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5年,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支柱和先导的信息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十五”计划发展目标提前全面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1.13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7100亿元,通信业4172亿元。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取得进展 2005年,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得到落实,推动出台了集成电路专项研发资金的管理办法,为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芯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达到0.13微米。CPU、中文Linux、第三代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数字电视等研发和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目前基于三大国际标准的3G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展顺利,TD-SCDMA技术标准的系统、芯片、终端、仪表以及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全面突破,具备了独立组网能力。五年来,共发布国家标准368项,行业标准647项,专利申请22.8万项。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通信业服务经济社会水平显著提高 2005年,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2万亿元,增长25%。通信业务收入完成6380亿元,增长11%。通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0亿元。电话用户新增1.03亿户,达到7.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3.9亿户。服务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7线/百人和30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亿。通信业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农村通信发展,“村村通电话”工程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资159亿元,使5.28万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有11个省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了服务标准和规范,较好地解决了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服务热点问题,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完成3.3万亿元,增长24.3%,其中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增长23.7%。利税总额完成1600亿元,增长6.7%。产品出口完成2500亿美元,增长20.5%。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新一代视听产品、通信网络设备、新型显示器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公司战略取得明显进展,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显现,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就业人数占全行业的比重超过70%。
信息化推进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2005年,金卡工程、金税工程、海关电子执法系统等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共组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项目2545个,带动投资625.7亿元。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逐步推广。企业信息化成效明显,国家重点企业基本普及了CAD/CAM,一大批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流程重组和再造,显著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关部门推广二代身份证等IC卡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推进步伐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网上服务种类不断增加。《电子签名法》已进入实施阶段,电子认证服务管理、信息化培训等基础工作稳步开展。
政府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
2005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采取加强制度建设、调整网间结算关系、建立监测系统等手段,互联互通总体形势明显好转。稳步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改革,市场价格竞争秩序明显好转,通信建设市场竞争行为逐步规范。开展了电信计费系统检测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打击淫秽色情网站和声讯台、整治网络赌博违法犯罪、网站集中备案和清理整顿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净化了网络环境。无线电频率规划、监测及台站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民航专用频率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税控收款机等重点产品的管理,开展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工作,产业经济运行预警监测等工作成效明显。
企业“走出去”成效明显
2005年,宽领域、多渠道、深层次开展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国内企业“走出去”,海外并购、投资建厂、设立
研发机构等取得积极进展。华为、中兴、联想、海尔、京东方、TCL、康佳等企业开始尝试国际化发展。华为、中兴产品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想集团通过与IBM全球PC业务的战略重组成为名列前茅的国际PC制造商;努力创建政府间双边、多边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了中美、中俄、中日韩、中欧等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举办了中国—东盟电信周等活动,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作者单位:信息产业部办公厅调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