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打造东西部劳务协作新路径
来源:深圳特区报 更新时间:2020-07-10

罗湖隆林优化协作模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全链条就业服务

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的罗国刚通过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的牵线,很快就在深圳找到了工作。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派驻那坡“支医”的吕世一副主任医师,带领当地产科医生在那坡县人民医院产科病房,查看孕妇杨卫萍产程进展情况,制定进一步处理方案。

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一区,在龙岗区对口帮扶下,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文 齐洁爽/图

“感觉心里暖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的罗国刚仅用两三天时间,就确定了前往深圳一家公司从事木工。他说,以前都是到了当地再找工作,如今通过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下称服务中心),实现了就业意向精准匹配,外出务工更加安心。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地方经济落后,轻、重工业不景气,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当地贫困户在本地就业机会少,收入低。一直以来,外出务工成为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

自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深圳罗湖和百色隆林将就业扶贫作为重要抓手,本着“一方所需,一方所求,罗隆协作,东西共赢”的宗旨,抓好两地劳务对接。今年5月,罗湖和隆林在平台建设、对接模式、服务手法和制度建设上创新思路,携手建立服务中心,优化劳务协作模式,服务隆林贫困劳动力赴粤务工需求,助力脱贫攻坚。

搭建劳动力信息数据库

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城西鹤城新区,这里也是隆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计划安置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3367户14584人。

走进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陶含英正忙碌地接听电话。她说,目前她已经对接服务了2000多名务工人员,“每天要录入务工人员的个人信息,也要做电话回访,记录他们的就业情况。”

据了解,每年隆林有近5万农村劳动力赴粤务工,其中贫困劳动力约1万人,但外出务工均是自发行为。罗湖区挂职干部、隆林各族自治县副县长宋晓军说,在粤的隆林籍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性大,如果没有专人跟进服务,难以开展精准帮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一旦失业,就很可能返贫。他们会不会失业,有没有遇到困难,这些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

陶含英说,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一方面通过电话方式采集贫困劳动力的基本信息,一方面通过各乡镇、村全面摸排富余劳动力总人数和就业、失业状态,对隆林现有城乡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学历信息、技能资格证书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建立隆林劳动力人才信息库。

如今,通过服务中心搭建的动态“大数据”信息库,隆林务工人员的基本信息、就职企业情况、岗位变动情况都能在系统查询,实现对外出务工人员“建档立卡”式的系统化管理。

陶含英举例说,日常她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比如通过社保数据比对等方式,或者电话沟通联系方式,对在粤就业人员名单进行逐一跟进,掌握他们的就业、在岗情况,提供更加精准的动态服务。

求职意向实现精准匹配

“你有什么技能?”“你的就业意向是什么?”……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每一位前往咨询的务工者,都一一进行登记,包括个人信息、劳动技能、就业意向等。陶含英说,务工者留下信息后,后续如果有企业招聘提供相应的岗位,服务中心便会通知务工者进行对接。

罗国刚就是通过服务中心实现就业的一个例子。罗国刚以前曾到深圳、惠州等地务工,今年受疫情影响一直待在隆林。得知服务中心成立后,他便前往进行登记,留下“木工或者司机”的就业意向。6月9日,罗国刚接到了服务中心的电话通知,有一家深圳企业提供木工岗位。通过沟通、远程面试,罗国刚顺利返粤上岗。

陶含英说,服务中心通过搭建粤桂扶贫劳务协作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让东部企业、西部劳动力均能了解对方基本情况。比如,用人单位上传岗位需求或求职者上传个人求职需求后,系统平台可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匹配,快速导出匹配成功的岗位或人才。

在此之前,罗湖与隆林的劳务协作主要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粤桂协作·就业帮扶”招聘会等专项活动,把就业岗位信息送到隆林群众家门口。如今,通过“罗百就业帮扶”微信公众号以及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进一步将劳动力资源信息与企业用工信息库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将有务工意向的务工人员输送到适合岗位就业。

宋晓军表示,服务中心实际上也搭建了一个决策辅助平台,罗湖、隆林两地可以根据务工人员技能掌握情况和企业用工情况,及时分析本地劳动力外出就业计划和人数,按照时间节点和人数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转移情况,做好务工人员的求职向导,并统一做好贫困劳务人员集中转移输出的组织工作。

多方对接助力安心就业

6月10日,罗国刚乘坐“点对点”专车返深。“点对点”专车是疫情期间罗湖隆林两地开展劳务协作的配套服务。

今年受疫情影响,隆林务工人员出行存在一定困难,两地人力部门积极对接,在6月30日前,每逢周一、周三、周五,都安排了免费大巴帮助贫困劳动力赴粤返岗复工。截至目前,共组织“点对点”大巴车244辆次,输送外出务工人员6306人,其中贫困人员2217人,占比34.8%。

服务中心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并未随着他们离开隆林而停止。陶含英说,在促成务工人员外出就业后,她会不定期进行电话回访,目前她每天大约要拨打200个电话进行回访,了解工作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如果他在企业觉得不适应,或者他到了企业后觉得不满意想换工作,我们会根据情况重新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为了让务工人员能安心就业,服务中心与罗湖区人力资源局以及“隆林、西林老乡之家”罗湖服务站之间也进行联动,构建了多方对接的服务平台。

通过主动对接外在粤务工人员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劳动保障及权益维护工作,防止企业侵害劳务工合法权益的情况发生,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劳务工,积极协调东部人社部门协调解决;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座谈调研活动和在深贫困劳务人员人文关怀等活动,实现稳定就业目标。

“贫困务工人员往往家庭条件困难,有重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家人需要照顾。”宋晓军说,为了让务工者没有后顾之忧,服务中心也将成立一支义务服务队,帮助解决务工人员家庭的困难。

宋晓军表示,目前隆林正将服务中心辐射发展到全县16个乡(镇)179个村(社区),在各村设立劳务服务点,以县城总服务中心为依托,全面指导各乡(镇)、各村开展劳务服务工作,提高全县劳务技能培训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那坡县人民医院产科支医医生吕世一:留下关键技术,造福一方群众

“那坡县的产科水平亟须加强。”去年11月,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吕世一作为支医医生,前往那坡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传授了产钳助产、宫腔球囊压迫止血等关键技术。今年,他主动申请延期继续开展帮扶,“当时考虑到把技术带到这边来,就要做到留下关键技术,造福这边广大的孕产妇。”

传授技术经验提升医疗水平

那坡县作为深度贫困县,医疗人才与资源匮乏,医疗水平有待提高。吕世一说,作为那坡县的危急重症抢救中心,县人民医院在产科方面关键技术缺失。

“那坡距离百色市区大概有3个小时车程,但产科的危急重症很多。”吕世一说,危重症孕产妇转诊到百色市上级医院存在困难,而且像难产、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危急重症孕产妇原则上需要立即就地展开抢救。

于是,在开展帮扶的第3天,他就在龙岗区—那坡县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上,主动提出“那坡产科在医疗器械上急需产钳、宫腔球囊,在技术上需要掌握产钳助产技术和宫腔球囊压迫止血技术”。随后,龙岗区中心医院为那坡县人民医院提供相关医疗器械,而吕世一则负责起专项技术培训。

吕世一说,那坡县人民医院产科医生共6位,半年来经过多次危急重症孕产妇抢救的技术指导,目前科室医生对宫腔球囊压迫止血技术已经基本掌握,但产钳助产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

下乡义诊提高群众保健意识

“这里村民缺乏保健意识,往往由于没有及时处理,导致轻病逐渐变成了重病大病。”吕世一说,有一次他随救护车到偏远乡村接诊一名孕妇,在问询时得知,该孕妇一早就出现规律阵痛,但没及时打电话叫救护车,增加了新生儿的风险。

为了提高各乡镇居民的保健意识,去年以来支医队伍也积极下乡开展义诊。吕世一说,在义诊时,他发现有些孕妇对饮食、运动及孕期血糖监测方法一无所知,便及时给予指导示范,叮嘱孕期注意事项,“除此之外,对边远乡镇的乡村医生也要进行全科培训。”

据了解,那坡县全县127个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144名,但由于年龄老化、技术水平低,绝大多数卫生室只能开展一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村一级卫生服务能力与群众健康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乡村医生对各个科,比如说外科、内科、妇科、产科都要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识。”吕世一说,接下来希望通过完善县医院的配套,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并进一步传帮带培训乡村医生,留下一支技术精良的医疗队伍。

那坡边关有个“龙岗家园”

龙岗帮扶那布村完善基础建设助力兴边富民

走进广西百色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二社,一组“渴望春光”的历史图片令人震惊:2008年以前,居民的住所都是简陋的茅草房,难以遮风避雨,破烂的炊具记录着村民们贫困的生活。当年10岁左右的陶营新背着妹妹陶燕红,衣衫褴褛,正巧被镜头记录下来。

如今,22岁的陶营新结了婚,过去的茅草房变成了两层楼高的水泥屋,屯里新修了饮水设施,通了水泥路,居民衣食住行都有了极大改善。

那布村位于百省乡西南部,地处中越边界,与越南高平省保乐县、苗皇县接壤,属于0-3公里边境村,也是百省乡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自2016年以来,深圳市、龙岗区市区两级将帮扶资金向边境贫困村倾斜,帮助深度贫困村屯实施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如今,那布村旧貌换新颜,计划今年实现脱贫摘帽。

帮助175户村民实施危旧房改造

“山那边就是越南。”那布村党支部书记陶文生指着水弄二社附近一座山头说。那布村现有12个屯370户1609人,其中水弄一社、水弄二社、洞洒屯、百埃屯、水头屯5个屯属于贴边屯。边境自然环境恶劣,贴边屯的基础设施建设尤为薄弱,发展滞后。

“那时候家里很穷,都没衣服穿,连饭都不够吃。”陶营新说,2008年以前村里生活条件很差,水电不通,一家人就住在茅草房里。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家里建起了瓦房,有了生活补助。2018年的时候,家里的瓦房升级成了两层楼房。

近年来,深圳市、龙岗区市区两级积极推进边境深度贫困村屯的房屋改造项目建设,先后对那布村水弄一社、二社、规陇、后卡、红埃、百松等屯实施旧房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共帮助那布村全村实施危旧房改造175户。

如今,边境贫困村落一栋栋水泥楼房拔地而起。在水弄一社、水弄二社,纯朴的苗族居民更以名字镌刻真情,表达对龙岗区帮扶的感激。

在水弄一社村口,墙体上刻着“龙岗家园水弄一区”字样,格外醒目。沿着村口的小道上坡,山腰上近20栋新房整齐排开,村民陶志权家的楼房就在其中。他说,家里房子是前年由帮扶资金支持建设的,去年一家人才入住,住着比以前的房子舒服多了。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边民幸福感

住进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陶营新说,这些年屯里的变化翻天覆地。在他的记忆中,以前屯里都是泥巴路,如今通了水泥路,出行更加方便,夜里有路灯保障安全,每家每户的日常用水也有了保障。

在水弄二社,每栋新房几乎都配套了一个20立方米的“水坦克”(蓄水饮水设施)。如果碰上水量不足,屯里还建有一座700立方米的集体水柜,以防不时之需。在集体水柜旁边,立着一根崭新的路灯,路灯杆上写着“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办捐赠”。

“每根路灯上都有‘深圳帮扶’信息。”那坡县对口扶贫协作局副局长章大荣介绍说,去年那坡县利用深圳市帮扶资金,建设边境乡镇贴边村屯亮化工程项目,在边境乡镇最贴边的24个村129个屯建设了1757盏太阳能路灯,方便边民生产生活。

章大荣说,在边境村屯,“每一户边民就是一个哨所,每一位边民就是一个哨兵”,边民是稳疆固边重要力量,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兴边富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2016年以来,深圳市及龙岗区聚焦边境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贴边村屯边境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改善贫困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边民生活质量,助力美边固疆。

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完成脱贫任务

“今年出去工作难,现在就在村里打点零工。”陶营新说,原本他在广东佛山的电镀厂打工,今年春节以来一直留在家中养猪养牛,偶尔到村里修路、修建水柜等工程项目打零工,打算接下来寻找机会再外出打工。

“目前全村外出务工有155人。”陶文生说,那布村耕地面积少,村民主要靠石头缝里种玉米和养殖家畜过日子,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边境补贴。考虑到今年受疫情影响,一些村民没有外出,村里也安排了保洁员、护林员、护边员等公益性岗位,为贫困户增收。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作为挂牌督战村,那布村已建立村级养牛示范点,但未形成产业基地。那坡县委常委、副县长叶立强表示,今年将通过推动那坡龙岗边境贸易扶贫产业园建设,带动贫困村村集体增收,并优先保障贫困村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龙岗区还将投入帮扶资金630万元,帮扶那布村实施新建屯内巷道硬化、排水沟、牛棚建筑工程等项目,其中牛棚建成后将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用,解决产业发展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