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县“互联网+督查”很管用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新时间:2020-06-29

遏制地方治理乱象,“互联网+督查”很管用

“景县政府及有关单位……存在不切实际压税收任务、搞税收排名,集中清缴补缴欠税,向企业分解税收任务、征收‘过头税’,以扶贫名义摊派捐款,以及不顾财政困难举债搞迎检、办大会等问题,引起企业和群众不满。”6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关于河北省景县违规征税摊派捐款举债搞迎检办大会等问题的督查情况通报》引发舆论关注。通报指出,景县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引以为戒。

地方治理乱象被曝光,河北景县绝非首例,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通报的起因,源自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问题线索。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从今年6月1日起面向社会征集关于“六稳”“六保”政策措施落实的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平台就针对民生关切,对地方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并形成了关于景县政府的个案调查通报,且直接针对涉案地方的近期做法,从中不难窥见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运作的高效与果断。

“互联网+督查”平台真的管用!不仅群众投诉举报“落地有声”,而且督查出动的节奏、调查的方式、曝光的尺度,都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2020年4月,新华社对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线一年来的工作予以综述,其中提到有民众一度“不相信国务院来人了”,但在确认后便“打开了话匣子”。尽管在社会层面,有人对“互联网+督查”平台仍持观望、试探态度,但景县治理乱象的曝光,进一步通过个案的督查通报向社会宣示国家层面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贯彻的决心。

接到线索,然后暗访、调查、曝光,这一波操作出自“互联网+督查”驱动的行政监督之手令社会振奋。一定程度上,此番督查的高效节奏背后恰恰是自媒体时代行政监督触角的全息展现,而且也应当是常态化的行政监督操作。相较于此前高悬于办公楼外墙的“举报箱”,互联网手段的监督赋能,不仅在于减少公众参与监督的阻力,更重要的是给社会以“举报必有回音”的制度预期。

毋庸讳言,景县此番在舆论层面的暴得大名,其所涉问题并非孤例,正如通报所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国家层面出台的“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正是为了解社会之困苦、救民生于倒悬,而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怕就怕“最后一公里”的阳奉阴违。可以说在疫情前,类似景县做法在各地时有发生,但在疫情对经济民生产生剧烈震荡的背景下,景县方面依然不顾民生疾苦,不留余地征收催缴,甚至不惜举债办会,置国务院“必须真正过紧日子”的要求于不顾,其做派尤不可恕。

此时方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过紧日子”加一个“真正”,真不是多此一举,而有其良苦用心。地方施政表现的阳奉阴违,在景县通报中可以说尽显无遗。

有必要指出,以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之规格,聚焦景县一地的治理乱象,绝非“大炮打蚊子”。梳理此前督查通报案例不难发现,“互联网+督查”平台这尊大炮打掉的,包括民众过冬取暖困境、公路货车物流通行障碍、携号转网套路以及非法液化气站点安全隐患这样的民生小事。景县通报中,涉案金额也不乏百万量级,这一方面或说明接到投诉举报后督查及时发力,使民众和企业得以快速止损。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看似并非大案要案的景县乱象,对具体的公民个人、企业个体而言,却同样可能是灭顶之灾。

每一次督查出击,或许难免被误解为是以高规格的行政监督取胜,但社会的诉求、民众的疾苦本就从无小事,这应当是现代政治伦理的初衷所在。遏制地方治理乱象,不仅“互联网+督查”大有可为,以此为起点,激活制度化的多元社会监督设计,同样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