的研发和应用。

  (三)信息化促进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政务公开。政务公开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阶段,并采用多种形式为市民提供规范、方便的服务。由市监察局、市信息办和市法制办共同制定的《北京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试行办法》即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

  大力推动网上政务公开,实现5个100%。即政务公开目录100%公开,面向社会和公众的规范性文件100%公开,行政许可100%公开,下载表格100%公开及可用,办事指南100%准确、易用。

  首都之窗网站群服务内容日益丰富、功能日益增强。首都之窗主网站和164个分网站,通过发布政策法规、政府公告、办事指南、审批程序及政府招标等信息,为政府与企业、公众沟通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截止2005年1月,首都之窗网站群开展的网上办公项目共计129项,可提供表格下载921项,文件下载1520项。首都之窗主网站点击次数月均超过6千万,在各分站中,市交管局、市地税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淀区等网站的月点击率均在千万以上。今年开通的“政风行风热线”,截至2005年7月11日11时,共计收到市民来信6154封,日均在120-200封之间,各单位回复4156封。据《2004年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报告》显示,首都之窗服务水平排名全国第一。

  依托北京市政务专网建立了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平台,整合市政府各审批部门的服务项目,统一注册、统一认证、统一申报、统一反馈,实现高效、便民的审批。全国首创的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务“全程代办制”在海淀、怀柔等区县得到较好实施,极大方便企业、百姓办事。

  全市市级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开通呼叫中心25家,坐席数量超过200个,每日呼入量约2万余次,成为市民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2005年3月开通的北京城市管理广播,包括王岐山市长在内的100多名政府官员参与现场直播,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在首都之窗开通了面向国际人士的e-Beijing网站,设置20余个涉及在北京生活、工作、旅游等的栏目,成为国际人士了解北京的窗口之一。 

  (四)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WWW站点数量达到125297个,占全国的18.7%,排名全国第一。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不包括教育域名)达到87371个,占全国的20.3%,全市网民数达到40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27.6%,比例均为全国最高。

  企业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截止2004年年底,本市74.6%的企业建设了内部网络,其中金融保险业全部企业、信息服务业99.2%的企业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工业企业中81.7%建设了内部网络。本市94.5%的企业与互联网相连,4.8%的企业与银行大额实施支付系统连接。

  银行卡推广成果显著。截至2004年末,本市累计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达31817户,超额完成《北京市银行卡发展规划实施纲要》30500户的任务指标,较2002年底增长近5倍。全市累计布放ATM机具3667台,POS机具36035台。2004年银行卡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达99%,异地跨行收单交易成功率达94%,居全国领先水平。银行卡的普及与应用,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持卡消费的增长。2004年,全市累计POS交易金额达到783.9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35.8%。银行卡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医疗和教育信息化全面展开。截止到2004年年底,本市已有7家试点医院开通实名就诊系统,累计发放实名就诊卡21万张,上报门诊病情12万例,部署卡机具760台。

  “校校通”工程进展顺利。本市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小学校园网突破1900个,农村地区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基本实现了校校通。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了校校有计算机教室,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目前,教育信息网的远程教学服务已辐射全市。

  信息化逐渐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在17个区县建立121个“数字家园”(社区电脑室);依托“数字家园”,市信息办、市妇联、市科协、首都精神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等有关单位共同开展的“百万家庭上网工程”,培训人数达到10万。

  全市共布放“数字北京”信息亭617台,截至2004年底,信息亭已开通首都政务和首都指南两大频道共50余个常设栏目,2005年5月当月点击率突破1400万次。

  (五)郊区信息化推进顺利

  信息化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郊区现代化,取得成效。加快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绝大部分村镇实现了“电话通、网络通和电视通”,为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和农民素质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实施“221行动计划”中,以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统一建立了全市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整合农业生产资源,为郊区农产品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目前,平台吸收会员1077家,组织培训达600多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一批特色农产品依托信息网络,促进了产销。大兴区的西瓜通过中国西瓜网(www.nccn.cn)实现在线品牌宣传和网上销售,平谷区的大桃依托中国桃乡网(gpb.bjpg.gov.cn)提高了销售量。如平谷区大华山镇2004年通过网上销售大桃达2000多万公斤,占全镇桃总产的57%,实现收入3200万元。全市35个民俗旅游村全部实现上网。

  旨在提高郊区信息化的“燎原行动计划”进展顺利,有效提高了郊区信息化水平。农科教密切配合,较好地实现了城市优势教育资源与郊区农村的共享,在郊区建立农村“数字家园” 58家、远程培训接收站点328个,制作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2000多个、视频素材3000多小时、农业实用技术光盘200余套,农民计算机使用技能和信息化知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各区县的区、乡两级政府努力探索利用信息化促进政务公开提高服务水平,创造了一批好经验。

  (六)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建立了北京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2004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意见》,形成我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2003 年成立17个相关部门参加的北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统筹规划全市信息安全协调、管理、监督工作。建成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等6家技术服务机构,负责信息安全的预警、救援、监控、测评认证、网络信任体系建立和综合决策等服务。

  党政机关网络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风险评估与安全定级工作稳步推进。到2004年底,共有50余个信息系统开展了风险评估;有21家单位的33个3级以上信息系统进行了备案和审查。

  信息安全应急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出台了《北京市国家机关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制度(试行)》等文件,对本市电子政务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事件分类定级、调查处理和应急响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计算机病毒预警与应急处理平台”已建成运行。信息安全应急保障体系正在建设之中。

  (七)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004年本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02.4亿元,同比增长14.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77.7亿元,同比增长17.7%,增幅同比提高10.6%。

  电子商务。据《北京市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04)》显示,2002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7亿元,2003年达到611亿元,同比增长33.7%,2004年达到666亿元,增长9%。其中BtoB销售交易、网上采购交易和CtoC交易都在逐年稳定增长,尤其是BtoC交易增长最为迅速。从交易结构看,企业BtoB交易持续增长,其交易额占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比重超过98%,从事BtoB的企业数量达到1400家左右,占所有从事电子商务企业数量的78%,但目前BtoB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大型、集团性企业。从发展速度看,BtoC交易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交易额比2002年增长了97%,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78%,是所有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中增长最快、交易最活跃的一种。

  信息服务业。据《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2004)》显示,“十五”期间,本市现代信息服务业步入了优化、整合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信息服务业总体规模则达到805.48亿元,增长24.8%。2004年北京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达317.8亿元,占全市GDP的7.4%,在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保险业的14%位居第二。

  软件业。本市软件产业经过多年努力,总规模首次突破500亿大关,同比增幅达到了35%。软件出口的海关统计额首次突破2亿美元,达到了2.27亿美元,增幅为65%,占全国海关统计出口额的40%。全市经过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了2298家,占全国认定企业10500家总数的22%。全市软件产品的累计数量达到了6058个,占全国22%。软件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15万人,同比增长了50%,占全国20%。2004年,本市软件企业收入超亿元的已经达到了55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数量达到了5家。

  系统集成业。2004年本市系统集成业实现收入142亿元,共有212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占全国总数的14%,居全国第一,比2003年底的183家企业数量增加了29家,增幅达16%。其中,获得一级资质的企业有32家,占全国总数的45%。2004年,本市有9家企业受到了信息产业部的表彰,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优秀企业称号。

  信息技术创新。一批重要的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在北京研发成功。

  (八)信息化法规和标准工作初成体系

  制定大量信息化政策法规、地方标准和技术指导性文件,基本改变了信息化推进无法可依、无标可循的局面。

  颁布政府规章《北京市政务与公共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市政府第67号令),制定《北京市党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京办发[2001]17号)、《北京市国家机关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制度(试行)》(京信息办函[2004]73号)、《北京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重要政策性文件16部;完成《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起草。

  组织编写《首都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颁布《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规范》、《北京市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技术规范》等11项地方标准,《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信息安全事件分级分类指南》等7项地方标准和技术性指导文件完成评审,《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规范》、《政府信息资源分级分类指导意见》等5项完成起草。

  (九)“数字奥运”建设稳步推进

  成功申奥之后,在“科技奥运”理念指引下,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奥运建设专项规划》,全面支撑奥运会场馆建设、安全保障等工作,围绕奥运信息化需求与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谋划前瞻性的信息化项目;开展信息网络新技术的研究评价,积极推动应用。吸引企业参与“数字奥运”工程与活动。

  回顾北京市信息化的这些成绩,我们深深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市委、市政府、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分不开的;与全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锐意创新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分不开的;与全市人民积极参与的极大热情分不开的;与在京各领域专家多年来积极为我们出谋划策所奉献的巨大智慧分不开的;也与全市1000余名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工作者,多年来默默无闻地奋战在信息化第一线、努力实践信息化人“无我、忠诚、责任、实干”精神、恪尽职守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二、本市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首都信息化正在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所指引的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全面建设“数字北京”方向加速迈进。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市信息化总体水平属于信息社会的发展初期,人口的“三元结构”并存、“数字鸿沟”明显;工业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并发,首都经济社会结构处于变迁时期;社会发展多元与矛盾凸显并联,网络文化的规范和道德标准尚未形成;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的要求,必将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的不断扩大和新群落的产生以及新时期做好“四个服务”,对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和保障的能力提出更高的紧迫要求。所有这些都对加速推进首都信息化进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加快信息化推进成为必然选择。未来的首都信息化进程面临着六大机遇和挑战:

  第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明显并有扩大的趋向,建设信息社会任重道远。据《缩小数字鸿沟--北京数字鸿沟现状研究和解决对策咨询报告》对城八区及通州、顺义、大兴、延庆四个区县调查显示:数字鸿沟明显存在。据对白领、大学生、蓝领、个体工商户、下岗和失业等人员、外来打工群体、农民、残疾人、老年人等9个人群的调查分析后发现,人群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信息化领先群体的白领与大学生,信息化水平指数分别为69.06和65.69,信息化跟随群体的蓝领和个体工商户,指数分别为55.55和42.93,信息化落伍群体的外来打工群体、下岗和失业等人员、农民、残疾人和老年人,指数分别为36.84、36.81、35.75、34.94和32.34。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显著,城八区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为46.58,郊区为35.75。城八区发展也不平衡,东城区最高,为55.14。数字鸿沟有加速扩大的趋势,各人群分项指标得分基本呈同状分布,信息化水平指数较高群体的各项指标得分均较高,指数较低群体的各项指标得分均较低,显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

  第二、政务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体制机制障碍凸显,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服务能力需求紧迫。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政务流程和服务的整合面临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政务信息部门所有现象普遍存在,共享需求迫切,据统计,政府各委办局中对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和宏观经济库有共享要求的比例分别达到84.34%,89.16%,86.75%和86.75%,政府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创新等瓶颈急待突破;一半的政务功能没有实现信息化,部门间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电子政务项目重复建设和不能发挥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市民对信息化改进公共服务水平有很高的期望,实现人人可及、可靠、可信、可亲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努力的未来方向。

  第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时俱进。技术进步的推动,信息消费的增加、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无线、宽带城市的发展方向,不断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空间资源的制约,信息安全的要求,技术标准的复杂和互通互联的要求,必然要求集约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第四、信息化条件下的首都经济潜力巨大。信息网络技术在三个方面上支撑北京新型经济体系形成。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继续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第二、信息技术应用将极大地提升传统产业;第三、大力发展基于信息网络的知识型服务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电子商务,是将北京文化、知识、信息、智力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经济从传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必须加快发展,抓住机遇提升北京的经济结构。

  第五、信息安全形势严峻。随着信息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深入社会各个方面,各类信息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危害增大,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确保信息安全,成为首都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北京信息化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利用信息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满足成功举办奥运的需求是未来信息化工作优先要完成的任务。

  衷心感谢新闻界朋友们的光临,感谢你们多年来对北京信息化的积极关注和大力宣传,希望今后继续关注和宣传北京的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