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实践回顾与展望”
来源:新华三 更新时间:2020-06-29

复旦大学-王新“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实践回顾与展望”

 

过去20多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未来“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高教信息化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信息化应用公众号推出由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教育信息化智思考》专栏,栏目关注高校信息化的真实应用和最新进展,将第一线需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进行精准匹配,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大学现代化与未来教育革命的智慧引擎。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的推进过程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形:传统信息化工作主要面向各条业务线,事务处理缺乏必要整合,很难实现跨部门业务处理,带给师生的体验就是办事难、多跑路。网上办事服务大厅(eHall)这一创新服务平台的出现,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到服务的根本转变,同时也把信息化部门的角色从“救火队员”转变为“保健医生”。

2001年7月,复旦大学整合了校园网管理服务中心,率先成立了实体化的校园信息化办公室,全面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负责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管理和服务,标志着复旦大学遵循“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整体原则的信息化建设之路正式起航。

组织架构的演变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成立之初,下设网络中心和信息中心,主要负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

2005年,组建专门的用户服务团队,成立运行与服务中心;

2009年,随着人员规模扩大,成立了综合管理办公室;

2017年,随着《网络安全法》颁布实施,为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服务保障工作,成立了安全中心;

2018年,为响应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以数据治理、智慧校园为主体信息化建设目标,筹建预研与数据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网上办事服务大厅(eHall)建设与服务、数据治理及新技术预研等工作。

信息化建设实践历程

在信息化校园起步阶段,建设任务主要以基础设施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主,从共享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校园信息门户、人事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系统入手,搭建了基础数据平台和认证平台,逐步统一了全校的数据标准和认证体系,为应用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信息化校园。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面逐步扩大,不同的系统往往存在一些共性需求,例如第三方系统认证接入、支付功能、短信功能及邮件通知、批量数据维护等等。为此,信息化办公室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并推出了一批基础技术平台。

2009年,复旦大学在教师年度岗位考核业务中首次尝试将“服务端”和“管理端”分离。

一方面,注重用户体验,采用标准的响应式技术框架确保师生填报的服务端不受操作系统、语言区域和客户端浏览器的影响;

另一方面,强调数据归集,将服务从管理信息系统中剥离出来,打通底层的数据接口。

这次试点用户反响良好,业务上线期间整体咨询服务量明显下降。基于前期的成功经验,这种新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逐步推广。

同年,个人数据中心正式上线,以“人”为本,将全校师生用户的基本信息、人事信息、导师信息、教学信息、消费信息、科研信息、资产信息等相关数据进行归集、梳理和转换,统一存储在个人数据中心。以个人、院系和部处为不同层次的业务主体,逐步建立起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2010年,为解决学校各类系统收费方式分散、收费监管不够到位等问题,适应在线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建设了“复旦大学收费服务管理平台”,成为全国高校信息化领域的首创。

后续为应对各类信息化系统“烟囱式”建设模式存在的不足,通过凝练共性技术,逐步推出短信平台、统一消息中心、统一认证平台、数据采集平台、云存储平台等基础技术平台,既可以独立提供服务、通过快速配置响应用户需求;

也可以与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提供通用业务和技术组件,解决了分散建设、重复建设、信息割裂、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015年,复旦大学网上办事服务大厅(eHall)正式上线。网上办事服务大厅(eHall)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驱动,利用一表通系统实现表单便捷配置,利用个人数据中心自动获取基础数据,利用报表工具提供数据服务,利用统一消息平台向用户推送信息,利用自助打印平台实现线下自助服务的延伸。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能快速响应业务流程需求,有效改善用户体验,提高服务效率,保障服务质量。在流程再造方面,通过深入剖析用户服务的痛点,尝试从本质上解决办事难这一突出问题。

从信息化建设进程来看,大多数高校初期的信息化建设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从学校的管理出发制定信息化规划。

复旦大学一站式实践的创新点在于,在对学校管理职能、基础数据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着眼于各个层次的不同用户群体,关注用户原生需求,从为其“服务”的各个维度来分析其所需要的数据基础,优化流程,重构数据架构。

从以前的被动“推”广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利“用”,改变了数据所有者的主体之后,作为数据的源头,具备了持续完善的活力,从而形成了良性的数据管理和循环利用机制,推动一站式服务完善和发展。

“一站式”服务的根本目标不在于上网服务的数量,而是对业务流程上求优化简,通过跨部门业务流程梳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流程精简,利用数据自动流转来减少用户的奔波,从根本上促进学校管理效能提升,实现以师生为核心的信息化服务。

复旦大学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务模式也得到了教育部和同行的肯定。

2018年1月,复旦大学获评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

截至 2019年10月,复旦大学网上办事服务大厅(eHall)流程申请数近5500条,涉及用户数超过4000人,自助打印总数近8500次,其中,申请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流程分别为十月评优(个人)、校内会议讲座审批、校内场地借用申请、集体户口学生办理户籍证明材料、临时一卡通新办申请。

新上线及修改需求再上线的服务共有九项,分别是十月评优(个人)、十月评优(集体)、团体订餐报备申请、校内公文流转、外贸合同管理、云服务器托管、二级域名变更申请、二级域名定期备案申请、复旦大学二级域名申请。

为更好地提升工作效能,优化办事流程,学校办会同信息办新增开发了“校内公文流转追踪”服务应用,并在上线前,就使用流程和注意事项对各机关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和公文管理员开展培训。

为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此次应用采取“试点运行、实时更新、分批推广”的上线方式,在试运行期间持续收集使用反馈,不断完善模块设计。

该服务应用实现了校内公文流转追踪、电子签收、批示留档等多重功能,较大程度地缓解了目前登记量大、查询进度难、取件周期长等工作现状。

下一步,将在试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文件流转效率,切实增强机关效能。

未来展望

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迈进,信息化建设重心也在回归教育本源。在人才培养和教务教学方面,响应国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复旦大学提出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并大力推进“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在信息化建设上进一步发挥管理部门的优势,整校推进,积极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让信息化校园越来越“智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