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0-06-28

 


漫谈信息化:难道仅是一个冠名,信息化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昨天参与了一个小型非正式的研讨会,交流参与者有区域信息化的领导,某当地教育厅直属小学的校长,以及该校主管信息,教学,合作校事宜,党建事宜的各个领导。交流主题就围绕信息化建设如何促进该校与新建立的合作校之间的协同发展,经过交流笔者产生一些碎片化的想法与各位分享。
不过需要界定的是笔者题目中所说的集团校并不仅仅是严格意义上的集团校,也包括存在一定共同体关系的合作校,联盟校,大学区等合作模式,但是并不包括一些象征意义的或者引领意义的城乡帮扶,对口帮助之类的低频率,名义上的合作模式。

一.中心母体学校与子学校之间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关系?

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认为理想状态应该类似于各个品牌的直营店,通过我输出的人员,管理,既能够达到与我相当的教学水准,品牌价值,同时又有自己的区域特色。但是当下受到学校行政从属,建设资金,原有基础,合约期限,空间距离等各种因素影响,母学校能够给到子学校的仅仅是一个冠名而已,没有办法给到更多。反观现在很多教培机构,私立学校在开疆拓土,加盟学校打造上更加灵活见效。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心校与子学校之间的协同关系有怎样的帮助?

帮助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进阶式帮助,很多精神也与3月份发布的《三个课堂指导意见》相吻合。

基本问题:基本问题肯定是解决集团内部教育不均衡问题,这个可以参考《三个课堂指导意见》,借助录播远程交互技术,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共享优质资源。进阶问题:除了解决教学问题,是不是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合作应用,打破空间距离的管理会议,线上办公,文化,德育等方面的协同活动等等,《三个课堂指导意见》对此也有描述:帮扶关联不仅仅让协作停留在线上,局限于教学,应该创新合作,创新应用。升华问题:学校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无论输出教师,课程,管理还是其他,最终输出的是文化,应该可以能够通过信息化应用,线下的推动最终打造文化一致,价值理念一致,就像《致橡树》中说的: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个人觉得这应该是要追求的和达到的境界。

三.对子学校的帮扶对中心学校有怎样的影响?

之前一直倡导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应用打破教育壁垒,共享优质均衡,反而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帮扶会对母体学校有怎样的影响--宏观来说母体学校原有的资源限制既要承担本校的各种任务,又要分担帮扶协同发展的任务;微观到课堂教师既要负责本班学生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远端的帮扶教学,这些都会对母体学校产生影响,至于影响的大小基于不同弹性程度显现不同。

四.优质的K12学校与当天师范学院之前是怎样的关系?

无论是《三个课堂指导意见》还是很多文件都提到让本地师范院校借助自己资源反哺地方教育,由此给了笔者一个错觉一直是师范院校再向地方基础教育单向的反哺输出,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昨天会上领导提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现在实际情况是基础教育收到的文件政策,师范院校收不到,师范院校还是按照传统师范生培养模式去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师范生与实际有一定脱节。

作为师范生接收单位,基础教育一些学校已经与某些师范院校有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反而基础教育的学校有了先天的利益关系与意愿去帮助师范院校培养符合用人要求的师范生。这样的关系反而类似于现状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模式,当然还是一种比较弱的联合培养关系,当师范生与实际教学脱节逐渐加重,相信这种合作关系会更加紧密。现在目前国内很多优质师范院校也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这样的问题。
五.最缺的是什么?技术?机制?还是其他?

如果能够想要打造理想的集团校内部协同发展最缺少的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信息化技术手段,有的说是机制解决主观意愿问题, 也有人认为是适应当下模式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既都正确,又不完全正确。个人认为应该是一种三者融合后的混合式的协作模式,这需要不同区域,不同体系,不同行政模式下各位探索一套合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