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云见智见服务——智慧校园建设十四五规划”
来源:新华三 更新时间:2020-07-08

过去20多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未来“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高教信息化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信息化应用公众号推出由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教育信息化智思考》专栏,栏目关注高校信息化的真实应用和最新进展,将第一线需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进行精准匹配,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大学现代化与未来教育革命的智慧引擎。 

一、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及发展需求

十三五期间,黄冈师范学院以原有校园网络为基础,按照 “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硬件集群”对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便于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共享和统一权限控制,实现了“一网一库一卡”。

“一网”即三个校区提供了有线无线全覆盖的网络服务;

“一库”即完成了数字校园基础平台、主要应用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集成;

“一卡”即完成校园一卡通平台建设,实现了身份认证、图书借还、校园消费、水电交费、自助圈存、手机缴费、门禁系统等功能。

虽然学校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但仍然滞后于学校事业快速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化资源不足;

2、在思想认识和形成合力方面有待提升;

3、各应用系统不能实现高效共享;

4、信息化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5、信息化持续经费投入保障不足。

十九大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智慧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智慧校园作为智慧社会的一部分,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学校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进教学、教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对黄冈师范学院而言,建设智慧校园有如下需求:

一是改变师生服务方式的需求:

学校必须提供线下、线上和线上线下三种模式的一站式服务,从管理上需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分解,从技术上采用微服务、流程引擎、数据整合、数据处理和分析、移动计算等来支持。

二是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需求:

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孤岛成为智慧校园建设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数据共享和基础公共数据统筹建设是学校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共同诉求。

三是提升智慧应用水平的需求:

各应用系统以自我建设为主,各部门之间横向协作和信息共享不畅通,重复建设、重复采集信息问题较为突出,急需推进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治理和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支撑服务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的能力。

四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整合服务资源,面向师生及管理者,提供综合化、集约化、智能化的服务,通过边建设、边运营、边优化、快速迭代、持续升级,充分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学科建设及管理体制,重构互联网时代智慧校园竞争力,促进学校服务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及总体架构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校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为方向,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科研、管理、数据融合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运行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和师生信息化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二是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三是需求驱动,务求实效;

四是立足高端,跨越发展。

3.建设目标

构建一个具备“全面感知、深度融合、多维服务”的智慧校园环境,充分体现出新时代黄冈师范学院智慧校园建设“见云见智见服务”特色,更好支撑学校更名大学、建设“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全面感知,即深化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及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建设,构建一个实时监测、动态感知且具有教育价值的、学生可感受的、可交互的、沉浸式的智慧校园环境。

以校园一张图的方式建立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运营决策中心,动态监测学校的各类智慧应用运行情况,营造一个智能感知、人机共融、协同创新的校园信息化环境,为学校的运营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深度融合,利用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和统一,将学校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及云计算中心融为一体,整合为校园核心的公共资源来支撑学校IT基础设施资源、校园基础数据信息资源及四类智慧应用服务方面的需求,实现集约化规划、建设与运维,构建深度融合的智慧校园服务环境,让数据、流程多跑路,实现业务与业务之间、业务与数据之间充分解耦,达到技术与业务超融合。

多维服务,从师生具体应用场景出发,实现业务系统建设“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转变,推动学校“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业务域梳理、职能域划分、服务碎片化、数据化管理、分角色服务梳理等方式,革命性地改变用户服务方式,从而最终面向师生提供涵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及生活等方面“全场景多终端”智慧应用,面向领导提供辅助决策分析平台,支撑学校发展战略。

4.总体架构

从智慧校园建设、运维及服务全局出发,提出“1+4+1+2”总体架构设计。

即一套支撑体系(“云”)、四类智慧应用(“智”)、一个服务入口(“服务”)、两大保障体系。

如图示。


 黄冈师范学院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框架图

一套支撑体系:

即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为保障,构建包括网络、黄师云计算中心、智慧校园支撑平台、两大中心的支撑体系。

四类智慧应用:

即依托黄冈智慧城市建设,立足学校实际,构建以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服务为重点的智慧应用体系,通过全域数据融合、业务信息标准化实现信息共享。

一个服务入口:

即整合校内分散的服务资源和服务渠道,面向在校师生、校友及游客等用户,构建统一的校园服务入口,用户可以通过Web端、手机端、自助端进行信息查询和业务办理,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校园应用服务环境。

两大保障体系:

即构建满足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需求的标准规范体系和“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全校统筹规划,建设统一信息化支撑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各部门、各环节遵循集约建设、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原则,按照统一规划、技术标准进行分步实施。

三、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任务

1.一套支撑体系

主要包括加强校园网基础建设、黄师云计算中心、智慧教室、校园安防体系、微服务支撑平台、大数据中心、校园运营决策中心、升级优化校园一卡通服务平台等8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2.四类智慧应用

主要包括升级优化现有各类应用系统,建设教学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系统、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党建及干部管理系统、智慧工会系统、后勤餐饮服务系统、离退服务平台、3D虚拟校园服务平台、校园一表通服务平台、基于业务场景需求的数据应用分析服务平台等任务。

3.一个服务入口

主要包括建设融合创新校园服务入口,集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应用服务等功能,构建“一站式”融合服务入口,通过Web端、手机端、自助端等方式提供服务,实现学校业务的“一网、一门、一次”办理。

4.两大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学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等主要建设任务。

四、智慧校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是整体统筹规划,加强领导;

二是完善制度建设,科学管理;

三是加强经费投入,确保建设;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能力。

五、结语

通过五年时间的信息化建设,黄冈师范学院力争将学校建成一个“全面感知、深度融合、多维服务”的智慧校园环境,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学校“见云见智见服务”智慧特色,更好支撑学校更名大学、建设“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常委 ,黄冈师范学院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教育技术服务中心主任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