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4(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暨2020年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京举行。蓝皮书立足于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应用,对信息化建设成效与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和分析。
智慧法院体系基本建成
“2019年中国智慧法院建设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中国法院围绕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智慧法院体系基本建成,走出了一条法院信息化的中国道路。”蓝皮书指出,各类数据充分表明,2019年是智慧法院由初步形成向全面建设迈进的第一年。这一年中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思路更加务实、进取,始终坚持以司法为民为主线的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回应和弥补了以往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全国各级法院有效落实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工作思路,重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创新应用取得较大突破,智慧法院顶层设计、审判执行智能化建设、诉讼服务建设、司法大数据管理取得长足进步,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在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实现法院信息化建设系统化、全面实现办案管理精准化、审判执行服务管理智能化、切实提升司法服务有效性等方面成效显著。
展望未来,蓝皮书提出,法院信息化建设应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深度应用,稳步提升办案办公智能化水平,打破数据壁垒,加强大数据应用,妥善处理线上线下关系,更新制度以解信息化掣肘,充分评估和严格控制技术风险,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国智慧法院品牌。
标准化、系统化、精准化、智能化
人民法院在总结以往工作得失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法院各行其是,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各自为战,极易出现的重复建设、制度空白或相互矛盾等问题,在2019年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标准化水平,以统一的制度和标准统领法院信息化建设。其中,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健全最能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完善顶层设计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组织更新升级信息化标准,完成新增《12368智能诉讼服务平台技术要求》等15项应用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实现对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解决信息化标准编制工作与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工作的结合问题。
蓝皮书指出,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自始至终都高度重视建设的系统化推进。最高人民法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梳理了最高人民法院现有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围绕系统融合及智能化建设,制定总体设计方案,指导现有信息系统融合升级。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全面推进司法人工智能建设的总体思路》《智慧法院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19年版)》以及14项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指导全国法院网上保全一体化办理应用、涉诉信访应用、移动微法院平台、电子诉讼档案目录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司法区块链建设等工作。
法院信息化和智慧法院建设通过运用信息化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正在实现案件审判执行、法院内部管理的精准化。蓝皮书指出,2019年,各级法院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继续加快推进“智审、智执、智服、智管”建设,力求做到决策更科学、办案更高效、服务更周到、管理更精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
提升法院司法服务有效性
蓝皮书指出,2019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更加突出务实,信息化技术的上马与应用更加强调有效性,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满足现实需求为目标,有的放矢地服务法官干警办案,服务群众诉讼,服务党政决策,服务社会治理。
法院信息化建设找准建设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站服务”的集约化诉讼服务机制的发展方向,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助力法官、法院向当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蓝皮书指出,2019年,各级法院为解决异地诉讼难的问题,加速推进跨域立案改革,利用互联网推动相关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为建设“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的便民立案机制打通线上通道。截至2019年12月23日,全国法院共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9471件。此外,AI技术在法律咨询领域的运用和相关智能辅助软件的研发,为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评估、法律查询咨询、诉前调解建议、业务网上办理、流程公开等多项司法服务。
蓝皮书指出,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全国法院构建人民法院知识型数据生态模式,全面提升司法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积极研发智能化组件,提升大数据平台人机交互智能化水平;加强数据资源联合开发,构建司法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完善系统智能化功能,提高司法管理智能化能力,新增四类案件自动标识、重点案件自动追踪、法官负面画像自动生成模块;基本建成具备内外网存证能力的全国统一“司法链”平台,可以实现核心应用全上链、上链数据防篡改、数据篡改可验证的全流程留痕监管机制,全面保障法院数据安全;通过“数据体检”方式,开展了对53家试点法院的“数助决策”试点工作。(记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