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 科技支撑 信息共享 可视监控
榆林:“四维联动”全面提升“智慧公安”新动能
今年以来,陕西省榆林市公安局以公安大数据、物联网、“三秦警务云”等现代科技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建立智能应用架构,采取“四维联动”措施,强力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实现“警务运行模式、全警思维理念和战力生成方式”三大转变,为榆林公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感知化布局”构建超级大脑
榆林市公安局打造数据平台,制定《榆林市公安局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10个建设内容,绘制榆林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路线图,建成警务大数据基础应用平台,整合入库全市水、电、煤、气及教育、卫生、医疗等数据资源83类123亿条。
榆林市公安局延伸感知触角,大力实施城区监控织密补盲、镇街监控布建补缺、感知天网建设“三大工程”,织密数据感知、视频感知、移动感知“三张网络”,广泛布建网络围栏、电子围栏、人脸识别系统等前端智能感知设备,全天候采集手机MAC地址、无线网络、人脸图像等数据信息。截至目前,实现日均采集数据近1000万条。
榆林市公安局建成智能指挥调度平台,整合人、地、物、事等治安要素信息,优化视频监控、GPS、一键调度等指挥要素信息平台,借助移动警务通、4G执法记录仪等终端,打通从警务决策指挥到一线“打防管控”实战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对接派警情、打击处置等可视化掌控。
“精准化打击”锻造尖兵利刃
榆林市公安局引入信息化手段,推行科技作战,充分利用“猎鹰”“脸谱”“刀锋”等尖端科技成果,实现对车辆特征和人脸的智能搜索、快速比对,并依托大数据开发的“隐藏号码通用数据实战模型”,推动公安技侦创新突破。目前,通过智能化手段破获的刑事案件占比超过80%。
榆林市公安局重塑警务流程,升级合成作战,建成“警种联动、资源共享、手段合成”的“情指行督”一体化作战平台,完善“三层三类三协同”研判机制,实现刑事案件接警、指令、协查、请求、服务网上流转,打破时间、地域、部门限制,提高合成作战能力和水平。
榆林市公安局扩大技侦权限,助力一线作战,组建技侦直属神木工作队和禁毒支队技侦直属工作队,充分运用技侦侦控系统和手段权限,及时为刑事案件侦破提供强有力支持,极大提高打击效能。去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手段共破获刑事案件620余起,抓获网上在逃人员100余名。
“智能化应用”提升服务效能
榆林市公安局建立完善“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新增网上办理事项13项,实现公安行政审批事项在“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上受理、审批、办结等全流程操作,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办事流程,指尖一点就能办理相关业务,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指尖民生”。榆林市公安局以“智慧档案”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建立机动车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推进公安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公安部车辆转籍信息网上转递试点任务。截至目前,已办理各类车管档案跨省市转递业务800余笔。运用新建成的公安数字记忆和档案综合查询系统服务侦查破案100余起。
榆林市公安局深入推进智能化执法办案中心建设应用,建成智能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13个,实现对接处警、受立案、案件办理、涉案财物、案卷管理等执法关键环节和要素可回溯、全方位、无缝隙管理。同时,推进涉案财物保管场所、物证管理中心以及网上办案、执法公开系统的建设应用,倒逼民警规范执法行为,提升公安执法公信力和满意率。
去年以来,该局网上办理刑事案件1.2万起、行政案件2.1万起,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开率达到99.93%。
“智慧化监管”筑牢安全屏障
榆林市公安局创新完善民爆物品信息化监管机制,建成民爆物品末端管控视频监控平台,安装视频探头2434个,配备爆破作业记录仪2796台,对全市147家民爆物品储存库房、178辆民爆物品运输车实现可视化监管。
榆林市公安局试点推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以“智慧防控体系”“雪亮工程”为抓手,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选取27个居民小区扎实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21个小区实现刑事、治安警情“双下降”,有19个小区实现“零发案”。
榆林市公安局扎实推进智慧监管场所建设,围绕人身检查、押解、出所辨认、医疗等易发问题环节,在监所重点部位视频监控联网的基础上,深化实战平台、自助提审会见、警务公开系统、人脸识别轨迹追踪系统的建设应用,最大限度防止在押人员脱逃。目前,全市已建成榆林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神木看守所两个“智慧监管”示范所,实现人员动态管控、风险精准评估、事故提前预防。(记者 阮仕喜 通讯员 张军辉)